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研究

2021-12-02 16:25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浦爱东
亚太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沈 慧 浦爱东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离不开专业化人才的支持,一个国家高等学府的发展能力,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在高校中所发挥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程作为高校传统的教育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当前社会与时代潮流的发展,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工作,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进一步强调思政教育在大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打下良好基础。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理论阐释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而思政课程则更为典型,即以专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在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校课程体系构建中,思政课程是传统的教育课程内容,在绝大多数高校都有开展。高校通过一系列的思政课程教育进一步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行引导,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如何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如何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平稳高效发展,关键在于对后续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这里指的培养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唯有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将个人的贡献最大化。第二是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培养,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思想价值却不能够掉队,掉队就会出现危险,尤其是在当下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确保学生队伍思想纯洁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不断完善自身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原因。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以及工作路径开始更加多元化,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更是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在以往的高校教学模式中,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分离的。通俗地讲,搞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只负责思想政治教育,而搞教学的教师则只负责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相分离,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认同和学习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同我国的发展道路,热爱党和政府,热爱国家。当前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各种思想价值观念碰撞激烈,极容易对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在这样的一种环境背景下,高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另外,从我国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现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传统的工作内容,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态度有所松懈,所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多陈旧,与当下的社会和生活不符。如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厌烦情绪,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课程中,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时代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制度体系构建

(一)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能力越大,那么他的责任也就越大。这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和其他人群相比,高校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更优秀的专业能力,而如果高校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没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正道上,那么只会对社会造成比常人更大的威胁,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思政教育对于大学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想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制度体系,必须充分认识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价值引领是大前提,只有在思想道路正确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对国家有益的贡献。高校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积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相关的思政内容,寻求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契合的共同点,寻找沟通其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桥梁,让思政知识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再遥远,离学生的所学知识不再遥远,使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思想政治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价值。

(二)加强资源整合,发掘各学科的深层思政价值

科学发展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一个个伟大的科学家前仆后继实现的,这些科学家无不具有高度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为科学发展事业做出牺牲的精神。教师在备课授课时,要充分挖掘本学科的深层次价值,加强对学科内容的资源整合,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高校课堂,绝不意味着生硬地将思政课程的内容引入其他课程中,单纯的生搬硬套并不能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科都是具有深层次的人文精神与学科思想的,而这些精神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内容。例如,在《外科学》这本教材中,主编是一位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伟大医生,将自己一生的时光和精力都奉献在治病救人上,具有极其崇高的伟大品质。教师在进行相关内容教学时可以将主编的事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样既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的联系,也拉近了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不再对那些远离自己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感到厌烦,转而培养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使学生因为思政教育而更加喜欢专业课程,也因为专业课程而对思政教育更加感兴趣,使二者真正地起到同向同行的作用。

(三)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改革措施在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并且在工作初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随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断发展,二者之间的联系开始出现问题,尤其是高校其他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常常会显得力不从心。要想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价值,必须在育人机制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往往都是由专门的一线教师来完成,同样教授专业课程的任务也都是由专门的教研室来完成,二者相互分离,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尤其是在推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知识,但是思政教育水平却并不能得到保证。这就需要发挥专业化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优势,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打破传统的高校教育工作之间的壁垒,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体系,使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能够协同发挥作用,真正做到二者互取所长,互补所短。

(四)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绝不局限在一朝一夕,同样也不局限在校园内部。对青年的思想引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青年学习与不断再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这就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当将思政教育的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充分认识到当前的社会氛围、家庭家风等因素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立足于校内,但不应当局限在校园。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各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不断建立,相关的思政资源也在不断丰富,高校应当充分挖掘这些内容,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校园内引到社会上。对这些红色资源的利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依托于现实社会的思想价值体系,使学生即使走出校园,也能够在社会中明确自己的思想价值定位,不误入歧途。

三、新时代共建“思政育人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专业化的“思政育人共同体”团队

任何工作的推进和体制的建设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对于共建“思政育人共同体”也不例外。要想打造一个高效运转并且充分发挥作用的“思政育人共同体”,必须构建一支专业化的“思政育人共同体”团队,以专业的人才为支撑,以制度体系的建设为保证。高校应当注重团队中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有效结合,打破二者之间在日常工作中的壁垒,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具有强大的合作空间与协同空间。要建立好人才孵育机制,实现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使人才队伍在不断发展中更好地完成对后续人才的培养,将队伍的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常规化,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高校自身的特殊情况。

(二)做好各项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充分挖掘高校思政教育内在精神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精神,需要高校去主动挖掘和发扬。高校应当充分对已有的思政教育精神进行整合,充分调动这些思政教育内容,发掘高校内部的精神价值。另外,在我国当前的思政宣传背景下,国内一大批精神学习基地已建立,这些精神资源完全可以成为高校取经的对象。高校应当打造具有自己校园特色的精神价值,使思政教育成为学校的一种风气和人文背景,发扬高校自己的先进事迹,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政教育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背景下,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平台,打造思政微课堂

教育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教育本身,还体现在对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授课便是教育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尤其是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手机已经成为标配,具有充分开展思政微课堂的教学基础。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这样的现代化教学平台,打造属于自己的思政教育板块,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思政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思政育人共同体”的进一步实施。高校在开展微课教学时应当注意,要使这些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近,与时事政治相关,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去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完成学校的任务。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发展,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大趋势。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于学生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认识到高校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认识到在当前的发展节点,思政教育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积极探求适合自己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方式与路径,建立专门的保障机制和人才队伍,将高校思政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推进。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高校应当将思政教育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来开展,寻找适合学生的方式来进行,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思政教学,以更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工作助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