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研究与实践

2021-12-02 16:25仙桃职业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亚太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考核院校目标

仙桃职业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胡 科

一、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诊断标准。从学生目标达成度和课堂满意度等出发,设计可衡量的课堂教学质量诊断标准。二是要有信息化技术和平台支撑。课堂教学实施及过程性数据的生成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教学平台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与预警功能的支撑。三是要建立诊改运行机制。建立基于信息化平台自我诊断为主、外部诊断为辅的常态化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四是授课教师要具备课堂自我诊断与改进的能力。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二、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改体系构建研究

(一)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目标

课堂教学质量目标是指在一定阶段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水平。课堂教学首先要有目标,如果没有目标,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无源之水,缺乏提升的动力和方向。

(二)建立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建议、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课堂教学质量的诊断指标等。

(三)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诊改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诊改工作标准和流程,建立以教师自我诊断为主、外部考核性诊断为辅的课堂教学诊改机制。有了明确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工作机制,课堂教学质量诊断才有“理”有“据”,才能够常态化、周期性实施。

1.明确各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审定学院课程建设规划,推进课程建设。各职能部门结合课程建设各环节需要协助做好课程建设工作。各二级学院(中心、部)负责课程诊断改进的组织和统筹工作,全面推进课程诊改工作。课程团队是课程诊断改进的主体,按照课程建设方案开展课程建设,组织教学实施,开展课程建设自我诊改,保证课程建设质量。

2.建立教师常态化课堂教学自我诊断机制。制订课程、课堂教学诊改相关制度,明确课堂教学自我诊改的主体、内容、方法、手段等,建立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常态开展课堂教学自主诊改的机制。

3.建立周期性课程教学质量考核性诊断机制。建立专业教研室、二级学院、教务处、质量管理处等各层级管理部门对课程诊改成效进行考核性诊断的制度。

4.建立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为确保改进的有效实施,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如果没有严格明确的奖惩制度,诊改机制是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的。

5.搭建支撑课堂教学诊改的信息平台。面对教育信息化,将传统课堂教学“灰箱”透明化,使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更加准确和科学,为高职院校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诊改运行策略研究与实施

(一)高职院校实施课程诊改的理论依据

按照“统一组织、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运用“PDCA+知识创新”理论,在诊改“五纵五横一平台”总体架构下,构建课程层面“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

(二)高职院校课程诊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课程诊改应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数据分析与学生成长发展事实相结合,坚持诊断改进与日常工作相结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术技能为根本,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持续开展。要以校本数据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平台和移动终端,采集课堂教学过程性数据,加强教学效果的量化分析,为诊断改进提供可靠依据。要通过对质量监控数据分析和对比,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具体、可执行、可监测的改进措施,形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要建立课程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断改进工作机制,关注特性与发展趋势,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诊断改进工作的科学化、公平化和客观化。

(三)高职院校课程和课堂教学诊断方法

课程诊断可采用数据分析与课程剖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对标),将课程基础数据(诊改周期初始数据)、目标数据(规划、方案、计划等设置的期望数据)、现实数据(诊改周期末数据)、质量诊断量化指标等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同时可找标杆课程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课程教学、管理等平台及开展问卷、访谈等调研数据。

课堂教学诊断主要利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实时数据,对照课堂教学关键质量诊断量化指标进行诊断,并在过程中不断调适教学活动。

诊断结论依目标任务达成的情况而定,达成即质量得到保证;未达成则为存在问题,根据关键指标,确定本轮诊改的突出问题,在下一诊改周期进行重点改进。

(四)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自我诊改实施路径

按照PDCA循环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按课前—质量计划、课中—质量控制、课后—质量改进三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诊改。

1.质量计划

课前,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将认真备课设计的单元教学内容推送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内容,并提供任务清单和学习资源,教学平台记录学生浏览、预习的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及课前学习的效果,教师自我诊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质量控制

课中,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点名签到、随机抢答、测验、讨论、作品分享等环节丰富课堂组织,强化师生互动;同时,教师可以从网络平台获取考勤率、课堂活跃度、测试正确率等数据反馈信息,按照“监测—预警—改进—设计”步骤,对照课程诊改质控点,进行实时检测,并据此及时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进行调适。

3.质量改进

课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辅导答疑,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得到每一个知识和技能点目标达成度等的数据,并生成课堂教学质量报告。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参照课堂教学诊断量表进行数据分析,找出突出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明确改进思路及措施,撰写和提交课堂教学质量自我诊断报告,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目标、标准,设计建设任务,设定质量监控点,准备实施下一轮诊改。

(五)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性诊断实施路径

1.课程考核性诊断工作内容

主要包括制订课堂教学诊改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和管理课程教学质量诊改队伍、实施课程教学质量诊改、指导授课教师、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诊断活动、撰写课程诊改报告、提出课程教学质量的意见建议、实施课程诊改奖惩考核等。

2.课程考核性诊断的层级及主体

课程考核性诊断一般由课程管理部门逐级考核,一般包括专业教研室、二级教学单位、教务处及学校质量管理部门。考核性诊断的主体除管理部门外,还应吸纳诊改专家、督导、学生、第三方机构等参与,体现多元诊断。

3.课程考核性诊断的内容

因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课程考核性诊断的主要内容可不同。一般可围绕课程定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开展考核性诊改。

4.课程考核性诊断的周期

课程诊改周期一般为1学期到1学年。每门课程每次课开展课堂实时性诊改,一学期进行课程教学自我诊改,一学年进行一次课程建设考核性诊断。

5.课程考核性诊断的方法与手段

任课教师依据课程教学标准,依托课程平台,把握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实施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测与实时改进,开展过程性诊改,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形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目标达成度;课程团队在学期末根据课程平台上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活动状态、课堂学习目标达标度、教学评价等数据,综合分析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照课程建设方案,分析课程年度建设目标达成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拟定改进措施,完成课程自我诊断报告;专业教研室及二级教学单位在课程团队自主诊改的基础上分别对照本级课程建设方案及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各课程实施考核;教务处每学年牵头实施课程考核性诊断,重点考核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目标及标准链的贯通性、课堂教学实时运行的有效性及课程教学目标与建设目标的达成度,依据相关数据及事实明确诊断结论,并形成学院层面课程诊改报告。针对诊断的问题,结合课程建设、评优评先、年终考核、绩效分配、教师发展等相关文件,对课程诊改工作进行激励与惩戒,激发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考核院校目标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家庭年终考核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