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学历史教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2021-12-02 16:25辽宁省盘锦市教师进修学院单柏烈
亚太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历史

辽宁省盘锦市教师进修学院 单柏烈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要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精神要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党和国家关于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增强新时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要求。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内涵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教育是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在传统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以特定的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影响,引导其开展爱国行动,最终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对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弘扬宝贵民族文化、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综合国力有着重要意义。中学生正处在自身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对其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使其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情怀,积极自觉地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时代中学历史教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基础教育自2001年改革至今,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均提出,历史课程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从文件表述中,我们看到教育改革旨在培养中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灵活运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立足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需要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及教学工作。

(二)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需要

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本分与职责。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局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变局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面对时代新挑战,学校教育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使学生接受积极、向上的正向信息引领,拒绝消极、堕落负向信息的诱惑,不断增强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通过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等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正确的爱国主义意识和观念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冷静而理智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中学生只有深植爱国情怀,深化对国情世情党情的理性认识,认清自身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做起”,将国家核心利益、民族长远利益作为爱国言行的最高追求,才能真正将涵养爱国之情、锻造强国之志、引领报国之行有机统一。

三、中学历史教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教师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通过挖掘典型的爱国主义历史人物和事件、将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与热点时事有机结合、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历史知识教学中,不断提高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一)挖掘爱国主义典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典型历史人物和事件十分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认真挖掘每个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中国奴隶制时期,统治者利用祖先、图腾以及周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诗经》中记载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封建社会通过孔孟儒学思想爱国主义教育,如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英等民族英雄的忠心爱国事迹。内忧外患、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要通过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史实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三元人民反英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五四运动等都是表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在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全球化。教师要挖掘前后的不同及其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要立足民族看向世界,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自身品德、人格、素养,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个人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与热点时事结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社会热点时事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把爱国主义历史事件与当下发生的爱国热点时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思辨过程中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历史人物进行判断和推理,汲取历史智慧,达到教育目的。当今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和期待不断上升,我国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定位,并积极应对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挑战。在讲授抗美援朝时,教师可结合近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这一时事热点,介绍20世纪50年代初,上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满怀报国激情踏上抗美援朝战场,有些人从此魂断异国,埋骨他乡。在韩国政府和中国政府高层携手努力推动下,从2014年开始,志愿军烈士遗骸以一种特殊方式踏上回家的路,下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既讲清了抗美援朝的知识脉络,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鲜明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近代,辽宁历史上发生了“九一八”事变、辽沈战役、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修建了九一八事变历史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各种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每个场馆都保存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揭露了列强侵略的历史事实,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如在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历史教师通过课堂上讲授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史实,结合带领学生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博物馆参观大量翔实的史料、图片、实物,讲述辽宁爱国志士的爱国事迹,使学生开阔视野、倍感亲切,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并将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学生心中,为激发学生报国之志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主要以讲授为主,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科兴趣培养。为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师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历史课堂,利用图表、视频等贯穿爱国主义历史事件,通过灵活运用对比、设问、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如讲到一战后巴黎和会时,为了使学生详细地了解巴黎和会的史实,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先借助有关的文献材料或图表进行讲解,再通过多媒体播放影片《我的1919》片段,针对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感兴趣的问题、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巧妙而科学地设计不同角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正义要求的史实,以及顾维钧身上体现出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者形象,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凝聚了一个民族、国家的灵魂。人类属于群居动物,对自己所在集体的热爱已经深入骨子里、血液里,只是因为时代不同了,血液里面的这股热情可能会降低或者是被人遗忘,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课题。向青少年传授爱国主义的传统,要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大力宣扬历史中杰出的人物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劳动人民,鼓励学生牢记他们的爱国情感,学习勇于牺牲、奋斗不息的精神,陶冶学生的品质和爱国情操。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历史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新历史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