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类专业(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考

2021-12-02 16:25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贾鸿儒越二寅
亚太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农林应用型课程体系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贾鸿儒 越二寅

近年来,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三农”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业社会性、多功能性、综合性的特点凸显,农业生产实现了以农业产业化为标志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转变。社会对农林经济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甘肃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出台,农林院校成为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主阵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构建农林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将是解决农林类行业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农林类专业(专升本)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目前,国内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延续旧模式,培养目标模糊,容易走上“理论型”或“专才型”的老路,新型农林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

首先,要确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有效衔接。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模式上,由传统的三段式转变成“平台+模块”(公共课平台、学科专业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两段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搭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最后,人才培养应突出应用性的特点。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应突出应用性的特点,打破普通本科的“学科本位”的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拓宽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使学生既有丰厚的理论功底,又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形成完整的、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推行1+X证书、产教融合等措施,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专业建设应用性不凸显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正确处理好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应把重点放在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上,通过学科带动和促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要服务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存在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的问题。

(四)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构建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因此,实施产教融合,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在教学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训练。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与相关企业联合,解决生产中关键技术,切实达到产教融合,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五)入学考试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目前各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入学考试模式,准入机制上没有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沿用学科理论考试的模式,新型多元化考试模式应用少,导致理论上、名称上的表面应用型要求,因入学机制带来的先天不足是制约农林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硬伤。

二、农林类专业(专升本)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坚持育人为本,做好“培养什么人”的顶层设计

农林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使命,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坚持“三农”服务的改革方向,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施双导师制,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

(二)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实施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更加从学生个人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入手,推动由被动学习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转变,通过不断强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个性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学分制考核,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2.树立“特色、质量、品牌意识”

突出校校、校企、校地多主体多元化育人途径,以校校、校地合作、产学研结合为主要路径,全面推行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突出行业、产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紧密对接

依据农林类专业人才输出的地域性特征,通过积极对接当地的优势农林产业和相关重点企业,有的放矢地确定和调整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对新农科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调整,推动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发展壮大,让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生产需要,推动人才培养更加具有实效性和前瞻性。

4.构建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有效衔接要围绕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创新需要进行调研,以现代农林产业创新发展新要求,对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更加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明晰岗位要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构建专业设置领先、课程选配科学、重视实践培养、中高级紧密衔接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

5.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专题教育。

6.强化“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要针对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短板和瓶颈,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模块设置和实践教学情景模拟等,让实践教学更加符合岗位需求和社会生产需要。

7.分层次优化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强化对课程内容的精简和优化,特别是对一些同质化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精简,更加突出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实践性,并逐渐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均衡发展,有效优化教学质量和效率。

8.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彰显“学生个性化发展”特色

加快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做法,体现专业的不同特点,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形成专业特色。

(三)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育人

坚持产教融合,校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充分发挥校校优势、校企特色,形成合力,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充分调动发挥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推动高校与代表先进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质量评价、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等方式,提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效。

(四)构建一体化的质量控制评价体系

构建衔接紧密、标准一致、注重均衡的教学质量控制评价体系,更好地平衡和延续对中职、高职和本科阶段的教学,保持教学的延展性和一致性,通过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和信息收集、分析和反馈机制,将控制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学一线,促进教学实践环节的进一步优化,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五)创新入学准入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创新新农科专业招生方式,推进优质生源学校按指标推免招生方式改革,制订品学兼优学生推免招生方案。推进“5+2”(中职、大专为5年,本科2年)衔接贯通人才培养,分阶段构建多元化入学考核机制。

猜你喜欢
农林应用型课程体系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