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植物生物学专业课野外实习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21-12-02 22:03张丽芳代冬琴吴丽芳韩利红
农技服务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思政思政

张丽芳, 代冬琴, 刘 潮, 吴丽芳, 韩利红

(1.曲靖师范学院 云南省高校特色果酒技术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 曲靖 655011; 2.曲靖师范学院 生物资源与食品工程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11)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各类课程中要充分挖掘课程和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3]。植物生物学是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之一,其野外实习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和深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扣好人生中第一粒扣子尤为重要。目前植物生物学课程思政多倾向于课堂教学,在野外实习中应用较少[4]。因此,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中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其润物无声地融入其中,以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推进“课程思政”融入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分析“课程思政”融入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意义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

1 “课程思政”融入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意义

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实习时间为大一下学期,是学生最先接触的实践课。在开展野外实习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应润物无声,可将“农民院士”——朱有勇院士野外科研经历作为案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科学精神、为国奉献的爱国情怀以及学科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在实习中,教师应该注重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一是在植物采集、分类识别和鉴定中引导学生具有科学家的耐心、细心和专注精神。二是通过不同植物在同一环境或不同环境中其生长分布、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的记录和比较,引导学生应具备科研探索和创新能力。三是学生集体行动的互帮互助中,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大局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四是在学生亲身感知自然界中植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复杂的生态关系中,引导学生应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和包容意识。通过树立学生的以上四种意识,不仅可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可开阔学生视野,扩展植物学知识面,锻炼学生从事野外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7]。

2 “课程思政”融入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问题

2.1 课程思政与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未能有效融合

在植物生物学理论课中,要求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全过程,达到教育的隐性效果,无声地塑造学生品格,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野外实习中未作明确的要求,导致思政元素融入不强,或者融入不自然,难以触及学生内心。

2.2 野外实习中教师和学生“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在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中,大部分学校未能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一方面,部分教师在野外实习中缺乏积极引导,未能系统梳理思政元素,在野外讲解中存在更多的专业化,疏于融入,或者融入不够自然,因此,野外实习中难以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有时还会影响讲解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把野外实习当做一种任务或外出放松的方式,无暇听取老师讲解,查阅相关材料,人云亦云,心不在焉,认为完成任务即可,因而在实习中难以达到实习目标和触及“课程思政”精髓,思政元素获得感差。

2.3 野外实习效果评价中对二者的结合缺乏有效评价标准

在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后,实习效果评价未能体现“课程思政”建设成效。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对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效果评价主要以学生出勤率、认识植物多少、制作标本的技能、实习记录和实习报告为依据,评价过程形式化严重,缺乏科学全面的实习效果评价体系。实习效果的评价只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获得,忽略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实习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成效。同时缺乏对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种简单的评价方式不仅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的野外实习效果,更难以准确评估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 “课程思政”融入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策略

3.1 树立思政理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理论和野外实习均在大一完成,因此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尤为重要。通过深入挖掘植物生物学理论和野外实习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坚定理想信念,专业信念,树立科学信仰,融入科学家精神,让“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充分融合,全面提升思政育人为目标的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热爱科学,树立专业责任感,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强化教师野外实习教学的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教师是推进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思政建设的关键。提升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思政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野外实习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野外实习前,教师要善于积累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充分依托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引导教师充分讨论、挖掘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目标制定、教案编写、野外授课、教学研讨等整个教学过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导向。在野外实习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实习环境融入不同的思政元素,做到因地取材。同时,在小组实习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政治学情和道德行为表现,针对不同学生融入不同的思政元素,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与专业认同感。在野外实习后,教师应以教研室或教学团队为单位开展总结交流,以身作则,不断完善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为下一次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积累经验,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3.3 优化实习报告评价标准,体现思政主题

科学合理的植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客观、准确、全面地判断实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背景下,野外实习报告评价标准中,不仅要采用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还要体现实习过程中的思政主题,要遵循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模式,评价标准应从植物分类、物种鉴定、标本制作、实习态度和表现、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科研素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多维度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同时通过思政主题的融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其大学四年学业规划及以后的人生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8]。

猜你喜欢
生物学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思政课“需求侧”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中生物学中“一半”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