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与提升

2021-12-03 12:34孙玉丽李海燕
江苏教育 2021年62期
关键词:建构课程体系校长

孙玉丽 李海燕

课程是人类知识在教育领域的适切性转化,是知识逻辑和教育逻辑的有机融合。无论多年前的新课程改革,还是近年来的高考综合改革,触动的核心元素首先就是课程。学校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如何使选课走班有序且有实效、如何建立优良的学校治理结构,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依靠校长坚定、扎实、科学的课程领导力。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内涵解读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引领课程育人的能力,它包括课程体系建构力(引领者)、教学形式架构力(总设计师)、课程诊断与评价导航力(激励者)、课程资源供给力(服务者)、学校治理结构变革力(决策者)五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建构力

校长在课程体系建构方面承担着引领者的角色,具体体现在课程愿景、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目标、机制保障等方面。一是要根据政策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构建清晰的课程愿景,统一学校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二是明确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家长、学校、社区的参与主体。学生、家长、学校、社区本身不仅是课程的享用者,也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三是确定课程结构,科学合理地设置这些课程,实现各个部分、各个类型、各种形态课程的相互结合达到整体优化的效应。四是课程目标设计,就是要依照本校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学情,确保每位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与进程。五是增设“条件保障”和“管理与监督”制度机制,对课程愿景、参与主体、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构建策略做系统安排,明确部门及教师的目标、职责权限和角色定位。

(二)课程教学形式架构力

校长的课程教学形式架构力,主要体现为推进选课走班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和推进建立个性化课堂的能力。校长要统领全局,整体设计。对普通高中而言,要从学生出发,一是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同时基于兴趣和学业综合水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二是实施多元的评价体系,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建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师激励制度,为选课分层走班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三)课程诊断与评价导航力

在课程诊断与评价方面,校长承担着激励者角色。课程诊断与评价具体体现在以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为准则,引导学生明确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促进教师队伍提升凝聚力。对学生学习方式、态度、习惯、课堂表现等,设计数据收集、分析、诊断与评价的方案,引领学生个性化学习,协助师生完善自我。具体操作需要统一评价理念、构建评价方案、健全评价机制,以保证并激励教学的有序展开。

(四)课程资源供给力

课程资源供给力是以课程价值、教学形式、课程评价的多样性为方向,开发形式多样化、实时化的课程资源,并有效使用,为师生教学提供服务。课程资源供给具体体现在以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学习目标为导向开发课程资源。校长需要明确教材、工具、教师、学生、教务人员、学校组织部门都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要以资源教育学生而不是以教材来教育学生。具体操作需要编写课程资源从开发到存放再到使用的指导性、说明性文件,同时构建机制,运用数字化表达、信息化管理,让资源良性运转,提高使用效率。

(五)学校治理结构变革力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决策者和指挥者,校长的学校治理结构变革力,主要体现在善于建立扁平化组织和实施分布式领导的能力上。第一,减少管理层级,基层运营部门的主管如年级主任和学科主任也担任高层决策者,及时了解师生现状和诉求,对他们的需求做出迅速回应。第二,把年级作为学校的事业部门,集教育、教学、管理于一身,将权利和责任最大限度集中在一个实体上,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第三,改变中层部门的属性使其以服务为主,如教务处、总务处要为一线教育教学提供支撑而不是指挥。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路径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真正落实课程育人目标,不仅需要政府优化各种社会支撑条件,从而给校长提供平台,更需要校长在专业学习、实践历练中提升自己。

(一)明确引领者角色并开放多方参与机会,提升课程体系建构力

校长要明确自己在课程体系建构中的引领者角色,充分分析国家及地方课程改革相关政策,引领师生形成关于本校的课程体系建构愿景、课程建构目标、课程建构方法和课程建构团队。要着手建构基于标准的分类、分层、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如数理逻辑类分层、语言文学和信息技术课程分类、文艺类课程综合、体育类课程分项分类,以及校内外综合实践类课程、项目课程和特需课程等。

(二)营造课程领导实践环境,提升课程教学形式架构力

选课走班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综合力量的支撑。从学校层面出发,首先需要在校长带领下立足本校实际,做好选课走班系统设计。既要从学业规划的目标、任务、课程体系、队伍建设中做好铺路,也要在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学校治理结构中做好保障,更要在设计的整体性、适切性、个别性、教育性上深入研究。其次是教师队伍师徒制建设,提高教师在选课走班教育过程中的适应力、执行力和创造力,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幸福感。这就需要淡化学校行政管理,授予教师职责的同时给予权力和利益的平衡,强调服务意识的同时也强调领导意识,实施分布式管理模式,从评价教师个人转向评价教师团队,以提升新老教师师徒制的实效。

(三)推动行动研究力度,提升课程诊断与评价导航力

行动研究是在日常实践工作中,以问题为指向开展反思和研究。行动研究要挖掘影响学校教育问题的客观因素,系统设计行动研究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诊断反思、评价与解决方案。针对学生、家长、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行动研究,可以基于他们教与学过程中显露的焦虑与抱怨展开,线下与线上调查结合,多种链接中归纳行动研究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规范、学习方式、学习动力等;家长的教育观、教育行为、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行为方式、焦虑的问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幸福感指标、工作需求、工作反思、工作焦虑等。

(四)增强服务能力,提升课程资源供给力

为使课程资源服务更有针对性、教育性和高效性,需要健全服务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具体可以从课程资源谁来建设、建设内容、建设原则、建设使用等方面增强服务能力。课程资源的建设应打破学校教务单一提供的模式,实现师生共建、家校共建、校企共建的多元建设模式。建设内容可以从纵向上对学科课程的标准细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拓展资源做系统建构;从横向上可以从学科课程之间的支撑链接、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融合升华着手实施。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要立足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立足于问题解决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寻求学校组织结构转型,提升学校治理结构变革力

学校组织结构的转变与开放是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学校的结构样态应由“金字塔型”向“扁平模式”转换,减少管理层级,增进各部门的沟通、互动与协调。分布式领导强调授权、权利分享,领导团队成员分担责任、协同合作,实现对学校各组织及其成员的增权赋能,激发教师教育热情,使职责、权利实现一体化,避免职位越高权力越大的局面。具体可以从学生学习、课程管理、支撑保障层面展开。如可以构建有关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日常行为的诊断与评价研究中心;有关课程体系建构、课程开发设计、课程评价与管理的研究院等。各研究中心(院)、支撑部门的每个项目都实行项目主管负责制,并有独立人事聘用制、独立财务预算使用制。这样的分布式领导有助于改变以往管理过度、教育不足的问题,激活学校治理的内在动力。

猜你喜欢
建构课程体系校长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建构游戏玩不够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