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助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12-03 12:34杨培明
江苏教育 2021年62期
关键词:双减育人培训

杨培明

202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其中指出:“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此次“双减”《意见》的出台,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旨在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体现出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的系统思考和综合治理。

一、“双减”《意见》的时代语境

1.持续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性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毋庸讳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智力支持,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强力支撑。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普遍存在,“课后三点半”逐渐演变成家长们争相为孩子学习成绩加码的“没有硝烟的战场”。由于需求旺盛、资本助推,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加入到校外培训的队伍中。新时代需要新的人才累积与释放形式,以孕育新的发展机会与发展模式。[1]“用人”与“育人”密不可分,人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以及非生产性技能培养等问题都变得愈加具有现实意义。[2]站在国家发展的层面上来说,校外培训机构的不规范运营和资本化运作冲击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削弱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加剧了教育“内卷”,不利于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在我国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征程中,必须回归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以顶层设计推动教育实践变革,致力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

2.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人民对美好教育、优质教育的向往更加强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总体要求开启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其中,“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公平、更均衡、更协调、更全面、更创新、更优质、更可持续以及更安全发展的丰富内涵。过去要解决的是“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前者聚焦基础教育的“速度和体量”,追求“速度优势”和“体量优势”;后者聚焦“效益和质量”,追求“效益优势”和“质量优势”。[3]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基础教育领域一直以来都被“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价值观念所裹挟。学生在校内要面对沉重的学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在课后或假期也免不了去培训机构进行“培优补差”。“所谓放假,不过是换个地方学习而已”已经成为许多中小学生必须执行的“默认规则”,而家长们则心甘情愿地将大量金钱和精力投入到一场长达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军备竞赛”中。资本的逐利本质和无序扩张违背了教育的公益属性,学业负担过重的沉疴痼疾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依赖经济投入的教育资源“抢夺战”加剧了社会的整体焦虑。因此,在推动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亟须系统完善治理体系,协同校内与校外,净化育人环境,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深化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致力于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双减”《意见》的价值旨归

1.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具有鲜明的国家属性、政治属性、文化属性。[4]以单一的知识性内容和知识性考核为主的片面化教育目标虽然有利于更清晰地引导教育实践,但是却脱离了人的综合性与全面性,也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综合性的教育才能为作为对象性的人提供更为全面且多样的关系网络。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当务之急就是更新教育观念,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学业质量评价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本次“双减”《意见》的出台,以“小切口”撬动基础教育“大改革”,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着手,对内要求学校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对外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严禁资本化运作,强化常态运营监管,以此保障义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总体而言,“双减”《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的育人目标定位和“怎样培养人”的教育主体及路径,即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提质增效,从根本上守住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线,培养他们具备应对社会变革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应的身体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2.坚持人民中心,全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总结提出的重要思想,内蕴着“为什么人办教育”“办怎样的教育”等重大问题,不仅体现着党和国家办教育的价值立场和目标方向,也确证着办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础教育是关涉民生的重要领域,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都必须坚守其公益属性,确保教育公平,不能让“良心的事业”变成“逐利的产业”,更不能让优质教育成为“奢侈品”。“双减”《意见》一方面为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划红线”,另一方面,通过拓展课后服务渠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供给”,进而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双减”《意见》指出:“各地要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如上所述,“双减”《意见》的推行落实,是党和国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广泛关切,坚持教育公益属性,着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不断净化教育生态,维护教育公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

三、“双减”《意见》的落实保障

1.扩大优质教育供给。

“双减”《意见》对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现象以及校外培训乱象做出了理性引导和规范治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对于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并未改变,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也没有降低。因此,“双减”《意见》的进一步落实还须加强教育供给端改革,扩大优质教育供给。首先,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变革考试评价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合理调控作业结构,保证课后作业品质,成立作业监测中心,实行作业备案制度;探索课后服务的有效方式和渠道,制订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加大对课后以及假期服务教师和人员的激励;开发足量的研究性和拓展型课程,打造品牌式的学生社团活动,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其次,在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其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对于经过整改且符合相关规定的校外培训机构,要鼓励其转型升级,以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和新颖灵活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充实学生的校外生活。此外,还应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引导社会转变观念,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2.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从长远看,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以及家长的教育焦虑,必须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只有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把学生和家长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6]为此,首先要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坚持以学定考,增强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匹配程度,倡导充分体现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考查的考试评价。其次,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确立人本立场,全面、综合、发展地看待学生,以科学的方式判断学生的个性潜能,鼓励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实施,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对教育的良性导向作用。再次,要深化中高考招生改革。除了考试成绩,还要参考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体现学生过程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材料,坚决克服“唯分数论”,真正做到全面考量。最后,要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系统改革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增强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3.促进多方协同育人。

教育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活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种高站位和战略性引导。[7]《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形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要确保“双减”《意见》的顺利实施,需要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边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统筹推进、共同治理。一方面,家长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合理的教育期待,在关注孩子身体成长和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注重他们健康人格的培育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推动“质量革命”,把课堂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落实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方案,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保障学校教育的基本学业质量不降低。再者,要充分发挥社会在价值引领、舆论宣传、资源补充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以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形态助力教育品质的整体提升。总的来说,要积极推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转型升级,建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促进各类教育协同共育。

猜你喜欢
双减育人培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