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方式转型的区域实践*

2021-12-03 12:34许建国
江苏教育 2021年62期
关键词:江阴教科研指向

许建国

有质量的区域教育发展呼唤有质量的教育科研。作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相关变量,江阴教育科研一直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江阴的教育科研工作从重在“布点”的初级阶段,走到了重在“改进”的发展阶段,初步实现了量的扩张到量质齐升的转变,也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科研样态。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上回望,更大程度发挥教育科研的力量,加速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仍有很大的空间,需要聚焦发展导向,突出问题解决,探索管理优化,实现教育科研的方式转型。

一、教育科研的意义:回到指向发展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教师有时处于“被科研”的状态,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以及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身处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境,得到持续专业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不足;另一方面,无论是“学校有要求”或者“评职称的条件”的外力促成,还是“自身专业发展”,甚至“个人兴趣爱好”的内在驱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动因,本身也存在多样性、复杂性。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从产生需求到付诸行动,人一般会有一个对需求选择的过程,只有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才会产生指向特定目标的强烈动机,从而引发行为的产生,指向需求的满足。从这一点来看,教育科研有没有进入教师的“当下需求”,是不是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是关键所在。这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逻辑上其实是一致的,也为我们在引导、吸引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供了线索。因此,努力引导区域教育科研良好氛围的形成,积极探索从问题出发到问题解决的行动路径,需要从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入手,需要把发展作为重要的指向。

基于这样的思考,江阴区域教育科研的转型,更多从回到教育科研的意义这个原点出发,在立足问题解决、转型管理方式、突出应用转化、助推后备队伍建设等方面强化整体设计。同时,引导学校更多基于实践指向,处理好教师以教育科研促进自身发展的所愿与所能、工具与目的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学校科研观,把“指向发展”作为科研价值认同的新内涵。

二、教育科研的内容:回到真实问题

实践证明,形式意义上的科研管理不能代表科研的“专业性”,而阶段性、程式化的课题活动无法吸引教师的长期参与。因此,突破教育科研停留在文本的格式化、活动的程式化、思维的套路化的弊端,用实践观照,找到真实问题,一直是江阴教育科研的重心和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

1.借助专题研究,强化问题探讨。

关注问题,推动改进,借助专题研究,江阴不断强化区域教育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的积极探讨。从“十一五”至今,聚焦“教育均衡”“教育质量”“课堂变革”三大专题,先后承担省级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县域研究”、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县域推进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实践研究”、江苏省教育厅基于测试分析的跟进式教学改革项目“县域推进基于质量监测的教学变革研究”等三个项目的研究,着力解决不同时期的突出问题,从解决新市民子女涌入和城乡发展不均衡带来的教育问题,到关注教育公平需要回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这个核心问题;从宏观政策层面出发展开研究,到聚焦课堂这个重要载体,解决课堂变革的活力、动力和能力问题,实现了从问题中来,到解决问题中去。经过多年的专题研究推进,《走向高位均衡》《三力课堂:区域课堂变革的江阴路径》等先后出版,研究成果获得第四届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三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一期课题特等奖等荣誉。此外,学校层面也获得了包括第二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内的多项荣誉。

2.建立引导机制,强化实践观照。

聚焦真实问题的研究,强化实践观照,建立体系的引导机制是区域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与高校、研究机构、出版社、杂志社等多主体的深度合作机制,项目推进与行政决策联动机制,以及打通课题与课堂“两张皮”的“课题进课堂活动”机制等,江阴不断完善和优化各种旨在指向实践问题解决的机制,系统筹划从经费支持、组织架构、政策制度、流程优化、评价导向等一体化的运作机制。一方面,借助相关机制,可以对与区域教育发展相关的政策进行梳理、评价与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向真实问题,体现实践观照;另一方面,上下联动,实践研究的成果,也对起草和修改关系到江阴区域教育发展的文件方案提供了相关依据,服务行政决策。

3.区域整体推进,强化问题解决。

“十三五”期间,江阴成为“江苏省精品课题建设实验区”和“江苏省教科研文化创新区”,根据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围绕江阴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须突破的重难点问题,设立江阴市教育科研专项资金项目。面向全市教育系统采取项目申报、专家评审、委托资助的形式,确定若干研究项目,进行项目化管理,进一步强化重点问题的分类解决。至今为止,已立项3批专项资金项目共51项,初步形成江阴市教科研专项资金项目群建设雏形,引导项目推进聚焦实践改进,覆盖教育教学实践,实现“研究即成长”,通过序列的项目推进,不断锤炼项目化管理的经验特色,凸显“真成果”,形成“真经验”,促进问题的“真解决”。

三、教育科研的路径:回到方式转型

江阴的区域思考与实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方式转型。

1.课题与课堂的共通。

课题研究的落地,首先要实现课题与课堂的打通。江阴在2006年开始推出教师专项课题研究项目,2012年,开始尝试“课题进课堂”活动。经过多年探索,“课题进课堂”完成了“具体的课题进课堂”“科研的方法进课堂”“思维转型进课堂”三步走,进一步将重心下移,给教师做课题提供课堂展示的舞台,让课题研究有科学的方法介入,进而在区域推进中扩大群体科研思维方式的支撑,使得教科研稳步推进,多元发展,呈现了多种发展轨迹,有骨干教师、中层行政示范带头,“让一部分教师先做起来”的精英思路;有以青年教师为发展重点对象,“让最需要、最有热情的教师先做起来”的助跑思路;有采用全民参与、优者凸显的思路,实现了集体共赢、个人凸现的良好效果。

2.研究过程的共见。

打破“关起门来搞课题,有了盖棺定论式成果之后才发布”的传统方式,进一步优化教科研的过程管理模式,让研究的全过程公开、可见。一方面,继续健全和完善“课题研究年检制度”等制度规范,让研究过程有章可循;另一方面,通过融合信息技术,以及定期推送可用于教科研的小程序工具包、优化江阴科研网站、常态化运用线上工具于会议和活动等,有序开启江阴区域层面教科研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实现了研究过程的多元呈现。

3.科研成果的共享。

从问题出发做课题,到用课题成果放大解决问题的效益,区域的教科研管理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也就是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对照《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标准》关于精品课题“精彩呈现”的标准和《江阴市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指导意见》的要求,江阴定期推出“行动者说”序列展示活动,以成果发布会、优秀成果推介会、研究经验分享会等多种方式,全面铺开市级、片级和校级三个层面的成果推广活动,实现科研成果的共享。

4.科研与队伍的共长。

一方面,以搭建教科研共同体、评选教科研新秀、能手、带头人等荣誉为平台;另一方面,强化教科研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初步架构起体系化的培训课程。“长线”培训以江阴市科研读书会为载体,指向夯实功底、拓宽视野、提升情怀。“中线”培训以教科研后备班为载体,指向培养具有完整能力结构的科研中坚力量。“短线”培训以科研骨干专题式研修班为载体,指向某一科研技能的掌握。通过系列培训,壮大后备教科研队伍,开拓科研与队伍共成长的局面。

猜你喜欢
江阴教科研指向
魅力江阴
提升职院教科研水平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江阴蝉联2020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首
《登江阴黄山要塞》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