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文献中的应县木塔*

2021-12-03 12:53杜成辉胡玉平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释迦元好问金城

杜成辉 胡玉平

(1.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635000,达州;2.四川文理学院图书馆,635000,达州)

在山西应县城内西北部有座佛宫寺,原名宝宫寺,元明之际改名,寺内正中部有座木塔,本名“释迦塔”,今高67.31米,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纯木结构高层建筑。关于宝宫寺和木塔的建筑年代,史书中无明确记载,只在明清地方志中有记录,有后晋天福、辽清宁间建造等说法,也有人认为建于元代。根据地方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基本可以确定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检阅辽金时期的文献记录,结合出土碑刻文献,可知木塔在辽金时期除被称为“释迦塔”外,也被称为“金城戍楼”“应州戍楼”和“金城浮屠”等。

1 辽代的金城戍楼和宝宫寺

根据辽枕芳园碑和木塔秘藏等出土文献,可以确定辽代已有金城戍楼和宝宫寺,为木塔和宝宫寺的最早记载。

1.1 辽枕芳园碑中的金城戍楼

1983年张畅耕先生在《朔县辽杭芳园栖灵寺碑考》一文中,根据辽天祚帝乾统七年(1107)碑文中所记杭(后经核实当作枕)芳园的位置云:“杭芳园右临广路,面欺玉塞之戎阃,背倚金城之戍楼”[1],认为玉塞戎阃指今雁门关,金城戍楼即应县木塔(释迦塔)。[2]宋孔武仲(1042—1097)《经父云自到京止得一书颇怀忧想因寄》诗云:“雁飞玉塞无多地,人望神都正倚楼。祗恐边风多浩荡,故令音驿每迟留。”诗中的“玉塞”即指雁门关。该碑原在朔州市朔城区东10公里西影寺村东南原寰州栖灵寺内,撰者不详,明朝洪武三年(1370)被移作朔州城北门门额。枕芳园本为元帅吴相宅邸,后施宅为寺,辽道宗寿昌五年(1099)后不久,奉诏改名栖灵寺。枕芳园东南不远即为著名的雁门关,南有内长城蜿蜒而过,而东北距离金城较远。长城一带敌楼和烽火台等设施众多,而此处却举远在百里之外的金城之戍楼与玉塞之戎阃相对,显示出金城戍楼非同寻常。金城为应州(今山西应县)附郭县,彰国军节度使驻地。笔者于2005年作《山西应县木塔建于辽代的又一佐证——元好问的几首吟应县木塔诗》,支持张畅耕先生的观点。[3]2009年,王荣国先生在《关于应县释迦塔的建筑年代》一文中,对张畅耕先生和笔者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戍楼为军事方面的“瞭望楼”,未必就是木塔。王先生的观点虽有道理,但并无充足的理由否认金城戍楼非指释迦塔,其中也有一些错误,比如将释迦塔作为宝宫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应为宝宫寺的主体建筑)、将《朔县辽杭芳园栖灵寺碑考》中的碑文误为元好问所撰(认为元好问出于写作讲求对仗,以“金城之戍楼”对前文的“玉塞之戎阃”,文见于枕芳园碑,撰者非元好问)等。[4]

由于历史的原因,宋朝和辽朝各自在镇州和应州修建高塔瞭望敌情。宋朝在辽宋边界镇州(今河北定州)建造的高达83.7米的开元寺释迦塔,据《定县志》载,该塔“真宗咸平四年(1001)诏建,仁宗至和二年(1055)始成,盖筑以望契丹者,故又名料敌塔”。[5]塔为八角形砖塔,共11层,历时55年才完工,为我国现存最高的古塔,至今定州民众仍称其为“料敌塔”(料,用同“瞭”)。[6]因为镇州是宋、辽交界的军事重镇,宋朝为了抵抗辽朝,特建此塔以瞭望敌情而得名。应州也位于辽宋边界,且扼守交通要隘雁门关北口,辽朝在定州开元寺释迦塔完工后的次年即修建应州宝宮寺释迦塔,且二塔名字相同,并非巧合,自然也有军事用途。二塔相去非遥,因其高度和技法而与西安大雁塔、杭州六和塔并列为我国四大名塔。宋朝的防守重点在河北一带,如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由河北深入宋境,威逼澶州(今河南濮阳)[7],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故宋朝在镇州建开元寺释迦塔以侦侯敌情。辽朝的防守重点在雁门关一带,如辽圣宗统和四年(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宋军西路军主将潘美、副帅杨业率军出雁门关,连克寰(治寰清,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西影寺村东)、朔(治鄯阳,山西朔州朔城区)、应(治金城,今山西应县)、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诸州,给辽朝造成很大威胁[8],故辽朝在应州建宝宫寺释迦塔以侦侯敌情。

在应州古方志中,并无在金城建有专司军事瞭望之职的戍楼的相关记载,这一让人印象深刻的金城戍楼,除了高大的释迦塔外,很难再与其它建筑联系在一起。释迦塔在建成之后,即兼有佛教建筑和军事防守双重功能,历代皆然。如1926年冯玉祥军队向山西发展,遭山西军阀阎锡山的抵抗,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因木塔为重要防守据点,遭受炮击200余发,塔身多处起火,所幸不久自行熄灭,但造成局部损坏甚多,创伤严重,至今塔上仍弹痕累累。1948年解放应县时,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立了机枪阵地,木塔又被12发(一说数十发)炮弹击中。建塔的木材早已风干,被如此密集的炮弹击中,即使不被炸毁,也极易引起火灾,而木塔竟然神奇地幸存下来,真可谓人间奇迹。纯木结构易于分散炮弹爆炸造成的冲击,也当是木塔未被炸塌的原因之一。如果是砖石结构的话,被如此密集的炮弹击中,恐怕难以幸存。

1.2 木塔秘藏中的宝宫寺

宝宫寺辽代已有,在应县木塔辽代秘藏《略示发菩提心戒本》文末有“天庆二年(1112)岁次壬辰四月十一日宝宫寺第八坛”题识[9],在《菩萨十无尽戒仪》文首有“应州宝宫寺四月二十一日发风”[10]的题识,这是现存宝宮寺最早的记录。天庆为辽天祚帝年号,可证宝宫寺辽代已有。在木塔秘藏中还有辽代僧人所作诗句云:“龙楼凤阁九重城”。[11]“龙楼凤阁”似指木塔和大雄宝殿。九重城指宫禁,古制天子之居有门九重。屈原《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唐杨师道诗:“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元马致远《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第四折:“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我贵我荣君莫羡,十年前是一书生。”剧中描写的是寇准在状元及第后官拜莱国公的故事。在释迦塔上,有数以千计的龙图案,诗句透露出宝宫寺本为皇家寺院或后族萧氏家庙的信息。在木塔秘藏刻经的卷首画中,也有形状与木塔相似的佛塔图像,如《妙法莲花经卷第八(乙之一)》《妙法莲花经卷第八(丙之一)》的卷首画中,画面左上方即有形状与木塔十分相似的佛塔,塔右下方有题记曰:“观世音菩萨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12]此段内容出自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两幅卷首画的内容、布局、榜题、以至细部均酷似,但技法有别,各具特色,并非同版。画面上的多宝佛塔也为楼阁式,高五层,塔刹高耸,形制与木塔极为相似,可能是画工在绘制图像时参照了木塔的形制。

辽代多宝佛塔唯一现存者是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原良乡地区)东关村附近的良乡多宝佛塔,又称昊天塔,该塔建于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坐北朝南,塔身为平面八角形,高约36米,为五级楼阁式仿木结构的空心砖塔,造型美观。每层楼阁的东、南、西、北四面均开有一座拱券式门洞,其余四面均雕着具有辽代风格的直棱假窗。塔身里面设有砖砌的楼梯,可以盘旋而上,直到塔顶。登塔可北望北京城,南眺涿州城。该塔为北京地区现存唯一的仿楼阁式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良乡多宝佛塔相比,应县木塔的形制更接近秘藏《妙法莲花经卷第八》卷首画中的多宝佛塔。

2 金代的释迦塔题记和宝宫寺

2.1 金代王瓛释迦塔牌匾题记

现存释迦塔的早期记录,尚有释迦塔牌匾。匾悬挂于塔身中部第三层檐南,匾上正中书“释迎塔”三个大字,颜体正楷,浑厚清劲。其左书:

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

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

昭信校尉西京路监使判官王瓛书

这是金代章宗明昌六年(1195)木塔增修的记录,其中之一就是制作了这一匾额。[13]大概在牌匾做好后,有人对“大辽”的称谓存在异议,于是又在其左用小字改刻“先王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一行。将“大辽”改为“先王辽”,以符合金人的称谓习惯。也可能是辽代原有匾额,中有“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字样,金代维修时重新制作了匾额,袭用了这段文字,后来觉得称“大辽”不妥,而用小字改正。王瓛为西京路监使判官,为从六品或正七品官员,《金史》无传,当为金代有名的书法家。在与应县相邻的浑源恒山天峰岭摩崖石刻中,也有其留下的“古今胜槩”题记。题记说明此牌匾刻于明昌六年,这是迄今为止除《枕芳园碑》之外关于木塔的最早记录,其时上距始建木塔之清宁二年(1056)139年。在金亡后十年,也即大蒙古国乃马真后三年(1244),薄公显出资重妆了牌匾,并作了补题:

明昌五年七月十五日建

金城县北辉耀薄莹施

木匠李庆甫许福施工

甲辰季七月十五日重建

男薄公显施

题记位于“释迎塔”大字右侧,其顺序为从左至右分两列书写,字体与左边王瓛所题明显不同。这种做法与通常的书写顺序不合,原因是惟有如此安排,版面方才平衡。在补题中,补叙了明昌五年(1194)七月十五日由金城县北辉耀人士薄莹施资建匾的往事。薄氏为应州当地士绅,薄莹父子的其它事迹无考。薄公显的这一补题,加之后来元朝延祐七年(1320)、明朝正统元年(1436)和成化七年(1471)的重妆补题,造成了一些认识上了混乱,比如将“明昌五年(1194)七月十五日建,金城县北辉耀薄莹施”作为首次题记,而将王瓛的题记当作第二次题记。从笔体上看,王瓛的题记和薄公显的题记明显不同,薄公显的题记书法远逊于王瓛,可证“明昌五年七月十五日建”等属于乃马真后三年甲辰补题,因为当时元朝尚未建立,大蒙古国尚未使用年号,故只能使用干支纪年。薄公显的题记比王瓛的题记晚了49年。

2.2 金代的宝宫寺

耶律楚材(1190—1244)金朝时任左右司员外郎,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蒙古军攻占中都(今北京)后归降蒙古。他先后辅弼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汗父子三十余年,任中书令十四年。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中有多首与应州宝宫寺住持旭公禅师、应州人兰光庭(字仲文)和曹桢的唱和诗,如《和金城宝宫旭公禅师三绝》《兰仲文寄诗二十六韵勉和以谢之》《又和仲文二首》《寄金城士大夫》《用曹桢韵》等,其卷十三《请旭公禅师住应州宝宫寺疏》云:

孙枝出入万松中,便好移来植宝宫。覆荫人天正今日,不妨鼓动劫前风。

旭公禅师和耶律楚材同为万松行秀(1166—1246)弟子。“孙枝出入万松中”一语双关,说明修建宝宫寺使用了大量木材,寺内建筑雄伟高大,但并未言及释迦塔。其中需特别留意的是“植”字。植意为树立、竖起,说明宝宫寺有高大直立的建筑。从耶律楚才的诗中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到了木塔的身影。

元好问(1190—1257)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与应州浑源人刘祁(1203—1250)同为金末元初文坛领袖。他与应州金城人曹之谦(?—1264)、兰光庭等人为好友,留有唱和之作。元好问生前曾多次到过应州,在其诗集中保存有许多与应州有关的作品,如《雁门道中书所见》《金凤井》《三岗四镇》等。在一些诗歌中也留有木塔的记载,如《过应州》和《李峪园亭看雨》等,为研究应县木塔的建筑年代等提供了有力佐证。

在应州元好问也参观过宝宫寺。其《应州宝宫寺大殿》云:

缥渺层檐凤翼张,南山相望郁苍苍。七重宝树围金界,十色雯华拥画梁。

竭国想从辽盛日,阅人真是鲁灵光。请看孔释谁消长,林庙而今草又荒。[14]

大殿即大雄宝殿,为重檐式建筑,位于木塔后。大殿建在高台上,废址台基高3.3米,台后面慢道脚的石狮雕刻古拙,为辽代原物。[15]七重宝树指七重行道树,为极乐世界之宝树。《佛说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但唐代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定善义》认为七重非为七列宝树,而是指一树而言,以黄金、紫金、白银、玛瑙、珊瑚、白玉、珍珠七重宝为根茎乃至华果等。明代田蕙《应州志》称:“塔后有大雄宝殿九间,旧记谓通一酸茨梁。”[16]此诗极言宝宫寺大雄宝殿的雄伟壮观和富丽堂皇,并指出其建于辽朝,岁月已久。

元好问虽然到过宝宫寺,惊叹其大雄宝殿的雄伟瑰丽,但却没留下直接(从近处)吟咏木塔的诗篇。辽代建有许多佛塔,如建于寿昌四年(1098)的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白塔,俗称大明塔,高达81.39米;建于辽末的南京(今北京)天宁寺塔,高57.8米。可能是与料敌塔和大明塔等其他更高大的佛塔相比,应州木塔在当时并不十分出众,故未引起耶律楚才和元好问的特别关注。

3 元好看到的应州戍楼和金城浮图

在元好问的《过应州》《李峪园亭看雨》两首诗中,却间接(从远处)提到了木塔。

3.1 元好问笔下的应州戍楼

元好问存有在路过应州时途中看到戍楼的诗篇。其《过应州》诗云:

平野风埃接戍楼,边城三月似穷秋。人家土屋才容膝,驿路旃车不断头。

随俗未甘尝马湩,敌寒直欲御羊裘。十年紫禁烟花绕,此日云山是应州。[17]

在他阳春三月路过应州时,天气仍然寒冷,向远处的应州城里望去,可以看见高耸的戍楼,虽然乡村百姓的土屋狭小,驿道上则车马络绎不绝,当年的应州还算繁华。诗歌当作于金代。元好问在应州看到的戍楼,正是《枕芳园碑》中提到的戍楼,也就是今天仍然巍然屹立的木塔。戍楼通常与门楼及敌楼不同,敌楼是古代建筑在城墙敌台上的城楼,也叫谯楼。

元好问的另一首《塞上曲》乐府诗云:

平沙细草散羊牛,几簇征人在戍楼。忽见陇头新雁过,一时回首望南州。[18]

诗中所写的也是应州雁门关一带的景色,一副太平景象。元好问一生虽然到过塞上多次,但途径均是太原(忻州)经应县至大同这条线路,这里的戍楼虽然是泛指,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应州戍楼。唐张仲素(约769—819)作有《塞下曲》五首,其第三首中有:“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转蓬根”之句,描写的也是雁门关一带的景象。“塞上”与“塞下”含义大致相同,元好问的《塞上曲》诗可能受到了唐诗的影响。由“几簇征人在戍楼”,可以想见此戍楼规模宏大,能容纳很多人,而应县木塔正好符合这样的条件。再由“忽见陇头新雁过,一时回首望南州”,可知季节为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往北方,而南州则指诗人的家乡忻州,其地位于雁门关之正南。由此看来,元好问的《塞上曲》与《过应州》当作于同时,均作于他暮春时节翻越雁门关路过应州时,二诗中的戍楼均指木塔。

金亡后,蒙古海迷失后二年(1250),元好问在获鹿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建起了鹿泉新居,过着安闲的遗民生活。元好问作有《甲寅九日龙泉寺僧颢求诗二首》,其第一首云:

远水寒烟接戍楼,黄花白酒浣羁愁。霜林染出云锦烂,春色并归风露秋。

乡社岁时容客醉,石墙名姓为僧留。登高旧说龙山好,从此龙泉是胜游。[19]

甲寅为蒙古宪宗四年(1254)。龙泉寺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韩庄村,龙泉山半山坡,始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大定二年(1162)重修,敕封龙泉寺。唐天宝元年(742)改鹿泉县为获鹿县,县西有故井陉关,为“赵地咽喉”,1994年5月撤县改设鹿泉市,2014年9月撤市改区。诗中有“远水寒烟接戍楼”之句,王荣国先生据此认为“戍楼”都是军事方面的瞭望楼,没有理由认为《过应州》诗中“平野风埃接戍楼,边城三月似穷秋”中的“戍楼”指应州释迦塔。经笔者查证,在原获鹿县(今鹿泉区获鹿镇)城内北侧略偏西,原有一座本愿寺释迦阁(大阁),始建于唐朝开元八年(720),约于明初毁于火灾,明正德十一年(1516)重建,更名石佛塔,高24米,共分9层。塔内有释迦佛像一尊,高约9米。勒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重建本愿寺石佛塔记铭》碑云:

寺故有石佛,高三丈余,奉以大阁。继大阁煽于回禄,惟石像岿然独存,风雨淋炙者且百余年。正德丙子间,僧文秉慨然发愿,募缘庀工,建塔以护。塔广基锐顶,周环法像,中为回廊,甃以石磴。登者攀缘壁蚁附而上,直至穹窿绝处,佛首齐。盖鹿地西接太行之胜,诸峰绵亘瞰临,相距不三数里。鹿溪自城西发源,由东南注以去。城依山挟,寺压城隅,塔界寺前,嵯峨郁若,隐然胜概矣。方其海山月上,抱犊风来,光摇贝阙,香散珠林。慧日晴云,幻化异状,时冉冉由塔背隐见。而或晨夕阴晦,凭栏俯视,咫尺混沌,不辨物色,足为奇观。至于骚人学士,携榼乘春,御风寄啸,吊古濡毫,足为盛事。

撰文者马宗鲁,嘉靖四年(1525)乙酉科举人,十一年任获鹿县教谕,十五年迁遵化县知县。回禄为传说中的火神,后用以指火灾。从碑记可知,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丙子重修石佛塔之前,建于唐代的大阁为木结构楼阁,底部为容纳佛像而架空,阁乃为保护石佛而建,故称为“释迦阁”(大阁)。其功能与今存建于辽代的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类似,后毁于火灾。明朝重建时改为砖石结构,底部架空,形状仍与之前类似,历时十年。石佛塔呈八角形,砖石结构,上部有仿木斗拱和仿木假窗,形制与木塔类似,可以登临至第四层环绕一周,观看风景。登塔观览,太行群山、古鹿泉水、抱犊古寨等皆历历在目。塔自建成后,登临礼佛观景的人络绎不绝,文人学士们也登临饮酒赋诗,为当地名胜,后毁于“文革”时期。元好问在获鹿城外龙泉寺登临龙泉山时所看到的“戍楼”,很可能就是石佛塔的前身木构楼阁式建筑释迦阁,因其可以盘旋登顶,比后来重建的只能登至半腰的石佛塔视野更为开阔,完全可以用于军事守备瞭望。诗中云“登高旧说龙山好”,是因为元好问曾于十年前的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登临浑源龙山,并在山上看到了高耸入云的金城浮屠,也就是木塔,二者多有相似之处。

3.2 元好问在浑源看到的金城浮图

元好问与应州属县浑源人刘从益(1183—1226)、雷渊(1184—1231)、魏璠(1181—1250)等人为好友,留有大量唱和之作。元好问也曾到过浑源,留下了许多吟咏当地风物的诗篇,如《十三日度岳岭》《玉泉二首》《过翠屏口》《浑源望湖川见百叶杏花二首》《登恒山》等。他在金亡后曾与魏璠一同登临浑源龙山,作有气势磅礴的长篇名作《游龙山》,诗中云:

曩予尉大梁,得交此州雷与刘。自闻两公夸南山,每恨南海北海风马牛。老龙面目今日始一见,更信造物工雕锼。是时山雨晴,平田绿油油,并山凉气多,况得通深幽。……玉峰有佳招,绝唱须一酬。为君探囊掷下珊瑚钩,白云相望空悠悠。[20]

南山即龙山,在浑源县西南,北岳恒山主峰西15公里处,海拔2 266.8米,比海拔2 016.1米的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岭尚高出250.7米,为代北名胜。诗中雷与刘指雷渊与刘从益,玉峰指魏璠(号玉峰),三人俱为浑源人,为元好问师友,特别是雷渊与元好问过从甚密,感情甚笃,为莫逆之交,保存下来的唱和之作甚多。在元好问游龙山时,雷渊与刘从益均已于金末去世,唯魏璠尚在金末北渡后居于浑源。元好问一行登临龙山在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比刘祁首次登临龙山晚了9年。

在元好问诗歌中也有从浑源龙山看到应州释迦塔的记载。其《李峪园亭看雨》诗云:

龙山右胁松十里,细路蜿蜒绕龙尾。松林迫塞闷煞渠,北望玉泉疑井底。玉泉元自别一天,眼界廓廓无神川。金城百里才一俯,半尖浮图插苍烟。[21]

李峪在浑源县龙山。玉泉指位于浑源县西南永安山上的玉泉寺,玉泉寺下寺在李峪村。神川即神武川,指今大同盆地南部,浑源位于其中。诗中云“金城百里才一俯,半尖浮图插苍烟”,金城去龙山百里,浮图即浮屠,这里的浮图当即应州释迦塔,因为在应州除释迦塔外,再无可与其媲美的高塔。元好问的诗句“半尖浮图插苍烟”描写了木塔雄伟的气势:上半部的尖顶和塔刹直插云霄,可与刘祁游记中的“浮屠如锥金城”相互印证。十年之后的蒙古宪宗四年(1254),元好问在镇州获鹿县龙泉山上龙泉寺又看到了获鹿城中的“戍楼”释迦阁,情景是如此相似。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元好问前《甲寅九日龙泉寺僧颢求诗二首》诗中“登高旧说龙山好,从此龙泉是胜游”的意境了。应州和获鹿的两座“戍楼”,确实给元好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刘祁笔下的金城浮屠

4.1 刘祁在龙山看到的金城浮屠

刘祁(1203—1250),应州浑源(今属山西)人,元初任山西东路考试官,与元好问同为金末元初文坛领袖、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著有《神川遁士集》和《归潜志》。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四月,蒙古军队占领南京(今河南开封)。五月,刘祁全家北渡。天兴三年(1234),刘祁与妻子及弟刘郁等回到故乡浑源。龙山东侧有归潜堂遗址,为刘祁故居。次年即元太宗七年(1235)秋八月,刘祁与友人乔松茂、刘偕,弟刘郁一行同游家乡附近的西山(龙山),作《游西山记》。登山归来后,刘祁作《游西山记》一文,描述登山的经过和龙山的形胜。在《游西山记》中,有如下记载:

北望神州在掌上,城邑如棋局。东则岳神山如屏,青松翠柏间隐隐有楼观。南则群山迤逦,高下浅深异姿,秋叶古林色明艳,斜阳照灼,金紫满山。……北望平原百里,际北岭外。云中城阙,浮屠如锥金成(城)、浑源二郡,及诸村落若盘盂罗列,田畴若龟甲开张。……南则清凉山、五台历历,且遥见代郡川。西则鄯阳、马邑诸城,皆微茫可数。[22]

此段文字记录的是刘祁等人在龙山群峰之永安山玉泉寺及龙山寺文殊殿看到的景象。浮屠即佛塔,也作浮图。在中华书局1983年崔文印点校本中,中间一段文字点校有误,将其断句为“云中城阙浮屠如锥金成,浑源二郡及诸村落若盘盂罗列”。[23]首先,“云中城阙浮屠如锥金成”语句不通,说浮屠如锥可以,说城阙如锥则不可,“金成”二字也语义不明,城阙不可能用金做成。其次,“浑源二郡及诸村落若盘盂罗列”也不通,浑源于金末贞祐二年(1214)升县为州[24],只领浑源一县[25],仅为一郡,二郡当另有一郡。事实上“金成”当作“金城”,当是由于传抄失误而将“城”误写为“成”,应断句为“云中城阙,浮屠如锥金成(城)、浑源二郡,及诸村落若盘盂罗列”。金城和浑源二城均在龙山北面,在诸城中离龙山最近,两城均有辽金时期修建的佛塔,这样语义方通。浑源圆觉寺释迦塔至今仍存,清嘉庆四年(1799)《重修圆觉寺碑记》称其为“合郡之伟观”,顺治《浑源州志》载其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但在塔的第一层南面有“天会”年间(1129—1137)的题刻,比金正隆三年早20余年,表明塔的实际建造年代比州志所载要更早。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呈八角形,为仿木结构建筑,塔刹高耸,形状酷似锥形。1950年宿白先生曾作为雁北文物勘查团考古组成员,赴浑源县进行勘查,在其撰写的《浑源古建筑调查简报》中,重点介绍了圆觉寺释迦塔。[26]刘祁游记中金城如锥的浮屠,当是宝宮寺释迦塔,因为其上有高达11.5米的塔刹部分,从远处看去,也呈锥形。“浮屠如锥”清晰地描绘了其形状:塔身修长,通体匀称,塔刹高耸,远望形状如锥(塔刹如锥针,塔身如锥柄)。

应县木塔为海内屈指可数的高塔,在辽塔中高度位居第二,仅次于中京白塔(大明塔),而中京白塔高度在我国现存佛塔中又位居第二,仅次于开元寺释迦塔(料敌塔)。可见高入云霄的木塔在百里之外的浑源也能望见。刘祁一行登上龙山后,极目远眺,向北可见云中即西京大同府城垣,向南可见清凉山(今五台山)和辽朝境内的五台山,向西可见朔州州治鄯阳及属县马邑,对于近处的金城不可能视而不见。故文中的“金成”必为“金城”之误,只有这样才合情合理。刘祁《游西山记》中记录的金城浮屠,也是应县木塔的最早记录之一。

4.2 麻革在龙山看到金城

元太宗十年(1238),刘祁在戊戌科举考试中夺魁南京(今河南开封),选充山西东路考试官,官署在西京路宣德(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元太宗十一年(1239),刘祁主持山西东路的科举考试,其好友虞乡王官(今山西永济)人麻革由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居延海一带)赴试武川(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麻革曾为云内(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南)帅贾非熊幕宾,考试通过后,任职于平阳经籍所。[27]麻革在考试完毕后归乡途中,先与刘祁一同来到刘祁的家乡浑源,并与刘祁和刘祁姑父名士魏璠等同游龙山。七夕后三日(七月初十),麻革作《游龙山记》,文中云:

寺西,峰曰望景台,险甚。主僧导客以登,历嵚崟,坐盘石,其傍诸峰罗列,或偃或立,或将仆坠,或属而合,或离而分,贾奇献异不一状。北望川口,最宽肆,金城原野,分画条列,历历可数。桑干一水,纡绕如玦,观览旷达,此玉泉胜处也。[28]

此为麻革与刘祁等在龙山玉泉寺看到的景象,此次登龙山距刘祁上次登临已逾四年。可见在龙山玉泉寺完全可以看到金城。刘祁《游西山记》中记录的金城浮屠,与元好问《李峪园亭看雨》诗中的金城浮图也可以互相印证。

将刘祁和元好问在浑源看到的金城浮屠,与朔州枕芳园碑中的金城戍楼和元好问在应州看到的戍楼两相对照,可知当指一事,浮图即戍楼,戍楼即浮图。再结合王瓛的释迦塔题记,以及木塔秘藏中的有关资料,这些资料互相衔接,是应县木塔最早的记录,可证木塔建于辽代,在辽金文献中均有记载。

5 结语

佛塔(浮屠)和戍楼本为两事,但一些塔也可以被称为戍楼,其条件是:一是可以登临眺望的空心塔,二是楼阁式佛塔。如辽中京白塔和南京(今北京)天宁寺塔均为密檐式实心砖塔,虽然很高,但不可登临,不具备瞭望功能,故不能称为戍楼;定州料敌塔虽然具备军事守望功能,但因为是仿木楼阁建造的砖塔,故称塔而不称楼。另有半砖半木的佛塔,如河北正定天宁寺凌宵塔,高40.98米,八角九级,塔身下半部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为全砖结构;上半部五级塔身、六层塔檐为金代重建,纯木结构,故俗称木塔,其上部为密檐式,不可登临,故也不称戍楼。我国古代的四大名楼均具有军事用途,也因此而毁于战火。应县木塔是真正的楼阁式佛塔,高度超过四大名楼,将其称为戍楼属于名至实归。

猜你喜欢
释迦元好问金城
“追寻金城记忆,书写兰州芳华”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用释迦果给生活加点甜
等 待
释迦
元好问出联收徒
金城的漫画艺术与漫画事业
旧日的时光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