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互动,营造小学数学自然课堂

2021-12-03 17:36毛婵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38期
关键词:现状措施小学数学

毛婵英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因而,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渗透迁移规律的转化思想,巧妙利用好课堂的生成资源和组织有效的小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自然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阳光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使学生在知识和身心方面获得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现状;措施;自然课堂

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形式或者是内容,如果都处于自然而和谐的状态,能更好地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促进作用。当前仍有不少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现状,对学生领悟知识点的深度关注不够,还是过于以“满堂灌”式的教学为主,太在乎自己的教学进度,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有时即使在讲解例题后,学生还一知半解。而教师就草率地进入练习环节,或练习过程中,在学生对题目要求理解还不透彻的情况下,就急于出示答案或展示优生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是不利于开发学生思维,该讲授的新知识也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笔者认为,自然课堂要突出“在自然氛围中教学”,课堂上少些教师的“牵引”。也就是说,自然课堂尽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化难为易的学习方法,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井然有序的探究活动等。为了促成自然课堂,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学相长,要用心去营造自然的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的氛围中,自然地感悟和建构数学新知。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促成自然课堂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营造自然课堂的首要条件。和谐的课堂环境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快速进入积极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促进生生互动,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在开课时,通常使用故事导入,这样比较快速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讲一些动画故事或猜数学谜语、播放微视频等,教师抓住故事或视频中的数学知识点来启发引导;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亲和力,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多使用启发式和鼓励性的课堂评价语言等。这样,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感觉到被尊重,人人平等,学生会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且能保持长时间的学习活力。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成语中抽象出当中蕴含的百分数知识,如,“十拿九稳”——90%,“一箭双雕”——200%,“百发百中”——100%等,学生从数学课中复习语文知识,感知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各学科的教师也是有互动的。在整节课中,教师努力为学生创建一种公正平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之间创设一种合作交流、互帮互助、互评促进的关系。这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轻松学习,愉快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

二、渗透迁移的转化思想——自然降低新知的学习难度

数学转化思想是学习数学的杠杆。转化思想是把问题元素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能力。它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思想,可以将陌生转化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在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经历从旧知到新知的转化过程,使学生由点及面,融会贯通,能大大降低学习新知的难度,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是“水到渠成”,自然且深刻。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的《比的化简》教学中,教师精简了教学例题,主要探讨“哪杯蜜糖水比较甜?”学生在复习铺垫中已经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基本性质都理解透彻了,对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也清晰明了,很自然地把知识迁移到“化简比”,把“化简比”的知识转化成了“应用商不变规律”或“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自然地就理解了“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的方法。学习化简比之后,学生又回归例题,共同探索出“哪杯蜜糖水比较甜?”的答案。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即兴出题,现学现用,素材就在教室或者学校,关于“比的化简”能解决众多生活中的问题这个教学目标就自然达成了。在这节课中,教师讲的非常少,主要是学生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大胆放手,让学生之间充分互动起来,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学,巧妙地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借力而上”。学生感觉到学习新知识并不困难,学如流水。

三、巧用课堂的生成资源——自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单纯的“死”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可能是无序的“假”活跃。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问题摆在面前,我们应该乐观地面对这个问题,运用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调控好课堂,巧妙地处理课堂中的生成资源,顺理成章地引领学生从思维的碰撞火花中学习到新知识,达到预设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约分》时,在学会了逐步约分后,有个学生从黑板上一系列的约分中发现了“新大陆”。在即将进入的约分32/48时,他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能不能分子分母都同時除以16?”这真是个聪明的学生,教师顺水推舟,把学生的这个质疑,当作新例题,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并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规律“分子和分母可以直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这样约分更加简便,效果非常好。学生深刻地从学习经验中积累并总结,亲身经历了新知形成的整个过程,印象非常深刻。不可否认,若教师是有预设过的,可能会另外选例题来讲解,可能也会为学生准备好“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等。因此,这个“预设与生成”问题,就能自然地解决了。

另外,课堂上还有些意外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错误中的积极因素,善于正面引导学生,灵活调控课堂,化错为宝。课堂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把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去分析讨论,去验证猜想。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还能通过暴露思维过程,及时纠正错误理解,从而解除疑惑,构建出新知识。这些“意外”,也再次显示出学生学习的自然状态,学生会印象非常深刻。

四、组织有效的小组探究活动——自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探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起来,有一个民主探究、平等合作、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机会,形成人人参与、主动积极的动态课堂。自然有序的小组学习活动,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及时了解真实的学情。加上巧用生成资源,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还能从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社交能力、多感官参与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阳光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等。

在组织小组探究活动中,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分配好小组成员,小组人数恰当,4至6人为宜,成员的学习能力可以互补;其次是要教会学生小组分工,人人有任务,学会倾听和有序表达;再次就是每一次小组合作探究都要先明确探究任务和步骤;最后,教师要巡视指导,对小组探究进程有所了解,并适当加以指导,在各小组汇报交流环节要有所侧重,及时点评。

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的《有趣的测量》时,组织小组探究活动时,先在课件上明确出示学生小组测量不规则石块的步骤,小组内8人可以由组长分工好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计算并检验员、汇报员等,然后才开始学生的探究活动。探究过程约6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汇报环节要有所侧重讲解,重申实验中目测水面高度时要求平视水面、石块的不规则性和容器的不同导致计算结果的不同等,重点要引导学生明白实验的步骤和相关的重要数据、相关算理。这节课亮点在于通过小组实验探究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学生学得深刻,理解得比较透彻。又如,在吴老师的《天安门广场》教学中,其能设计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生生組内交流、班上交流时,吴老师还在探究任务单上设计了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这有效促进学生愉快学习,顺理成章地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需要我们认真专研教材,多渠道了解学情,精心设计教学,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善于引导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下自由愉悦地学习,并调控好课堂,呈现自然的、动态的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愉悦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现更高效的教学,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楼春霞.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

责任编辑  陈小凤

猜你喜欢
现状措施小学数学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