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支持系统助推班主任专业成长*

2021-12-04 11:14□严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研训班会区域

□严 昕

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是一种特殊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客观上需要得到区域与学校专业环境的支持,主观上需要班主任有自我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当下,面对日趋复杂的德育环境,学生多元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对教育不断更新的高要求,构建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区域支持系统,改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区域环境,为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提供多元的、富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成为推动区域教育改革走向发展的重要课题。

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区域支持系统是指在班主任专业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或研训部门站在区域整体层面,为支持班主任专业成长,由不同部门,通过不同环节有机整合而创设多元、动态、协作、开放的系统。区域支持系统以“班主任”为服务对象,以提升区域内班主任群体的专业发展整体水平,激发班主任个体的专业成长内在动力为目标,以构建支持组织、创设品牌活动、打造培训项目为途径,从“专业力量支持”“隐形知识挖掘”“自我意识激发”等维度进行构建。系统框架如图1。

图1

一、多主体整合,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提供区域组织支持

班主任专业发展需要得到多方力量的协同支持,需要有专家及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区域班主任发展支持体系,需要多部门协调共进,多层次融合提升。在市、县两级研训部门专设德育教研岗位,可以突出教育研训部门对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学术指导功能。成立市、县两级班主任工作室,推进中小学德育基地学校建设,有助于在市域、县域、学校等不同层面,实现区域内班主任群体,基地学校班主任团队及班主任个人等多个主体的整体关联,合力促进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

(一)“班主任工作室”发挥孵化功能

班主任工作室作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共同体,由团队的领军人物领衔。工作室全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发展愿景,通过有效的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在班主任工作室中,学员学习、讨论的话题均与班主任本职工作直接相关,学习者可以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在思考、交流、讨论甚至争辩中反思,逐步提高专业能力。市、区级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遴选考核,发文认定,由市、区教育研训部门负责日常研修的专业指导,并设立专门经费,制定研修制度和考核办法。为了更好地发挥工作室的辐射与示范功能,可以构建“工作室+”的区域联动研修模式,通过“横向同质联盟”“纵向分级联动”“多样化特色项目”的方式,实现资源在更大群体间的共享,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提供支持。

(二)“德育基地学校”提供校本支持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实践场在学校,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相关校本研训活动是重要抓手。建设中小学德育基地学校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班主任校本研训活动的重要方式。研训部门先通过资源整合,在基地校开展专题研究,助力基地校打造班主任校本研训品牌,然后将基地校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发挥基地校的辐射和引领作用。班主任校本研训可以围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真实困惑和具体问题进行,让班主任在真实的教育情境和行动中提升能力。班主任校本研训要聚焦德育新要求、新挑战展开。例如,研训部门聚焦“双减”背景下的班主任作用、班级教育惩戒规则的制定与实施、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提升等主题,通过问题式理论学习、示范式课堂研讨和体验式实践操练等形式推进开展,充分发挥市德育基地在班主任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校本支持作用。

二、创活动品牌,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提供区域教研支持

围绕班主任工作,展开各项促进班主任工作反思与交流的活动,让班主任在活动中成长,是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又一途径。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班主任教育实践,创有特色的活动品牌,从区域层面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提供支持。

(一)“深度访谈式”德育论坛,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班主任在教育行为中会产生大量隐性知识,这些知识隐藏在个人的经验、见解、领悟和情感中,常常能够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灵活运用,却很难被意识到,更难在交流与表达中被提出。“深度访谈式”德育论坛是论坛主持人与受访班主任就教育生活、文化营造、优秀教师特质等问题进行的分析性专业对谈,引导班主任对教育经历进行过程回忆、情境模拟和内部自省等反思活动,帮助班主任提炼、澄清与梳理其中的内隐经验,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例如,在“新生代班主任专业成长”论坛中,主持人采访了6位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获奖选手,通过“大赛过程中最难忘的事是什么”“大赛中获得了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是基于过去怎样的经历”“是什么促进或阻碍了学习”等问题,引导受访者和听众聚焦于访谈中所折射出的班主任经历及其隐含的教育思想。论坛的形式可以是主旨演讲、对话访谈、师生展示、团队秀、案例分析与解读,等等。论坛的主题可以围绕班级文化建设、班队课程建设、班主任教育价值交流等展开。如J市在过去10年中,每年开展中小学德育论坛主题,有“责任·坚守·创意——班主任的幸福观和工作范式”“聚焦特色化班集体建设”“红船情·青春志——‘红船精神’融入班级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双减’教育背景下的班主任作为”,等等。

(二)“情境模拟式”技能大赛,寻找实践智慧和理性思维的内在联结

“情境模拟式”班主任技能大赛旨在通过参赛选手和情境模拟导师互动完成的“班主任角色表演”,再现班主任的教育过程。在“情境模拟”中呈现的情境和案例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大赛一般先呈现某一偶发事件情境,请参赛教师即兴对事件进行处理,然后请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参赛教师对事件处理的过程及专家对参赛教师的深度点评,能深刻体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智慧。通过这样的活动,可有效促进班主任对理论学习的关注,养成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的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类技能大赛通过学校赛、县级赛和市级赛三阶段进行,在各层次的比赛中,都安排赛前辅导、赛中观摩、赛后点评及获奖选手分享等环节,活动参与面广、辐射力强。

(三)“螺旋递进式”班会研磨,提升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主题班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螺旋递进式”班会研磨是指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要基于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层层递进地设定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现德育教育的渐进性。研究团队通过班主任教研活动,在区域范围内举行不同学段“同主题异构”班会展示。这些主题班会的内容逐步构成了不同年段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层次分明又螺旋递进的班会系列课程。例如,围绕“诚信教育”开展的主题班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别围绕“不撒谎、讲真话”“说话算数、一诺千金”“个人诚信与社会诚信”等目标,举行“同主题异构”班会研摩活动;围绕“红船精神”,不同年段分别以“美丽南湖我的家”“红船心少年梦”“红船情青春志”为主题举行班会展示,等等。

三、重实践取向,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提供区域培训支持

组织扎实高效的培训活动,是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经多年实践,区域内形成了“分层组织”“研训一体化”的德育培训模式。所谓“分层组织”,指的是根据班主任知识结构、专业认同感、专业发展阶段和需求的不同,将班主任研训对象分为四个层次,开展不同的培训活动:新任职班主任培训、骨干班主任培训、班主任高级研修(德育创新团队)培训、名优班主任培训。所谓“研训一体化”,是指以校本培训为根基,以县域培训为依托,以市级培训为引领,使“研”和“训”有机整合形成共同体,立体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构建“四环节”班主任培训课程要素

“研训一体化”班主任培训课程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问题研究、内容设置、教育实践、反思评价。一是“问题研究”。“问题研究”是培训的起点。每期培训,培训者都会在正式培训前以线上问卷的方式,组织受训教师参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优势与困惑”“班主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培训的方式与内容”等问题的调查,以充分了解受训者的能力结构、需求分析、共性问题。二是“内容设置”。每期培训课程都会在保持主要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对课程目标的分析和对学习者学习需求及工作岗位需求的分析,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确定课程内容。三是“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培训的核心环节。每期培训均通过“接受习得”“研究发现”“实践探索”“建构新知”四个阶段进行,并通过在培训过程中观察受训者的学习情况,对后继课程方案进行适度修订。四是“反思评价”。“反思评价”环节在整个培训过程反复出现,它既包括对具体问题的归纳整理、对阶段性培训的评估修正,也包括对培训项目整体实施情况的反思。

(二)形成“四阶段”班主任实践培训模式

在“教育实践”这一核心环节,培训课程的设置注重专业知识与管理实践的有机融合,聚焦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在不同层次的班主任培训中各有侧重地采用“接受习得”“研究发现”“实践探索”“建构新知”等方式,形成“四阶段”实践培训模式。新任职培训侧重于“接受习得”,学员集中学习有关班主任显性专业知识;骨干培训侧重于“研究发现”,学员要批判性地阅读指定专业书籍,并结合相关理论,对教育工作中自己印象深刻的教育事件进行根源反思;高研团队侧重于“实践探索”,学员要合作进行“田野研究”,探索班主任专业成长规律;名优班主任培训侧重于“建构新知”,学员要整理分析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的新发现,并对这些发现进行深入研讨和理论建构。

总之,区域支持系统的构建,可以引领更多的班主任加入专业学习群体,从自身的经验与感受出发,用专业思维、专业眼光看待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积极回应时代对班主任发展的专业诉求,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研训班会区域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分割区域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区域发展篇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