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

2021-12-04 18:47郑瑞红
理论观察 2021年7期
关键词:人民红色文化传承

郑瑞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红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7 — 0142 — 03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把兴文化作为中心任务,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和行动感召力。人民是建党一百年時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还能如期完成全部脱贫的主力军,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心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毕生的奋斗目标。所以,敬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思想,分析研究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红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的红色文化传承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是决定力量,即人民创造历史。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整个世界历史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绝对思想,阐明了人的本质在于劳动等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通过与他们所主张的历史唯心主义论战,较早地阐述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等群众史观。《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这样一个联合体”。〔3〕这个联合体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理想的社会,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雏形。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进一步论述了人民创造社会财富,包括物质和精神财富。“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不停地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和他们自身。”〔4〕人民是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一系列论著的核心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归宿。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民的理论在后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其中详细阐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等观点,并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在中国革命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取得了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40余年,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领导人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并发展了人民思想。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时强调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财富属于人民,全民共同富裕的思想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不同程度发展了人民创造历史的思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理论。

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着剧中人和剧作者的角色。本文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遗迹、精神遗产、价值观念等的总和,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始终是实践主体,是红色文化的开创者和传承人。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品格,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人民性

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就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民性特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便人民更积极地学习了解周边红色文化,并有效地传承。

(一)人民是红色文化的逻辑起点

传承红色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人民是红色文化形成与传承的逻辑起点。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意识到了人民的重要作用,他们始终坚持动员人民,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并带领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与挑战,最终使得中华民族站了起来。革命时期形成的文化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传承中要体现人民意志,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传承并发展了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在创造和发展革命文化,丰富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人民性。为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险阻,始终坚持初心使命,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和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变了人民的生存境遇。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聚焦于人民生存境遇的政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阶级立场。伟大的实践中缔造的伟大的红色文化,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坚持依靠人民传承、发展为了人民的服务宗旨。

(二)人民是红色文化的源头活水

文化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凝结而成的,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植根于人民的现实劳动,创作素材来源于人民的美好生活。人民的生活实践是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起点和归宿。红色文化创作需要的素材资料蕴含在人民的生活中。毛泽东指出,“革命的文化人”必须要“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5〕人民生活是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红色文化是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革命时期,广大工人农民无法接受文化教育的情况下,知识分子能够融入工农群众,反映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通过开办学校、创立报刊等方式,将工农群众的生活艺术和革命元素融入到革命文化的各个层级,天然地担负起了创作革命文本、发展革命理论、宣传革命价值等重任。革命胜利后,知识分子仍然是创作和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干力量。因此,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疑都是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红色文化依靠人民的广泛参与,人民是红色文化的传播主体,没有人民参与,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存在、精神实质的传播均无法延续。

(三)人民是红色文化的价值创造和享用主体

近代中国,人民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但是由于处于社会最底层,不可能拥有为自身服务的文化形态,也不可能自由享用文化价值。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封建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等为斗争对象,逐步形成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的革命文化,使人民成为了革命文化的主人,自由享用文化价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可以自由支配其价值。中国共产党根据各地风土人情和现实情况,以各种方式开展文艺活动,创办报刊,满足人民的日常文化需要,培养人民的政治觉悟,反映人民的殷切期盼,最終目标是让人民成为红色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推动红色文化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红色文化复兴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重构了人民的精神家园。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众多理论内化为行动,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已经并正在复兴着中华红色文化。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的红色文化积淀着人民的艰苦岁月,更加坚定了人民的文化自信,使人民成为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

三、红色文化传承中发挥人民性的路径探索

弘扬红色文化中“一切为了人民”的文化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导向,夯实执政之基的现实需要。

(一)坚持人民立场,实现人与革命资源和精神和谐共生

新时代,开发革命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必须回望过去,立足现在,远眺未来,坚持人民立场,把红色遗迹保护好,把党的成功史发扬好,把党的教训总结运用好。在100年的非凡奋斗史中,形成了无数座红色遗迹,铸就了多种伟大精神。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代表,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弘扬红船精神要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井冈山精神”是在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无数革命前辈锻造的坚定的革命信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等。我们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推动创先争优、继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传统,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提高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长征精神”是以沿线农民为依托,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要坚定四个自信,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接受人民监督。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反抗日本侵略者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关键地,见证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岁月,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洗礼了无数共产党人,是我党凝心聚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延安精神,就要保持大无畏精神,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激发起奋进新时代的冲劲。几乎革命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遗迹,在宣传革命遗址时,妥善开发红色资源,适当发挥其旅游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是要避免过于商业化,使人们保留对革命遗址的敬畏之心。进而牢记历史,尊重历史,自觉将学到的革命知识传播给周围亲朋好友,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革命精神认同,把红色基因内化为自身价值选择。

(二)牢记人民嘱托,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艺。”〔6〕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发展文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把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源头。先进文化重在建设、繁荣、管理和创新。文化建设应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群众积极正向的文化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热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都离不开市场,文化产品如果在市场上得不到人民的青睐,就不可能站稳市场,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只有经过市场检验,尤其是人民的检验,才能证明文化产品本身的价值。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民是精神文明活动的主体,创建精神文明活动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落实城乡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依靠社区人民群众,动员人人参与,服务并教育引导群众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注意提升综合素养。发展先进文化是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整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文化,形成新型文化,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持双百方针,发扬艺术民主,发扬光大社会公平等仍然适用于市场经济的理论,遵循新型文化要素,树立全新文化发展观,创新文化发展方式,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倍增。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人民力量,运用先进文化指引方向、凝聚共识、完善国家治理。先进文化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的根基和灵魂,以历史性事件为依据和原型,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创作文化作品,在已有文化精品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酝酿全新的文艺作品。

(三)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十九大以来,文化市场不断涌现新的文艺作品,比如电视剧《绝密使命》,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等,深受群众喜爱,引发强烈反响。保障文化权益,文化发展依靠并接受人民评判,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保障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方面,首先,应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前做好调研工作,建设特色鲜明、符合当地人民需求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尤其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其次,应加强新闻宣传阵地建设。学校、社区应高度重视新闻宣传思想工作,深入开展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给学生、民众传递积极、正向的文化发展观,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反映人民心声。统筹发展与安全,凝聚人心、同舟共济,依靠民众的力量壮大学校和社区实力,确保新闻宣传阵地被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再次,应规范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产品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最后,关照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要达到人人享受的目的,提供一些适合特殊群体的基本设施和服务,并倾听群众心声,提高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同时,保障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人民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加深对红色文化发展历程的了解和提升参与文化建设的技能。总之,要把人民对美好文化的向往,同更充分、更广泛的文化生产力结合起来,真正让人民群众体味更多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

四、结语

我国红色文化基因丰厚,传承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理论,以人民为中轴线进行发展传承,体现人民意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4.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人民红色文化传承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