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大历史任务与“四个选择”的内在逻辑

2021-12-05 17:35秦立海
关键词:现代化马克思主义革命

秦立海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0)

众所周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中国近代以来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作出了历史性的“四个选择”,即相继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1]。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两大历史任务和“四个选择”问题已有多篇文章深入探讨[2-8],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尚未见有专文论及。鉴于此,本文尝试对两大历史任务与“四个选择”的内在逻辑关系作初步探讨,并以此揭示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 两大历史任务的提出及其内在逻辑

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伴随着列强的野蛮侵略,在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当时,中国人民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命运,遂提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反帝反封建的英勇革命斗争。与此同时,“落后就要挨打”的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亦使中国人民深切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遂又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换言之,就是为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因为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9],二者是完全一致的。此外,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也源自于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因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既相互区别、不可颠倒,又密切联系、首尾相接。首先,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政治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只有坚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彻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反过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对已经取得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果的进一步延伸和提升,是一项更为艰巨和伟大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9]36。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改变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稳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才能避免重蹈“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覆辙,巩固和发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成果,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两大历史任务前后相承、首尾相接,共同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主要内容。

关于两大历史任务,还有一种比较形象的表述:革命与现代化。因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主要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来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则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现代化建设来实现。革命斗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众所公认的主旋律,现代化建设则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魂牵梦萦的不懈追求。革命斗争为现代化建设扫除障碍、创造前提;现代化建设则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成果奠定基础、提供保障。革命与现代化作为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主题,始终长期共存于历史长河之中,并不存在截然对立的矛盾和冲突。但近年来,有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认为,革命严重阻碍甚至粗暴打断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如果没有频繁的革命干扰和破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不会如此艰难和曲折。对此,毛泽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互相配合,“压迫全中国人民,束缚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其不能发展。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10]。由此可见,中国革命的任务绝不是阻挠和破坏现代化建设,而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借以解放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中国人民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因此,在近代中国,革命是必要的、正义的和进步的,没有革命就没有现代化,革命为现代化创造了前提和条件,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 “四个选择”的作出及其内在逻辑

“四个选择”是历史和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作出的必然选择。从“四个选择”的历史逻辑来看,是有先后之分、逐步推进的,历史和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依次相继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从“四个选择”的理论逻辑来看,历史和人民既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就意味着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进而选择实行改革开放。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其指导下必然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并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1]。当时,为救亡图存而苦苦探索的中国先进分子,在纷繁复杂的各种主义、思想和学说中,经过反复的比较和推求,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随后,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蓬勃发展的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此后,经过长达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历史和人民顺理成章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历史和人民又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适合中国的现成经验可资借鉴,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历史和人民毅然选择了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五四运动前后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马列主义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还要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于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自然也成为了历史和人民的自觉选择。同样,历史和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也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12]。历史和人民所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从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的巨大转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3],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和活力。经过40多年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由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已成为新时代历史和人民的一种必然选择。

从中国人民接受“四个选择”的心路历程来看,经历了从少数精英到多数民众的发展演变,从而使“四个选择”真正成为人民的选择。在近代中国,最初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只是中国的少数先进分子,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才逐渐为普通民众所认识和接受,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主动和自觉选择。同样,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亦只是少数党员和革命群众的选择,中国人民在革命过程中,从国共两党的鲜明对比中逐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真正代表者和维护者。中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在具体模式上曾存在分歧,甚至还曾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后来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已经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从而使其成为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共同选择。

既然历史和人民作出了“四个选择”,“四个选择”就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的选择就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也就是人民的选择,二者是完全一致、密不可分的。但就“四个选择”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而言,又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缺一不可的,共同构成了一套治国安邦的完整逻辑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社会主义是发展道路,改革开放是强国之策。“四个选择”虽然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但其中亦有重点和关键,那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此,胡锦涛和习近平在论述“四个选择”时,都将选择中国共产党放在了首位[14-15],以强调其在“四个选择”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事实也的确如此。虽然从时间顺序来看,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在选择马克思主义之后,这是由历史发展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但在整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领导作用却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因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6]。我们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必须始终坚持和大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因此,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四个选择”的内在逻辑,必须做到整体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

三、 两大历史任务与“四个选择”的内在逻辑及其现实意义

关于两大历史任务与“四个选择”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目标、任务与途径、手段的关系。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正是两大历史任务的提出,促使历史和人民经过艰辛的探索,作出了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四个选择”;反过来,历史和人民所作出的“四个选择”,又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找到了可行途径,提供了可靠保障。由此可见,“四个选择”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两大历史任务而探索和奋斗的过程。两大历史任务与“四个选择”之间的相辅相成和双向互动,共同演绎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历史征程,并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两大历史任务是中国人民作出“四个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此后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一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的野蛮侵略将古老的中国推到了危急关头。空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斗争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使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士普遍产生了危机感,“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17],争取民族独立、求得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探寻国家出路而上下求索的根本出发点。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完成了第一项历史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1]1438。因为中国人民还要为完成第二项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继续奋斗,这不但将进一步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使中华民族永远不再重蹈近代中国历史的覆辙;更将使中国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而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正是中国人民作出“四个选择”的历史落脚点。

“四个选择”是中国人民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在近代中国,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派别都对国家出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传统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起义,到地主阶级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再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的百日维新,最后到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在此过程中,“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11]1470。此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将学习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转向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第一项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为完成第二项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毅然实行了改革开放。在此过程中,中国人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6]17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人民作出的“四个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两大历史任务与“四个选择”的经典概括,不仅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经验总结,还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目前,旨在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第二项历史任务,经过中国人民70多年的持续奋斗,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战略成果,不但早已全面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也已如期全面建成惠及14亿人民的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进军。我们有幸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顾过去的光辉历程,发现中国人民正是依靠“四个选择”,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展望未来的光明前景,相信中国人民也一定能够继续依靠“四个选择”,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21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猜你喜欢
现代化马克思主义革命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