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单丛茶是“欉”非“枞”论

2021-12-06 09:22唐杰宏
茶业通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岩茶武夷乌龙

唐杰宏

潮州单丛茶是“欉”非“枞”论

唐杰宏

(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会,广东潮州 521011)

单丛的“丛”字是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推出的简化字。古为“欉”字,俗写“叢”。在福建潮州两地方言,均是“株”字之意。如今茶市中,“枞”字随处可见,甚至茶叶专家与学术书刊也频频使用,日用既久,遂以讹传讹。本文通过诸多民国及现代资料,从方言、字体沿变等方面,对“欉”与“枞”字进行辨正,以绝混淆。

潮州单丛茶;单枞;单欉;单叢

青茶中有“单欉”“名欉”之称,不知肇始何时。检民国诸种书报,“单欉”一词,始见漳州名士吴秋山先生1937年《茶墅小品·谈茶》:“尝以大如橘子的荆溪小壶,小似荔枝的雪白的若深瓯,成化宣德间的绿色皱痕的瓷碗,瓷盘,龙眼菰片或芒仔草骨编成的壶垫,和点铜锡罐,错落地陈列在茶几上,拣选武彝山岩单欉的奇种,或安溪的铁观音、水仙等茶叶[1]P7。”而1922年《晨报》署名亨如《武夷的茶叶》,文中不言单欉奇种而谓之单株奇种。1941年《福建之茶(上册)》记有单叢、提叢之名:“正岩又有大岩、小岩之别,大岩皆有单叢名茶如天心岩之大红袍、慧苑岩之白鸡冠、瓜子金等,皆行隔离采摘与制造是为单叢奇种,或提叢奇种,其他正岩所产,其佳者为奇种,普通者为名种,产于半岩者曰小种[2]。” 1941年钱承绪《华茶对外贸易》:“如武夷之单叢岩茶,采自一叢之鲜叶,单独制造而得[3]P140。” 1943年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与运销》书中也有“欉”字。并对单欉名欉有所阐释:“奇种之上,复分有单欉奇种,及名欉奇种。所谓单欉奇种即就正岩中茶园间选拔较优秀之茶树三五株或数十株,采时不与普通茶混杂,分别选造者,名欉奇种,即就前项所选较优良茶树中复选出最优秀者一二株,或因品质特佳,或因所植地位奇特,或茶树形状巧妙,或鲜叶颜色不同等等,随心所欲,巧立名称,随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白瑞香、素心兰等等之茶名[4]P9。” 1945年《闽茶》月刊,林熙修《闽茶改进之商榷》,文中出现“单欉”与“名叢”两词。1947年1月12日《福建日报》有鸿记茶庄的武夷岩茶广告,广告中有“武夷天心岩单欉奇种”“天柱牌单欉奇种”字样。1947年8月24日《西京日报》署名为春园的《武夷山中访名茶》,列名欉、单欉等六种等级的武夷茶。1948年陈椽先生《茶树栽培学·上册》书中“欉”与“叢”字同用,如:“单欉奇种之中,有著名与不著名之别;著名者又曰‘名欉’,如九龙窠之大红袍”,“武夷菜茶中单叢奇種有名不知春者”[5]P80。

类似的记载不胜枚举,按林馥泉先生对岩茶的分门别类:“其茶名就品种不同分有菜茶、水仙、乌龙(尚有高脚乌龙及矮脚乌龙)、铁观音、奇兰、桃仁、梅占、雪梨、肉桂、黄龙等。就产茶地点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就采摘时期不同而分有首春茶、二春茶、洗山茶。就品类上分,除菜茶外,其余各品种成茶均冠原茶树品种名称,如水仙树种所制成之茶即称为水仙,由乌龙树种所制成者称为乌龙;余可类推,至于菜茶一种虽同品种,但在制造上分类,至为繁杂,采自正岩(即山中有名之岩)茶树者,制成之茶分为奇种种,顶上奇种……奇种之上复分有单欉奇种,及名欉奇种”(具体见林先生的《武夷山岩茶分类表》)。由林先生的理绎,可知“单欉”“名欉”之称皆是制造上的分类。“单欉”即是选拔较优秀之茶树,不与普通茶混杂,分别选造。“名欉”则是在优良茶树中复选出最优秀者。以上资料中,“欉”与“叢”字时有互用,考明人张自烈《正字通》:“欉,俗叢字,旧注狙送切,叢去声,误分为二[6]P545。”又《汉语大字典》:“欉,俗叢字,草木丛生。”据此可知“欉”与“叢”字为一。且读音为去声。在福建与潮汕方言中,“欉”字即是“株”字之意。如“单欉”,即是单株(采一株茶叶,单独制造)。又如“一欉茶”“一欉草”等等。1933年《漳州歌谣集·上辑》云,今再录本书方言和潮州方言相同的于下:“……‘欉’,系俗字,和‘株’字意同。”又有歌谣:“山顶出有一欉茶,海底出有大尾虾……”[7]P9,19。现代《新编潮州音字典》中,也列“叢”(欉)字为方言,也是株之意。当今所用的“丛”字,乃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推出的简化字。“叢”,简化为“丛”[8]P7。在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叢”字是简化为“从”字。[9]P4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并无收录“丛”字,因有争议,1936年即宣示暂不推行简体字。现代学者书写茶名多以简化字“丛”字为正则。至于“木+丛”字,字典中并无此字,非“欉”字之简体。有人以为“丛”字不彰显茶树属性,故添一“木”字,或以为“欉”(叢)字简化为“丛”字,亦可减省为“木+丛”字,这在九十年代手写字中尤为多见,我曾在一茶书中,见三张茶叶获奖证书的相片,“单欉”两字分别写成“单木+丛”“单枞”与“单丛”。自从流行电脑打字,字库中本无“木+丛”字,随印成“枞”字或“樅”字。(“樅”字为“枞”字旧写)此字亦非“欉”字之简化。如今舛错已至于盛行,茶市中“单枞(樅)”“老枞(樅)”字样随处可见。更有少数人写成“从”字,甚至茶叶专家与学术书刊也频频使用。日用既久,遂以讹传讹。考“枞”(樅)字,《康熙字典》云:“《说文》引《尔雅》枞(樅),松叶柏身。又撞也。又姓。”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也引《尔雅》释为松叶柏身。《康熙字典》引《唐韵》《集韵》《韵会》并读七恭切音瑽(cong1)。又子用切音纵(zong4)又有七凶反、子容反、冲音、仓红切音悤等。现代《中华字海》一书记枞字有二音,一为cong1音匆,意指冷杉,指隆起,耸立;指姓。一为zong1音宗,枞阳,地名,在安徽省。而“欉”字在《正字通》《类编》《字海》等具为粗送切(cong4)去声。《康熙字典·木部》引《集韵》曰:“粗送切(cong4)悤去声。江东谓草木叢生曰欉。”在当今闽南与潮州音中,“樅”(枞)与“欉”(叢)字音不相同。潮语“枞”(樅)读“宗”zong与“聪”cong,而“欉”(叢)字读“层”zang5。闽南语也相近。闽潮两地皆是方言,与“株”字意同。因此可知“欉”为去声,俗写“叢”,又简化为“丛”字。

在潮州,单欉茶由于制作精良,价廉而耐冲泡,现已驰誉中外。现在的“单欉”是特指潮州单欉,而鼎鼎有名的武夷岩茶在制造上的分类己没有“单欉”之称,惟名欉沿用旧名。此外关于“老欉”一说,因为不载旧时茶书,所以也无从考订,所谓的“老枞”(樅)更是无根无蒂。“欉”的简化字是在特殊年景中推出,或为“扫盲”,抑或使其便于茶农书写,如今业茶者所受教育已非昔日可比,况且茶文化之讲究也日新月著,适宜将“欉”或“叢”字重新推行,以绝混淆,以示尊重先贤之创制!

[1] 吴秋山.茶墅小品[M].北京:北新书局,1937.

[2] 唐基永,魏德端.福建之茶(上册)[R].武夷山:福建省政府统计处,1941.

[3] 钱承绪.华茶的对外贸易[M].上海:民益书局,1941.

[4] 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M].福州:福建省农林处农业经济研究室,1943.

[5] 陈椽.茶树栽培学(上册)[M].上海:新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48.

[6] (明)张自烈,(清)廖文英.正字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7] 王智章.漳州歌谣集(上辑)[M].漳州: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漳州分会,1933.

[8]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简化字总表[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

[9]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汉字简化方案草案[M].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

S571.1

A

1006-5768(2021)04-190-002

2020-05-28

唐杰宏(1979-),男,广东饶平人,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工夫茶,EmaiI:1509237325@qq.com。

(责任编辑:徐千懿)

猜你喜欢
岩茶武夷乌龙
一种无糖岩茶蛋糕的研制
令人啼笑皆非的考古乌龙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从岩茶看客家茶文化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引力波探测的“大乌龙”
武夷听涛
乌龙事件
乌龙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