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2021-12-06 10:12袁兴华
法制与经济 2021年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培育法治

袁兴华

不断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当前高校育人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不断建立并完善课程思政的基础理论。随着社会对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视,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有了较大提高,从当前培育现状出发,对其不足及成因做进一步研究,以探求更为有效的培育实施路径。

一、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

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基本涵盖法治知识储备、法治思维、法治实践能力和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等四方面内容。

(一)法治知识的普及和培育现状

作为培育法治素养基础的法治知识,是目前各大高校都普遍重视的培育内容。通过学习基本的法治知识,让在校大学生形成法治意识,建立起初步的法治思维,大学生通过不断地践行法治,进而形成法治信仰。而法治知识作为法治素养培育的根基,对各大高校如何更好地教授及普及法治知识,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当前各大高校侧重培育的法治内容包括宪法、民法、婚姻法、劳动法、合同法等跟大学生切身利益较为相关的法律内容,大学生通过学习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框架,熟悉其基本理论与基本制度,不断掌握、深化与个人学习生活、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而这类型的培育途径多半通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来进行,或者通过全院性的法律选修课程让大学生进行选修普及。

(二)营造校园良好的法治育人环境,在学校管理和服务中体现法治思维

当前,各大高校通过开展各类型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依法治校的规范管理中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及司法普及。例如可以通过国家宪法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消费者权益日、国际禁毒日等时间节点,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举办法治类讲座,邀请相关公检法机关的业务专家,针对当前与大学生学习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治热点问题进行法律知识普及;持续构建法治宣传教育的新媒体阵地,不断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

(三)当前校园法治配套制度逐步健全,大学生法治意识得到潜移默化培养

随着高校校园各项规章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做到学生管理有法可依、校园管理章可循,大学生法治意识逐步提高。但随着近年来校园贷、学生借贷纠纷、校园霸凌、诈骗现象的发生,校园法治培育和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短板方面来说,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容易造成对校园法治建设的不关注和不信任,需要教育者不断完善高校法治监督体系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法治效果。

二、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校园法治培育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法治素养自我培育主动性不强、第二课堂利用不充分、缺乏法治素养培育内容的切入等问题。

(一)校园法治培育氛围不够浓厚

目前,高校的校园法治培育氛围不够强,仅仅对部分法治政策、法律条文和司法案例通过讲座形式进行普及和宣传,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仅仅停留在简单了解或者选择性了解层面。从社会角度看,虽然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例如,通过家庭、电视、广播、新媒体平台等载体可以得到通力培育,然而不难看出,在众多培育主体中,高校仍然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最大力量[1],对大学生开展法律规则、制度和原则等法律知识的传授与教育,即教育大学生“懂法”是当前高校在法治素养培育方面的首要任务。但当前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法律实践活动课程仍然较少,多数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对于真正掌握和运用法律的训练比较少,学生对于一些重要法律如《宪法》《民法典》《刑法》等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一般了解的层面[2]。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自我培育主动性不强

大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普遍比较低,大都觉得法律和自己的生活距离很遥远,所以很难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而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学生对法的产生、本质、运用有较深的理解和对法律法规的准确把握[3]。当前大学生维权意识普遍不够强,当他们在面对侵权问题的时候,不太能够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甚至对整个事件的合法性判断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不熟悉合法的维权途径与合法维权所需要收集的相应证据,对于如何取得法律专业帮助不知晓。部分学生认为法律离他们的生活尚且遥远,认为自己可能涉及需要法律解决的问题概率不大,容易产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懈怠心理[4]。

(三)第二课堂利用不充分,缺乏法治素养培育内容的切入

在第一课堂的法治素养教育中,当前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以及各个高校开设的例如《宪法》《民法典》《劳动法》等选修课,多数以法律知识的传授、普及为主要教学目的。依靠第二课堂的法治实践教育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以学生为主导的,以学生自我管理、社会服务、人际交往、心理辅导等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以实现提高法治素养为目的的法治教育路径较少。随着各大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普及,特别是第二课堂成绩单涉及在校大学生的素质学分,从硬性方面来说在制度上确保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必修科目,那么,如何在第二课堂中实现法治育人是当前尤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关于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效果的途径思考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路径应从学习法治知识、培养法治意识、锻炼法治思维和加强法治实践等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一)营造良好的法治素养培育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法治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法治知识的支撑,更需要法治实践的探索。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去实施。

一是多角度宣传。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将法治理念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和推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和载体,开设法治宣传类型的专题讲座、普法知识竞赛、拍案说法等学生易于接受的体验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法治知识。

二是开展理论知识学习,积极推进法治课程改革。当前各大高校主要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作为法律知识学习的主要课程,要特别注重将法治理念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特别要从整体性、全面性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行深入讲解,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法治,并外化为行为,真正达到遵法守法的目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源于公民的内心信念,是公民法治情感认知最高、最为核心的体现。要积极指导学生处理日常社会关系,养成运用法律规则的思维,形成遇事想法、处事用法、担责依法的思维。要将法律规范贯穿于社会事项处理的始终,引导学生由法律知识掌握层面上升到法治思维形成层面。

三是增加法治实践的频率及体验。抓住与法治相关的重大日子等契机,开展相应活动,如,在国家宪法日组织开展宪法宣誓仪式,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将法治的活动变成有意义的精神传承,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组织大学生与法治一线人员进行结对共建、交流访谈,公安、司法人员用自身经验和经历传递真实法律案例,让学生走近法律,体会法律的力量,相信法律是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有效武器。

(二)不断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自我培育能力

要实现大学生法治素养持续的自我培育,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使其法治意识不断得到深化和提升,从而最终将根植在大学生内心的法治意识转换为外在的法治行为,在实际生活中认真实践法治精神。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这是结合法律知识、法治实践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在大学阶段,通过授课的方式实现大学生法治素养自我培育的有力手段。在讲授该门课程时,应侧重将法律知识的学习转换为运用法律规则、法律方法认识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一旦得到巩固与提升,法治素养的自我培育能力也随之得到锻炼[5]。在授课时,教师应把教学基础建立在促进学生对我国现行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之上,包括法律法规的分类,适用范畴、重要法条的解读等等,而不是仅仅只作一般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引入当下社会热门案例,与大学生紧密关联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与解读,重点提升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分析、反复练习的过程,所以这门课程的理论讲授学时与法律实践学时配比可以通过修订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适当增加法律实践学时。毕竟,法治意识的养成及法律实践的提升是建立在大量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授课目的在于加强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形成遇事善于运用法律规范,使用相应法律条文进行思考和解决的法律思维模式。

(三)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载体,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功能,突显第二课堂推进法治素养培育作用

《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于2018年正式发布,文件要求高校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要有实际效果,以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为推动高校第二课堂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依据。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如何在第二课堂视角下对大学生进行法治素养培育、健全青年法治信仰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向。

首先,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分数将作为学生素质选修学分这一特点,可将法治素养培育写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方案中,将其深度融入整个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做好第二课堂教育管理实施工作的同时,推进法治素养培育工作。

其次,制定第二课堂法治素养培育方案,通过完善培育计划、活动内容、教学手段等内容,构建第二课堂法治素养培育机制。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素养培育实践活动,成立大学生法治社团,积极开拓大学生法治知识普及和实践培育基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帮助学生真正体验到法治的价值与意义。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通过一定的课外法治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法治认同感,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与公信力。特别是通过举办法治讲座、增进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扩展大学生接受法治实践教育的平台,增强大学生法治实践情景体验感,将法治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体验法治精神、感悟法治实质、树立法治信仰,提升大学生法治文化修养。

四、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力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不但是时代所需,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首先,积极组织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是整个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根本。要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年大学生宪法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其次,要将开展普法专题活动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宣传“四史”中的法治人物、法治故事和法治案例,以其作为专门的法治素养培育专题,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学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再次,在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法治中国和法治社会建设等相关决策部署。根据全国普法办和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工作要求,坚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民法典教育为重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科学设计青年大学生普法专题专项内容。例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法典宣传教育,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强化法治和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通过开展专项法治文化活动,以歌舞、情景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载体积极弘扬宪法精神,提升宪法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提升法治素养培育的同时结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普法教育的统一。

五、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对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作用,更是对完善新时代大学生的个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保障。虽然当前高校在开展法治素养的培育事务上仍然存在些许问题,但是通过分析其原因,找出解决路径,不断完善培育机制,可对推进依法治国、构建文明社会、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有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培育法治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01—02合刊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