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巩固脱贫:困境产生、贫困机理及实现路径

2021-12-08 11:24马信春张建龙蒋志辉
理论观察 2021年8期
关键词:贫困基层干部区块链

马信春 张建龙 蒋志辉

关键词:基层干部;区块链;稳定脱贫;贫困

中图分类号:F327.8;D6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8 — 0101 — 05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要求,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未雨绸缪,加快思考建立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面对当前基层扶贫工作开展难度高,压力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的现实要求,如何长久持续脱贫,提升贫困地区群众自身独立脱贫意愿与能力是基层干部面临的重要困难,如何借助新时代科技文明成果,巩固助力稳定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后脱贫时代出现的产业经营管理效果不佳,精准识别与精准扶贫静态化管理实情,探索构建区块链+稳定扶贫机制,创兴思路与方法,打造数字扶贫体系,以期实现可持续长久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区块链及脱贫攻坚研究动态

杨明〔1〕在分析精准扶贫和区块链技术的适应性的特点基础上,设计了基础上、业务层、治理层三个层次的逻辑关系,提出了融合区块链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发展体系。彭红梅〔2〕从政府公信力构建的角度切入分析,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提供安全保障、群众基础、信誉价值等方面的优势,提出以中心协同模式实现群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稳定脱贫阶段离不开贫困群众对政府和政策的信任与支持。贾海刚〔3〕通过对精准扶贫面临的新困境的剖析,提出从技术层面潜入区块链技术,构建精准扶贫共识机制,防篡改机制,可追溯机制等实现脱贫攻坚工作的彻底胜利。范飞等〔4〕学者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使扶贫工作更加透明化和智能化的同时,弱化政府主权监管且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强化问责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周毅等〔5〕针对传统扶贫工作数据处理强度高,数据复杂情况,设计了块链精准扶贫系统,从软件设计的角度实现了拥护信息管理,扶贫项目信息管理,信息业务的管理,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陈耿〔6〕针对扶贫审计过程复杂,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区块链技术的智慧扶贫框架,推进扶贫智慧化建设。

截止2017年12月,全世界约有8亿人每天生活费低于1美元,消除贫困和反贫困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纳科斯、阿玛蒂亚森等对贫困成因和解决之道从传统的角度提出了理论研究和方法。贵阳首个区块链+扶贫项目的运作,标志着我国扶贫领域进入区块链时代,随之发展成区块链+金融扶贫等,由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牵头相继完成区块链金融扶贫项目的开发,在资金拨付、贪污腐败、资金审批等环节展现了区块链技术的优越性。王佑强等〔7〕人研究认为区块链在精准扶贫方面主要表现在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扶贫类别的选择,智能合约监控扶贫、定制化确定扶贫对象、扶贫绩效的量化考核和扶贫绩效管理。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以其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高安全性、可追溯等特征认为该技术在脱贫攻坚中可以发挥特殊作用,推动扶贫项目管理、贫困户识别与管理、扶贫资金监管等相关工作,本文在梳理脱贫攻坚期涉及贫困主体的基础上,探析稳定脱贫期新困境,就当前脱贫策略进行标准化界定,构建区块链+稳定脱贫框架,以期实现可持续长效脱贫目的。

三、问题的提出

(一)脱贫攻坚现状

1.涉及贫困的主体

通过调查梳理发现,现阶段,涉及脱贫攻坚相关的主体主要有各縣(团场)各级单位、社会团体、工作队、支援省市等,主要以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物资资源、科技资源等形式对贫困户这一核心主体进行定点定向支援帮扶,合力部署,一户一政策,基本实现了全方位的扶贫兼顾,确保了脱贫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2.致贫原因

从全国多年来脱贫工作的总结来看,致贫的主要原因有因病、因残、因学、无劳动能力、无业、以及自然灾害等情况,其中因学致贫、因灾致贫属于短暂性贫困。随着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贫困现象即可消除,因残、无劳动能力属于长期性致贫因素,不可根除,只能依托扶贫政策与可持续机制长期支持,完成脱贫目标。无业致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为棘手的致贫因素之一,表现在深度贫困地区无业可操,无业可守,贫困户群众短期内无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胜任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语言交流障碍,在转移就业脱贫工作开展中更是难上加难。

3.脱贫策略

通过相关学者的研究发现,现有的脱贫策略主要分为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方式,各贫困地区依托政府扶贫专项资金,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种植业资源、鱼牧资源等先天优势,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在脱贫攻坚阶段立项申请大量产业项目,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增加了收入水平,借助国家生态扶贫政策,优化当地资源结构,为当地提供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实施健康扶贫全覆盖政策,完成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意外保险等各类型的覆盖,从预防的角度做到了全覆盖;教育层面贫困户家庭适龄儿童及学生做到学费全免,补贴全覆盖的程度。从脱贫攻坚阶段性来看,现有的脱贫策略做到了全面精准脱贫,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达到了脱贫收入标准(2020年4000元,2019年3780元,2010年2300元),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三者逻辑关系导图如图1所示。

图1 逻辑关系导图

(二)新困境的产生及原因

1.脱贫成效的滞后性特征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贫困地区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任何一项产业的投资和运营并不能在短期内见效。教育扶贫的主体从两类人群分析,一类是青壮年人群,一类是适龄上学人群。从核心主体来看,贫困户主要特征有文化程度低,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较低,尤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人群中文盲人数占比较高,各基层单位开展了数千场次的技能教育培训、国语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短,文化基础差,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质的转变,距离熟练掌握工作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职业素养的形成还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加强;适龄上学人群年龄尚小,难以成为家庭独立脱贫的主力,需要十数年的培养才能形成新一代懂知识、会技术、有职业素养的新型人才,教育扶贫层面的脱贫成效在时间上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为可持续的稳定脱贫带来一定迟滞影响。

另一方面,产业扶贫层面的滞后性特征,不论是第一产业中立项实施的种植项目,还是第二产业中加工制造项目,抑或是第三产业中物流服务等项目,从立项实施到投资回报周期结束,需要3-5年时间过渡,其产业效益是由亏转盈的过程,在扶贫成果上呈现出滞后性特征,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加了障碍,迟滞了当地群众稳定脱贫信心的建立。

2.脱贫进程中利益分配的新矛盾

随着产业扶贫项目的推进,一批大棚项目、合作社项目、发电项目、加工厂等立项实施,为当地脱贫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向。但项目在推进实施中,产权划分、利益归属机制如何运作是摆在稳定脱贫路上的重点问题,事关贫困区域民心稳定,事关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和拥护。项目的经营权、管理权、使用权如何界定并确认执行是基层干部面对的焦点。此外,相邻贫困区域(乡、村、连等单位)由于扶贫项目不同,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发展不均衡现象,出现新的扶贫资源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矛盾,如何均衡发展,统筹推进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脱贫攻坚期价值逻辑导图如图2所示。

图2 脱贫攻坚期价值逻辑导图

3.扶贫资源管理规范性不足

随着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的推进,扶贫资源涉及的主体包括社会团体、私有公司、兄弟协作单位,牵扯到政府政策资金、援助资金及物资等,如何专款专项使用,并精准投放是基层干部关注的焦点,尤为重要的是,长期扶持的产业项目如何布局管理,从立项到运营,权责归属,监管运作等,管理机制的科学化部署是基层干部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贫困发生内在机理

(一)贫困发生原因

1.自然资源

深度贫困地区,大多常年干旱少雨,沙尘肆虐,抑或自然灾害频发,自然资源极度匮乏,贫困区域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工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相对稀少。受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约束,加之多变的气候导致农牧业生产影响较大,不同程度的减产减收,总体来说,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面积大,产量低而不稳,制约了贫困地区人员整体收入水平。贫困人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努力脱贫之后很容易受灾害影响导致返贫。据调查,2019年某贫困区各类自然灾害造成171.6千公顷(257.4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10.8千公顷(16.2万亩);因灾倒塌房屋6户14间,损坏房屋151户451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87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9.9亿元,对当地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主要针对两类人群,一类是缺乏技术和文化素质且具备劳动能力的成年人群,一类是家庭成员中需要上学的孩子需要在教育中的投入。相对偏低的文化水平是导致该区域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大多是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半文盲占到大多数。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弱,缺乏主动脱贫意识,且没有发展家庭经济头脑,缺乏实用技术和管理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最终恶性循环,祖祖辈辈均只能从事劳动技术水平低、回报低的工作,往往陷入贫困窘境。另外,由于贫困家庭本身收入有限,且家中上学孩子较多,上学成本开支是家庭支出的另一项重要费用,众多孩子的求学费用投入是加剧贫困的原因之一。

3.历史原因

以西北边境区域为例,深度贫困区域主要是地方国有和集体农牧场,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经济转型慢,逐步成为困难区域,部分区域重新划分隶属关系,不熟悉普通话者占比较多,资源条件差,前期信息管理基础薄弱,脱贫困难较大。综合来看,深度贫困区域先天资源禀赋较差的同时,在历年发展过程中,政策支持投入和基础管理工作未能及时跟进,长期以往发展造成深度情况。

(二)实现稳定脱贫的新瓶頸

脱贫攻坚工作克服新冠疫情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长久可持续的稳定脱贫必须在重视脱贫成效的滞后性特征基础上,结合贫困地区实际,重新审视基层干部工作短板、产业经营短板、数据动态管理短板,培养和引导稳定脱贫的动力源泉。

1.基层干部

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重,强度高,乡(连)干部自身业务能力和精力有限,工作开展成效存在一定差距,其次,基层干部需同时面对多个统计部门完成数据统计和资料交接,统计工作繁重且重复,数据信息管理的协同信息化水平有较大差距,标准化简约化的贫困情况识别的动态管理系统平台是提升脱贫工作效率的保障。

2.产业经营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一批产业项目立项并实施,但从长远来看,产业权属划分、经营指标、利益分配、经营方式等是稳定脱贫时代持续关注的焦点,良好地产业经营直接决定着贫困户收益,决定着贫困人员对脱贫实现的信心与决心,也关系着对政府及脱贫政策的信任程度。数据化可视化的产业经营管理平台是稳定脱贫期扶贫工作开展的技术保障,其不可更改的资金管理制度、可视化的过程管理和以质量发展为指引的监督是稳定脱贫的现实依存。

3.贫困的动态管理与追溯

2020年底,随着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圆满结束,深度贫困地区依托政府及社会各界资金支持,在住房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次性投入完成,在健康扶贫领域实现全员参与并参保,“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得以彻底实现,家庭人均收入是否达到脱贫标准将是衡量脱贫的关键,从可持续的稳定角度看,人均收入的保障来自稳定就业,稳定产业收益,稳定的外部环境。数据的动态采集和管理是后脱贫时代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抓手,贫困指标的标准化遵循和数据链的动态管理是稳定脱贫推进的法宝。

五、区块链+稳定脱贫框架构建

(一)精准识别,动态管理

依托脱贫攻坚阶段基层干部数据摸排,将贫困信息系统化存储,就致贫原因、贫困状态、脱贫方式、潜在返贫威胁等信息进行原始数据录入,稳定脱贫期,基层干部拜访脱贫户,针对特殊灾情,突发事件等重点关注系统家庭,及时补录动态追踪信息,以便对比是否满足脱贫条件抑或返贫条件,做到数据动态跟踪,有针对性提供预防方案。

(二)标准化设计,强化数据共享协同

随着脱贫工作经验的丰富和成熟,致贫原因分类清楚,每一原因对应标准条件已有明确界定,为降低基层干部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应将致贫原因和对应条件标准化设计并界定,基层干部日常走访时只做选项确定,并生成不可篡改的时间节点数据记录。此外,脱贫信息数据来自基层干部反馈,各部门强化数据协同共享,避免数据重复上报和错误统计,节省时间。

(三)去中心化设计,各级单位并行管理

图3 区块链+稳定脱贫逻辑框架

区块链+稳定脱贫逻辑框架(如图3所示),基于区块链的系统设计,最大优点是去中心化设计,面对核心脱贫户主体,各级单位并行管理,无须不必要的逐级上报,增加业务流程,返贫风险和贫困发生信息在系统中各级部门和协作单位随时有权限且可查看管理,各牵头部门或单位在发现风险后自行介入完成风险警报的解除或防止返贫对策的制定实施。

六、基于区块链的稳定脱贫新突破

(一)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真实性保障

纸质化的脫贫数据在工作开展中存在被篡改的可能,成为新阶段脱贫领域重要的问题,基于区块链的扶贫系统设计能够有效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时间节点记录值,是真扶贫,扶真贫的具体体现,其次,每一环节的资金使用均有动态数据记录节点,且不可篡改,保障了扶贫资金使用的规范和合理性,杜绝了不良行为的发生,能够为稳定脱贫保驾护航。

(二)基于区块链的监督与考核

基于区块链的系统设计在数据生成时以时间序列为模块进行分布式存储,每一时间节点均有记录认证,系统内全部成员既是数据的生成者,也是监督者,被修改的记录均有时间证明,由此便形成了扶贫全过程管理监督模式,监管模式可以有效地为精准扶贫活动提供技术保障、信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等。其次,脱贫成效的考核抑或防止返贫成效的考核由系统标准自行认定,替代传统人为考核方式,用理性决策为脱贫成效做出判断,以便精准整改。

(三)基于区块链的高效管理

传统脱贫工作开展的数据静态存储,在贫困追踪管理时耗时费力,效率低,难以对脱贫前后形成对比分析,无法制定基于预防视角的精准扶贫政策,迟滞了脱贫成效,基于区块链的稳定脱贫系统设计,可以在满足返贫风险条件时,提前预警,指导各级单位尽早做出预判,巩固脱贫成果。数据信息化管理降低基层干部工作强度,同时标准化的设计也降低了工作难度,便于低业务能力人群配合完成脱贫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七、结论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工作克服疫情阻力基本消灭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且贫困成因也向更复杂的多维角度变化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达到稳定脱贫水平是党和人民关注的焦点,需要结合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从技术层面实现稳定脱贫的条件保障。

一是准确认识后脱贫时代新困境的产生,就产业发展中如何进行权属划分,经营管理,利益分配进行界定,确保各方权益合理合法且得到保障,稳定民心,提升脱贫信心,结合区块链技术,做好全过程管理,防患于未然,避免扶贫投资浪费。

二是搭建区块链+稳定脱贫平台,培养基层干部适应新技术能力,标准化设计脱贫工作,降低扶贫工作强度与难度,保障数据协同共享,提升各级单位工作效率,促进全员为下一个伟大目标奋进。

三是强化产业经营管理,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性保障,在打造区块链扶贫的同时,培养经营人才,转变思维,就产业经营考核和资源整合进一步进行规范监督,确保产业项目在根本上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同时,保障脱贫资源投入的均衡性,避免出现“挑肥拣瘦”,出现新的矛盾,激化贫困农户脱贫信心。

〔参 考 文 献〕

〔1〕杨明,郑晨光.区块链在精准扶贫脱贫中应用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2):82-87.

〔2〕彭红梅.区块链技术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耦合性及实现路径〔J〕.领导科学,2020,(10):94-97.

〔3〕贾海刚,孙迎联.“区块链+”精准扶贫:创新前景与潜在挑战〔J〕.甘肃社会学,2020,(02):127-135.

〔4〕谢治菊,范飞.区块链扶贫监管:优势、风险和路径展望〔J〕.电子政务,2020,(10):75-87.

〔5〕周毅,郝艳艳.基于区块链的精准扶贫系统设计与实现——以高校贫困生为例〔J〕.智库时代,

2020,(03):25-26.

〔6〕陈耿,李婷婷,韩志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扶贫审计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20,(21):119-123+133.

〔7〕王佑强,涂晶.区块链改变未来:区块链应用于数字产业革命(第一版)〔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贫困基层干部区块链
处理干群关系不能忽视基层干部之痛
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广州样本”
要严管更要厚爱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区块链”的苟且、诗和远方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辨析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用“区块链”助推中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