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育人为导向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2021-12-08 01:19陈瑶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陈瑶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进而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种情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充分发挥出育人的作用,对自身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政教育的改进与创新。因此本文从文化育人的角度出发,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改进,实现教育与文化的结合,以此打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新格局。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艰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多元化,个性特征化,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以文育人教育理念,从文化的角度探寻高校思政新的教育方法,以此来弥补高校原有思政教育中的不足,从课内到课外以文化育人,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力度,巩固思政教育的成果。

1.加强思政教师的培育工作

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指导者,其承担着以文育人的教学重任,其人格魅力是开展教学的基础,以教师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健全非常有利。此外,学校教育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政治水平有着严格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其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师者除了具备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能,同时还要在日常教学中以德立身,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1.1强化培训力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思政教师作为实际的执行者,其思政教育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的质量。在以文育人的要求下,对思政教师的文学素养、道德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要根据以文育人的要求,对思政教师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工作,巩固其思政理论基础,夯实其思政教育技术技能,使其在思政工作中,可以根据教育的对象,结合实际学情,层层渐进的开展思政教育。

1.2强化激励措施

开展多元化的教育评价,对思政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性、全面性的评价,鼓励思政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创新,并通过系统性的评价,发现思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的不足,及时的提醒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与弥补,形成对思政教师以文育人的激励作用,促使其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任用机制,为思政教师提供上升渠道,使其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教育力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成效的提升。

2.营造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的以文育人包含了三大要素,育人的对象为学生,客体为思政教师,而环境则是指校园的文化氛围,在三大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可实现高校以文育人的预期目标。其中校园环境在以文育人中的良好运用,让学生每天生活在社会主旋律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文化的熏陶,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浸染中,慢慢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注意一点,在以文化环境育人过程中,需要从课内与课外入手,实现文化环境育人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全面渗透。

2.1课内环境

社会主旋律文化中有着众多的教育题材与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播放这一类题材中的优秀作品,像《长津湖》、《战狼》,以及国庆三部曲的《我和我的父辈》、《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采用此种思政教学模式,将以往枯燥的理论教学,通过影片进行展示,让学生沉浸在思政教育的氛围中,获取视觉、听觉的感官冲击,以触动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充分调动学生思政学习的自主性、自律性、自觉性,以达到增强课内教育的效果。而高校本身需加大支持力度,增加现代教育技术上的资金投入,以完善的多媒体教学基础促进思政教学水平的提升。

2.2课外环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以文育人思政教育中,需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构建良好的课外育人文化环境。一是思政教师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走进革命先烈的故居或是革命博物馆,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接触到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体验到革命的艰辛,以及在抗日战争中红军的英勇与无畏,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在校园内部,组织开展各种思政主题的活动,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摄影展览,或者是录制视频进行艺术比赛,引导学生传播正能量,將思政教学延伸至第二课堂,以实践活动的氛围,带动学生学习与钻研思政知识,以获取到更好的文化育人效果。

3.构建文化育人基地

目前我国命名了数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大多数高校所处的城市都拥有爱国主义基地,这些基地中包含了历史文化内容、反抗侵略内容、人民革命斗争、建设成就,以及百年党史等。高校在以文育人中,可根据所在位置爱国主义基地、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的实际情况,与其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的合作机制,专门打造出高校文化育人的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开展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一是文化育人基地设施齐全,场馆真实的还原历史,视觉冲击力较大,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二是虚拟技术与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模拟真实的情境,营造出教育氛围,增强沉浸式体验;三是开展系列讲座,构建长期教育机制,在参观与体验中完成学生的思政教育。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构建自身的思政教育基地,实施特色化、精品化的文化育人机制,提升思政教育的层次。

4.整合高校媒体资源

高校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普遍化,互联网已经渗透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使用手机通过互联网查阅学习资料、与朋友互动,以及进行游戏、购物、休闲等。在高校以文育人的工作中,可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一是专门打造高校的思政教育平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新媒体技术,丰富平台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像视频、图文、音频等文件资料,思政教师也可录制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制作剪切后上传至平台中,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二是打造媒体传播联动机制,整合高校的新媒体、广播、网站、公众号、学生自媒体等,组建成融媒体,形成协同联动传播,实现以文育人在高校内部的全面覆盖。

结语:

高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其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应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积极探寻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承担起高校德育的重任,引进以文育人理念,构建全面的育人环境、育人格局、育人机制,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效果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姬晓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育人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216(3):106-107.

[2]沈春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协同推进思政工作的改革创新研究[J].2021(4):63-67.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