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育模式研究

2021-12-09 14:29王星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

摘要: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支持大学生实现顺利、高质量、可持续性就业的知识技能组合,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基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平台,试点搭建起“ELITE”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育模式,旨在从态度认真、学识广博、创新精神、团队协作和能力卓越五个方面聚力,创新培育模式,提高培育效果达成度。

关键词:核心就业能力;辅导员工作室;三全育人;培育模式

一、核心就业能力研究综述

“核心就业能力”是相对于一般就业能力而言的概念。尽管目前学术界对“核心就业能力”的研究成果丰硕,但由于该词条和“可雇佣性”、“关键能力”、“核心胜任力”、“核心素养”、“全面综合素质”、“软技能”等相关词条的关系并未较好澄清,因此在定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

国外研究中,学者们更倾向于使用“可雇佣性”来表示个人就业能力。英国贝弗里奇等学者在1909年最先提出了可雇佣性,随后在欧美逐渐传播开来并引发了较大范围的研究,建立起相关的就业能力模型如可雇佣性模型(USEM模型)、就业能力模型(CareerEDGE模型)等[8]。英国学者李哈维曾提出,可雇佣性是指个人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潜能,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过程。微观层面上看,可雇佣性聚焦个人身上可适应某种职业领域的综合素质能力;宏观层面上看,可雇佣性融合了影响个人就业所必须的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能力、条件,旨在寻求更科学的方式实现个人与职业之间的动态匹配与平衡。国际劳工组织则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变化的能力。

国外对于核心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方面,德国企业界在很早就提出了“关键能力”的说法,提出关键能力关乎个人职场发展前景,涵盖了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协调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SCANS)通过调查和研究,归纳综合了美国各个行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求,提出了就业人员应该具备“五大能力”和“三大基础”,即统筹能力、合作及交际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运作能力和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工作的能力;能力基础、思维基础和素质基础。

国内研究中,学者们对“核心就业能力”的认同性较高。叶芬认为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够挖掘的潜能,包括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和创新能力;张宏雷认为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指企业最看重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重要部分,包括基本技能中的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中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能力中的责任感、交往能力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张惠丽认为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各种能力素質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优势能力;金冬梅也通过对542名在校和接近毕业大学生问卷发现沟通能力、应对变化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10项能力就是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笔者更倾向于认同苏春海等主编的《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训读本》一书中的观点,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育,服务大学生更顺利、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性的就业。

二、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逐步由大众化阶段进入到普及化阶段,伴随而来的不仅是能看到国家教育发展势头正足,还有市场人才供需不平衡、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给政府部门、高等学校教育、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

呼吁高校大学生培育核心就业能力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校大学生经过四年大学生活,学习专业知识,培育专业技能,最终的目的都是实现就业。然而高校扩招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毕业生数量激增,且呈逐渐递增的趋势,仅有课堂内习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已不能支持毕业生较好地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现有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面临就业时主要表现出职业规划不清晰、综合能力素质欠缺、道德素质不过关、创新意识薄弱、责任感缺失等,严重影响了顺利就业和职场适应。因此,要有意识地从学生欠缺的方面着手,培育提升核心就业能力,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促进高校育人理念的完善更新

新时代高校的五大基本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高校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要供给体。五大基本职能中首要和本质的职能就是人才培养。然而,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以成绩为评判标准的专业知识,欠缺突出的专业优势、注重理论输入,欠缺实际操作动手的输出、注重教授本位,欠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权威培养,欠缺创新能力塑造等,最终都指向一个结果: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不足。因此,在培育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过程中可促使高校反思当下育人工作中的不足,完善和更新人才培养体系,从制度、师资、平台、资源等多方位提供更好的支持,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和高校人才培养目的“双赢”。

(三)缓解社会就业困难局面

截止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近874万,当前社会就业困难局面已成不争的事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就业困难局面造成的原因除了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之外,还有市场需求增加,人力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出现的极度不匹配等因素。如果不能从国家、政府、市场经济等层面进行宏观调控,就业难局面还将如此持续循环。因此,要集各方合力,培育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打造符合需求方的供给侧,有效地形成一只无形的“手”,调整市场供需双方的砝码,促进就业的同时,稳定经济,稳定社会发展。

三、“ELITE”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育模式

2016年,源于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自2006年起面向全省在校大学生开展的就业能力提升培训项目,苏春海等人编辑出版了《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训读本》。书中从三个视角解读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为关键就业能力、高阶就业能力和可迁移就业能力,包括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解读方式结合案例,素材丰富,引用鲜活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核心就业能力的理解和自我探索。

笔者主持的“星辰”微思政辅导员工作室于2020年7月成立,聚焦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在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双效驱动模式时,重点参考了本书中对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解读和分析,并面向学生群体展开问卷调查。最终,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的学生需求和当前社会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工作室试点搭建起“ELITE”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育模式,开展相关培育支持活动并初见成效。

“E”代表“Earnest”,意为态度认真。态度是一个人对待生命、工作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观点和看法,是思维能力中关键的环节,决定一切努力前行的方向是否准确。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首先需要强化思想引领,让学生对职业有认真的态度,能正确的看待职业和自己,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职业的基础上做好职业探索和自我探索。

“L”代表“Learned”,意为学识广博。打铁必须自身硬。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在打下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通过自主阅读、专业培训、技能培养、网上课程学习等形式充电,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强化朋辈教育的作用,坚持交流思想、交换想法,促进对问题的思考;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和各类微平台,汲取有效知识。因此,工作室长期坚持开展读书分享会,督促学生通过阅读强化知识输入的同时通过朋辈分享引导知识和能力的输出,实现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能。

“I”代表“Innovative”,意为创新精神。顾名思义,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能力。日新月异的职场社会对每一位即将进入职场和已经置身职场的人都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有意识地注重创新性思维与方法的培养,接纳新鲜事物和新的观点,拓展自己的思考能力,打开格局。工作室以团队为单位,积极组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并获立项,鼓励大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加深对创新精神的理解,并逐步强化个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潜力。

“T”代表“Team-spirited”,意为团队协作。独行快,众行远。团队协作涵盖了沟通能力又不局限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可实现内部激励,更好地挖掘个人潜力;可实现取长补短,更好地提升团队价值;可实现群策群力,更好地整合集体资源;可实现通力配合,更好地凸显合作优势;可实现领头效应,更好地拓宽整体格局。工作室建设本身就是一次团队协作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团队,实现双向的沟通。工作室也将通过学生社团的团队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强化对团队协作意识的引导,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

“E”代表“Excellent”,意为能力卓越。能力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工作室强调学生应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除了苏春海等人提出的自我管理能力、实践能力之外,还有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抗压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等。能力不同于天分,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起来的,所以工作室策划形式多样的活动、比赛,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需求,回应学生需求,帮助学生培养未来心仪职业必须的技能组合。

四、基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育模式思考

(一)培育内容要科学系统

为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劳动力,首先在培育内容的设置上就务必要做到科学系统。“ELITE”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育模式中五个方面看似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实则内部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唯有思维与能力配套,才能有效地助力学生应对职场。

(二)培育平台要创新

传统的培养方式无法跳脱师生之间天然的距离感和“传授者-接受者”的角色定位,无法在达成度上有所突破。然而各类新型平台的出现则为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育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如辅导员工作室作为一个新型思政工作载体就不断发光发热,在组织管理、资源、平台等方面体现了较大的优势。

(三)培养过程要始终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极其繁杂,涵盖了学生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能力,其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需要聚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群体的合力,才能實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核心就业能力培育。

综上所述,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支持大学生实现顺利、高质量、可持续性就业的知识技能有机组合,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现有研究基础上,要注重培养内容的科学系统,培养平台的创新以及培养过程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性,才能最终为大学生就业赋能,达成培育效果。

参考文献

[1]Feintuch.A.Improving the Employability and Attitudes of “Difficult to Place” Person [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1955,69(7):1-20.

[2]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核心就业力培养[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8.

[3]金冬梅,张樱峰,杜蕾,温志毅.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效果和优化措施[J].现代教育管理,2014,(8):107-112.

[4]苏春海.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训读本[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5]叶芬.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初探[J].求知导刊,2015,(2).

[6]张宏雷,辛俊杰.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5,(3):233-234.

[7]张惠丽.关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构成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177-180.

[8]朱建军.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就业能力提升策略[J].江苏科技信息,2021,(09):32-35.

作者简介:王星(1991.4-),女,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宜宾学院国际教育学部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本文系宜宾学院2021年“三全育人”精品项目(项目编号:2021SQYRJP0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三全育人”理念下创新型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