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探索

2021-12-10 13:23蔡斯斯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摘 要】本文结合广西外国语学院的改革实践,从创新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以及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两方面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具体论述通过创新校内教学设计、第二课堂设计、校外实践教学设计以及校企合作办学等途径,建立校企双方共商培养方案、共建培养平台、共组教学团队、共推实践教学过程、共推第二课堂建设的“双主体”育人新机制和新模式,通过构建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应用型本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070-03

2019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19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发表了《融合发展  协同攻坚——以产教融合推进“质量革命”》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产教融合是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手段,是实现产学研用结合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必须从调结构、促升级,创机制、破壁垒等方面寻求突破,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助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交织交融、协同发展。本文结合广西外国语学院的改革实践,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专业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专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在当前多元环境下,培养兼具较强专业技能和跨文化、跨专业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与市场契合度的必由之路。然而,现階段国内人才市场中人才供需“两张皮”现象明显,管理类人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我国的大多数管理类专业人才具有相对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但不能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很好地应用到工作与实践当中,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对相关企业、行业特点的了解,难以将自身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工作当中。

另一方面,根据市场调查显示,企业对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较大,但与此同时,企业对人才工作能力、素养、实践经历和外语水平等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例如,在工作能力方面,办公设备及计算机使用、公文写作、商务谈判、组织策划和人事管理等多方面能力成为大部分企业人才招聘的考量要素。在人才素质方面,则多反映在沟通与人际处理、心理调适、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要求。而在外语能力方面,相关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企业对外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对当前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企业认为,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熟悉书本知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职业定位模糊,知识、能力宽而泛;三是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未能反映业态特征等。

由此可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立足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资源优势,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资源互补,是解决我国人才供需“两张皮”矛盾的必要手段。

二、广西外国语学院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广西外国语学院是独立建制的外语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有行政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酒店管理等管理类本科专业,其中行政管理是自治区级民办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市场营销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专业,酒店管理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是校政合作人才培养特色专业。近年来,学校管理类专业秉持“理论+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专业建设思路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创新校内教学设计、第二课堂设计、校外实践教学设计以及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等途径,建立校企双方共商培养方案、共建培养平台、共组教学团队、共推实践教学过程、共推第二课堂建设的“双主体”育人新机制和新模式。

(一)创新专业建设思路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建立“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1.共商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根据产业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校内外资源条件,建立由理论教学平台(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平台(通识类实践+专业类实践)和素质拓展平台(安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东南亚国际语言交际课程)三大平台组成的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2.共建培养平台

根据校企双方共订的培养方案目标要求,充分评估各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和校内实验室资源,搭建多层次的实践育人平台,主要包括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能要求共同开发教学软件;依托校内实验室资源,与企业共同完善、升级模拟沙盘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跨专业实训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平台;与校外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行业认知实践平台、职业素养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和毕业实习实践平台。同时,充分发挥海外校友的创业资源优势,为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和技能提供海外创新实践平台等。

3.共组实践教学团队

一方面,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专家联合组成学生实训实习指导团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习实训组织、现场理论指导和日常管理;企业指导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观、举办讲座、项目驱动、提供顶岗实习等多样化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和专业技能指导。

另一方面,学校积极组建由“学生+行业专家+校内专任导师”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校—企—生”三方合力共同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在实践教学团队的发展和培养过程中,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企业项目,并邀请校外行业专家进校举办讲座,担任各类专业赛事的嘉宾、评委。

4.共推实践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学校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认知特点,与企业开展深入研讨,确定“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其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以下3个阶段。

阶段一:学生开展专业课程学习前。面向大一新生,学校开设“行业认知实践”课程,并将本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中,设1个学分,并集中于1周内修完该学分。要求学生在接受专业课学习前,进入合作企业或专业实践基地参观、见习、轮岗跟班工作,让新生通过亲身体验初步认识自身所学专业,并对未来4年的专业、职业学习方向和内容有基本的规划,激发学生的专业、职业认同感。

阶段二:学生开展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本阶段为深入开展产教融合的关键阶段。基于“强化专业理论基础、突出技能实践提升、重视素质能力拓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规划中构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体系,即大一的经济、管理类基础理论课程,大二、大三的“专业核心理论+实践”课程,大四的以培養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能力为主导的专业拓展课程。特别是在大二、大三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学校管理类专业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训、实验室和校外专业实践基地资源,对专业核心课程设计“理论课程+配套实训课程”的“课程套系”。以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招聘与人员配置”为例,设置3个学分的专业理论课“招聘与人员配置”(共48个学时)+1个学分的专业类实践课“招聘与人员配置课程实践”(16个学时)。

此外,在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实践的基础上,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模块课程,并立足学校“服务边疆、对接东盟、把小做大、把外做强”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学校面向东盟的专业建设资源优势,后期形成包括4个学分的“创新创业实践”和不少于5个学分的“东南亚国家语言交际课程”在内的以专业相关技能培养为主的专业拓展课程群。

随着学科的不断交叉、渗透与融合,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的用人标准已不再局限于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卓越的技能,而是突出对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关注。为满足企业的用人新标准,学校确定了“专业+外语”、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设“桂林阳朔英语实践课程”和“经济与管理跨专业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课程”。“桂林阳朔英语实践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学校依托该课程与阳朔欧美达英文书院合作,建立管理类专业的外语实训基地。“经济与管理跨专业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课程”则是面向经济和管理类专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开设的一门跨专业实训实验课程。2021年,这2门课程经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自治区一流课程”。

阶段三: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毕业实习是学生展示4年学校学识和学校检验学生与市场需求契合度的重要环节。在毕业实习管理中,学校管理类专业创新改革,改变了过去学校硬性分配实习或学生完全自主实习的方式,转变学校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主导角色,与实习单位合作采取实习岗位“生—企”双向选择的方式,通过互联网面试,指导学生参加由实习单位负责制订招募方案、组织策划的实习岗位竞聘,为大四学生提供完整的择业、就业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需求,实现校企双方的利益融合。

5.共推第二课堂建设

除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创新创业大赛外,学校还极力邀请企业加入,共同推进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共谋、共办管理类的专业赛事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专业赛事、跨专业组建并运作创业工作室、孵化创业企业、跨国实习实践等,邀请企业、行业专家以及实习实践基地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提供支持,并担任指导和评委,为学生提供与职场精英和行业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深化产教合作,推进协同育人

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管理类专业以“赋能式教育”理念为指导,与和君集团在学校内部共同创办东方商学院,携手培养“外语+商学”的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及服务区域经济的国际化管理人才。设立东方商学院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对校企深度合作的全新探索。在2018年8月至2020年合作期间,东方商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平台,助力学校在教学改革、学生培养和师资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教学改革

开设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方向)、共建专业,有学生115人,首批猎鹰精英班学生25人。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2018年,课题“广外—和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教育部度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立项。

2.学生培养

一是融入和君商学的赋能式教育理念,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文化读本知识竞赛、职业素质培训、读书沙龙、电影之夜、赋能式学习分享、寒假实习实践分享、知识竞赛等特色研修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培训、学习方法培训、商务礼仪培训、新闻采编培训、学生干部管理能力培训、工作坊实践培训、营销实务培训等系列培训。二是为大四学生开办“职前菜鸟集训营”,和君团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职业态度、职业规划、商务礼仪、简历撰写、面试技巧、互联网时代高频办公工具等系列培训。三是开通“东方商学观察”公众号,记录分享学生日常活动。四是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东方商学院参赛团队在2018年第十二届娃哈哈全国大学生创意实践大赛广西赛区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和优胜奖;在学校蓝月亮大学公益营销挑战赛中获得二、三等奖等多个奖项,获奖学生近20人。

3.师资建设

合作期间双方注重师资的双向交流。一是组织和君集团专家来校授课、举办“广外—和君教学周”活动,充实师资队伍;二是选拔6位在职教师到和君商学院学习,并提供全额奖学金;三是共享和君课程体系,向全校开放北京总部为期4天的现场和线上直播的全员培训;四是开展教师专项培训。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

“校热企冷”是当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普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在合作中成本和风险往往多于回报,从而导致企业后续合作意愿不强。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中,可从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3个维度尝试构建产教融合中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动力机制:以利益为驱动,以“校—企—生”三方共赢为目标,使高校与企业实现共同的价值引领,建立可持续运行的协同育人利益共同体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首先要改变思维,打破以“面子、人情”维系的散漫关系,以利益为出发点,为对方考虑,创造价值,提高服务能力。利益驱动的动力机制要深入探索“企业—学校—学生—社会”的切实需求,通过合理分配收益,明细明晰产权归属、投资比例、收益分配、经营权、管理权等职权;深化双方师资交流学习,完善实践假期制度,派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实习实训规范化,保证学生享有获得合理报酬等合法权益;提高校企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面向社会开发相应的商学短期课程,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等一系列举措,丰富合作方式,在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给校企双方带来“看得见”的效益。

(二)约束机制:以社会的用人需求为牵引,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构建企业“全程参与”的多元监管培养体系

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质量也最终由市场进行检验。因此,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市场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全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制订,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毕业生与市场的契合度,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和长远运行。一是明确行业协会的指导地位,如由广西高校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管理类专业进行学科建设指导,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二是学校承担直接产教融合项目的日常监管职责,监管职责下沉不仅符合“放管服”要求,而且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提高监督效率。学校通过设置专门校级产教融合监管部门,完善管理体系,重点加强对签订协议后是否进入实质化运行的监管,将产教融合项目视为科研项目纳入学校年终考核。三是鼓励企业派驻学校设立办公室,及时解决产教融合的新问题。四是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协同培养过程,完善和健全协同育人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共同商榷解决协同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五是重视合同管理,聘请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支持,通过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学校企业和學生的权利和义务。

(三)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指导作用,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政策支持

产教融合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正的外部效应,溢出的社会效益需要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给予补贴和扶持,才能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一是优化政府投入,完善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办学特点和成本的高等教育拨款机制;二是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降成本、补短板的重要举措,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办学。三是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切实降低校企合作的制度成本。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转型、提质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应用型本科高校需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利益融合为基础,创新制度、文化、技术、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交流互动,以实现校企双方“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融合育人。

【参考文献】

[1]翁玲玲.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J].经济研究导刊,2018(19).

[2]唐未兵,温辉,彭建平.“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8).

[3]张世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权益保障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8).

[4]曹远明.基于产业园区的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研究:以湖南信息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5).

[5]李克.企业对产教融合的认知、需求、满意度及政策建议研究:基于吉林省538份企业调查问卷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3).

[6]文承.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引企入校的可行性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17).

注: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利益相融视域下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研究”(21YJC880031)

【作者简介】蔡斯斯(1986— ),女,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