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成长激励研究

2021-12-18 12:47胡黎明姜萌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激励大学生

胡黎明 姜萌

摘    要: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有了新的任务、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大学生只有在有效的激励下积极进取、脚踏实地,才能不负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文章基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设计了调查问卷,从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个层面对当前大学生成长激励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大学生;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2-0018-03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这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众所周知,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激励学生成长成才[2]。然而,与中小学学生成长激励相比,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是在经历了小学到中学长期的应试教育后,学生对于教师的监督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在步入高校之后很难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新一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宠爱的环境使得部分大学生责任心较弱、承受能力较差、自我批判能力较弱,传统的管理措施已经无法满足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激励的需要;三是由于大部分高校的激励方式存在问题,间接地使大学生对于在校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鉴于此,本文引入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从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个层面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成长激励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双因素理论及大学生成长激励

(一)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赫茨伯格在《工作的激励因素》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赫茨伯格认为存在一个双重的连续统一体:“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据此,他认为导致工作满意和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相互独立的,并把这些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带来“满意”效果的因素,即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奖励、晋升、成长、负有较大责任、成就感等;另一类是带来“不满意”效果的因素,即保健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赫茨伯格认为激励因素是起直接激励作用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激励人们自主地、能动地、积极地去完成工作及实现目标。保健因素虽不起直接激励作用,但若其恶化到人们所能接受的极限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意[3-4]。

双因素理论在激励理论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列的经典激励理论[5]。相对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打破了较高层次的需要建立在较低层次需要基础上“机械需求模式”,它认为各种因素是同时作用的。双因素理论不仅对激励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双因素理论对大学生成长激励的价值

大学生成长激励是指对大学生成长必须具备的各类综合素质,通过进行有效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刺激,使之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达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6]。双因素理论作为经典激励理论之一,不仅对激励理论和企业管理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双因素理论可以很好地使高校教育工作者分辨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对于保健因素教育工作者尽力消除其“不满意”,使满意程度维持在一定的良好水平上,对于激励因素教育工作者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和调控,使大学生在有效的激励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去涉猎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同时,在明确各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前提下,强化大学生的动机,把被迫发展转变为自觉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可以运用双因素理论对诸如“人际关系”“后勤服务”“校风学风”等因素进行分类,采取一定措施消除“不满意”,營造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而和谐的校园环境又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二、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成长激励调查

(一)调查过程

调查问卷总共包含两部分,一共20道题目。第一部分主要统计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级、专业类别等,共5个题项。第二部分重点调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各类因素,在综合参考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15个题项,然后运用因素分析法及双因素理论进行了因子归类,其中激励因素包括奖励制度、师资力量、理想信念、校风学风、归属感和个人情感、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等六项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学设施、后勤服务、图书馆藏书、校园环境等六项因素。

本文抽取了湖南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天津大学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总体样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纸质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4份,回收率为98.8%,有效问卷为474份,有效率为94.5%,本次调查发放网络问卷共200份,均默认为有效问卷,总计有效问卷共674份。

(二)调查结果总体分析

表1整理了当前大学生成长激励满意度的年级分布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选择“非常满意”的学生占18.32%,选择“满意”的学生占25.19%,选择“一般”的学生占35.21%,选择“不满意”的学生占13.36%,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学生占7.92%。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成长激励的满意度处于“一般”的状态,这说明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成长的激励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满意”的角度来看,大一到大四的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递减,大一学生呈现“非常满意”状态的占比36.92%,但是大四学生呈现“非常满意”状态的占比仅有2.95%,这巨大的差距体现出了当前激励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大一到大二仅隔了一年的时间,学生呈现“非常满意”状态的占比却从36.92%降低到了18.33%,这个下降的程度是各个年级之间下降程度中最高的,下降了将近20个百分点。从“不满意”的角度来看,大一到大二学生呈现“非常不满意”状态的占比从1.67%上升到了5.82%,上升了4.15个百分点,大三到大四学生呈现“非常不满意”状态的占比从3.72%上升到20.88%,上升了17.16个百分点。

通过对大学生成长激励的总体分析可以得知,当前大学生成长激励的总体水平不高,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本文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从大一到大四,学习的激励方式单一乏味,例如主要的奖励都以学习成绩为基础,针对综合素质的相关奖励不多,这使得很多成绩一般的学生出现了“无所谓”的消极情绪。

(三)基于双因素的分析

1.激励因素。表2统计了大学生对六项激励因素的满意度情况,分别包括奖励制度、师资力量、理想信念、校风学风、归属感和个人情感、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等,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对于奖励制度和师资力量这两个激励因素,可以直观地看出,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奖励制度和师资力量的满意度为“一般”人数最多,都占到了总人数的50%以上,而另两个极端即“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比均在10%以下。第二,对于理想信念这一激励因素,大学生满意度占比最高的还是“一般”,比值为35.66%,值得注意的是其“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占比分别达到了26.98%和14.29%,这反映了我国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第三,对于校风学风这一激励因素,大学生满意度占比最高的还是“一般”,比值为36.56%,但与理想信念这一激励因素相比,“满意”和“非常满意”占比都有明显提高,通过进一步从本文所调研的学校角度考察,发现占比的提高主要是校际差异带来的。第四,对于归属感和个人情感这一激励因素,大学生的满意度分布比较均匀,这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在这一因素上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这一因素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密切相关,因此,也为高校应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多元化提出了挑战。第五,对于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这一激励因素,学生满意度为“一般”占47.33%,这一方面反映出新生代大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某种程度上的厌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上还缺乏创新。

2.保健因素。表3统计了大学生对六项保健因素的满意度情况,分别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学设施、后勤服务、图书馆藏书、校园环境等,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校园生活所要面对的主要人际关系,这两种关系的满意度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人际技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师生关系方面,当前大学生满意度大部分处于“一般”的状态,占比为43.98%。在同学关系方面,“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比之和达到了45.4%,而“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比之和仅为28.64%。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反映出在互联网蓬勃发展和独生子女家庭双重背景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不断弱化;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也反映出高校教师“走穴”式上课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高校教师“走穴”式上课主要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有关,多元化的绩效考核使得部分教师并未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第二,对于教学设施、后勤服务、图书馆藏书、校园环境四项保健因素,大部分学生呈“满意”状态,这反映出我国高校通过最近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学校的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提升,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对策建议

(一)构建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新时代大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大,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激励方式,而是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大学生需求的、多种多样的激励方式。比如,在课程体系设计上,除了专业必修课外,可以增加更多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的求知需求;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引入启发式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方法、网络互动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方式。

(二)构建具有挑战性的专业学习体系

具有挑战性的专业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高校各系部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专业培养方案上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升学生理论功底和专业精神;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要成立诸如建筑设计社团、营销策划社团等专业性社团,在社团活动中设置挑战性任务,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三)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是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校教师要重视情感管理,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能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经常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制定学习目标,要注意语言艺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二是要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高校管理者要多开展一些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让他们更加了解彼此,学会互帮互助,同时,学生工作管理者要多关注寝室同学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

(四)完善学校的硬件资源

学校的硬件资源包括后勤服务、教学设施、校园环境等,舒适的硬件资源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个人情感。一是要完善诸如现代电子授课、电子图书阅览等现代教学设施。二是要完善食堂、教室、寝室、操场等生活设施。

参考文献:

[1]王新清.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3).

[2]刘献君.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3][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美]伯纳德·莫斯纳,巴巴拉·斯奈德曼.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修订版)[M].张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7.

[4]Herzberg F..One more time: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  e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8(5).

[5]卢盛华.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J].管理科学文摘,2003(2).

[6]高献忠,蔡德章.论“皮格马利翁效应”下的大学生成长激励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收稿日期:2021-03-24

作者简介:胡黎明(1978—),男,湖南衡南人,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及组织行为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HNKCSZ-2020-0326);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逆全球化思潮下‘产业互转’驱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鏈构建研究”(2019JJ40086)

猜你喜欢
双因素理论激励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河南省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分析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双因素理论在我国企业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建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的“中庸之道”
建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