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迁移的视角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

2021-12-19 21:55喻远鑫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6期
关键词:生活经验迁移读写结合

喻远鑫

摘要:现实教学中,大量的课堂割裂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笔者以为我们应充分理解迁移这一教学规律,使阅读教学中的读能为迁移到写服务,早期的阅读成果能为进一步深化阅读促进写作服务。对于教材知识点的难度把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作出合理的掌控,既要防止在学生还难以理解的时候拔高要求勉强为之,也要防止知识的孤立教学,要通过细水长流式的教学,使同一知识点由“感受”推进到“感知”,再由“感知”逐渐升华到素养与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迁移;生活经验;知识素养点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语文教材是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背等多种学习心理过程的凭借,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然而,现实教学中,大量的课堂割裂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也中断了前后知识点的关联,使得课堂任务的落实呈现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如何避免这种理解与实践上的片面性呢?笔者以为就是要充分理解迁移这一教学规律,使阅读教学中的读能为迁移到写服务,早期的阅读成果能为进一步深化阅读促进写作服务。所谓迁移,指的是一种情境下的学习对另一种情境下学习发生的影响,其中正向的影响称为正迁移。以下笔者对此作一番初步探讨:

一、借助教材,从阅读教学中挖掘迁移的线索

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十分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迁移,教材在这方面的考虑是非常全面与周到的。比如八上年级第一单元设计了《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美丽的颜色》、《列夫·托尔斯泰》四篇文章,除了《藤野先生》,外,另三篇都是人物传记,所以本单元就安排了一次人物传记的写作。写作导引中介绍了人物传记的文体特点,与单元阅读进行了衔接,写作实践环节给出了三项内容: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自己的亲人,或者写一位熟悉的同学,三选一进行写作。再如八年级第二学期有一个游记单元,选择了《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四篇文章, 配套写作活动安排了“学写游记”。“写作导引”中,教材同样介绍了游记的文体特点,与单元内的课文进行了衔接,在写作实践环节又提供了三项内容,让学生三选一进行写作,这样的设计,使得读写衔接非常自然,师生一看便清楚其意图,落实到位并不是十分困难。

二、挖掘生活,以生为本寻找写作迁移的突破口

尽管读写迁移能为写作教学提供较多的实实在在的示范,然而这里边还牵涉到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因为迁移的实质也并不是学生读过某个作品,教师讲了这个作品,学生就一定能写好相关习作。教师需要挖掘学生的写作兴趣,而这个兴趣就不一定存在于阅读的文本中,而在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之中。

比如笔者让学生写游记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处理好写游玩的经过与表达游玩的感受之间的关系,不要单纯去写过程与景物。如果让学生说说:同学们在这次游玩过程中有感受吗?如果学生都面面相觑,这说明学生缺少感受,那么基本可以肯定接下来学生只会写流水账了。说果学生说有感受的,那么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说一说,具体都是什么感受,这些感受是否有写出来的必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其实是让学生去挖掘曾经的感受。笔者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怪现象,就初中生、高中生与大学生对自己许多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往往都不及五六十岁的成人来得深刻,这是由于越是成人,他们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会不断去复习这些记忆,直至形成牢固的记忆,而初中生由于回忆较少,记忆也就模糊,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学生去回忆感受,就是一种不断再加工童年经历的过程,是美好人生大戏纪实、编剧与抒情的创造过程,尽管有些情节会走样,但最终形成的记忆却是那么的美好与难忘。

当然,以生活为突破口重在激发创造的热情,这不等于说阅读文本就不重要了,相反,阅读文本的配合照样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当学生有了某一旅游过程的回忆后,这些回忆一般都是处于形象化的状态,初中生一般也没有能力形成逻辑性很强的理性思考,此时表达能力的发挥就会受到思维发展层次的限制,教师不妨让学生以《壶口瀑布》中的“游感”为例 ,抓住:“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几句话非常出彩有语句,由于这是文本的精神与灵魂所在,是作者创造的源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入体会,不断吟诵,直到把文本蕴含的情味与思想品味出来。

三、激发旧知,从写作知识中获得迁移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包含着写作知识的分析,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有一篇袁枚的《苔》,大部分学生无法从“花”深入到“人”,无法实现写法的透彻理解,再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更是借对花生的描写表达了父亲对孩子们如何做人的教育,这其实都是一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在不断的接触中,学生会积累一些模糊的写作印象。到了初中,八下年级《关雎》一诗,也涉及到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此时就要借助小学所学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使相关的知识与素养得到培养。笔者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有不少学生认为这首诗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情,认识到平时作文一般不会写这方面的内容,感觉爱情是不健康的东西。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健康,教材为什么还要出现这样“不健康”的内容呢?这就需要正确理解中小学知识的衔接问题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关雎》写“君子”和“淑女”的爱情之作,诗中写思念之苦,表达了爱之深,思之切,很感人,绝不是什么思想不健康。因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又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基础,而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夫妻生活,是人伦的最原始的状态。这就是借助诗歌的教学来达到对写作意义的分析,但这种理解能小学生来说只能肤浅为之,到了初中就要初步形成,而进入高中就应该成为一种基本认识与素养。

由上可见,对于教材知识点的难度把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作出合理的掌控,既要防止在學生还难以理解的时候拔高要求勉强为之,也要防止知识的孤立教学,要通过细水长流式的教学,使同一知识点由“感受”推进到“感知”,再由“感知”逐渐升华到素养与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量的阅读指导其实是围绕写作方法而展开,教师需要整合读与写的关系,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写作认知,在写作中巩固阅读成果,最终使读与写成为珠联璧合的整体。心上分析的三个观点并不一定成熟,且有待于同行一道深入探究,把语文教改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统编初中语文阅读课中读写结合实施的有效策略[J]. 徐小春.好家长.2020(34)

2.初中语文阅读课内外衔接策略的探寻[J]. 李发春.名师在线.2020(23)

猜你喜欢
生活经验迁移读写结合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