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育创新策略探究

2021-12-21 05:28王振宇
决策探索 2021年22期
关键词:创新策略问题

王振宇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奋斗精神、工匠精神的必经之路。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合作,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探索劳育新思路,从而提高劳育实效性,实现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劳育;问题;创新策略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劳育是五育之基,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五育并举。高校劳育的目的是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通过劳育课的实践与磨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引导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劳动品德,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助力学生做好学社衔接。

一、现阶段高校劳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未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现阶段,一些家庭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教育和物质享受,缺乏对子女的劳动教育。许多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存在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自律性差,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现象。因此,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二)劳育课程的宣传不到位

劳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劳动实践课程,许多高校针对劳育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宣传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劳育课程的兴趣不高。另外,劳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未真正起到以劳育人的效果。

(三)劳育课程的开展形式单一

学生劳育的安排主要分布在高校办公室、图书馆、后勤保障部等教辅部门,学生劳育的实践内容大部分都是协助做好楼宇教室、公共区域、实训室、办公室的保洁,协助整理办公资料、图书馆藏书等工作,内容比较单一,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发挥个人的技能、潜能。同时,也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育实质,无法达到以劳育人的效果。

(四)劳育课程未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当前,高校虽有劳育课程计划和成绩评分标准,但没有具体的考核奖惩机制,对学生也缺乏鼓励与惩戒作用,劳育课程学生参与与否对学生个人没有任何影响,长此以往,不利于劳育课程的长远发展。

二、高校劳育创新策略分析

(一)部门多向联动,加强劳育宣传

高校后勤部门应主动联合学工处、各二级学院,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线上线下双线宣传,线下通过开展师生座谈会、召开劳育动员主题班会等进行宣传,线上通过微信、QQ等形式進行网络宣传。通过多方面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讲话精神,勇挑重担,敢于担当,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青年。

(二)拓展课程模式,实现劳育多样化

1.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比如,高校创意学院可以利用学生专业所学,鼓励学生创作个性化画作;组织学生参加“世界地球日——圾不可失,守护绿色”主题绘画活动,组织学生设计餐饮食堂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主题广告等,学生通过一技之长,以文化人,实现劳育多样化。

2.构建绿色校园,以环境育人。高校可根据季节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劳育课堂。比如,三月开展校园绿化补植活动,四月开展美化校园环境——香樟落叶专项整治活动,五月开展“世界水日”节约用水主题活动,六月开展“校园绿色卫士”主题劳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开创校园绿色环保的新局面,同时也呼吁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自然,共享绿色校园。

3.设立实践基地,以劳育人。高校应设立劳育课程岗位实践基地,基地涵盖全院师生的衣、食、住、行。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报名参加后勤岗位劳育实践活动,体验如空调维修保障联络员、公寓楼长助理,楼宇道路保洁员、水电维修员、食堂协管员等不同类型的后勤岗位。通过后勤劳育岗位的实践,提升学生对后勤保障部员工工作的认同感,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升学生的劳动情感,赋予劳动育人以新的含义。

(三)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提高劳育管理效能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劳育的积极性,高校要根据劳育课程的特点,制定学生劳育实践手册,建立劳育积分考核评价体系。

劳育课程考核积分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劳育心得体会等列为必修课;将楼宇、公寓、食堂等公共区域卫生保洁,整理图书馆图书、馆藏资料,参加后勤基地劳动实践岗活动,参加校内校外公益服务活动,参加省级以上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等列为选修部分。大一新生通过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获得相应的劳动积分,累计完成30分就取得劳育学分,若第一年积分未满,则需要第二年重新补修,直至修满学分为止。

为了培养学生劳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能力,每年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劳育活动获得相应的积分。另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劳动积分与学生的入党入团、评奖评优,以及各类荣誉称号申报、各类奖学金的评定挂钩,学生必须达到一定标准的积分,才可以参与相关活动的评选,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的劳动意识由要我劳动转为我要劳动。

(四)劳育与职业规划协同发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由专业老师带领学生组成专业化劳育项目课题工作组,将劳动理念和学科专业技术紧密结合,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劳动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的创新劳动技能大赛、研学交流会等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以赛评教、重在提高”的效果,努力提高劳育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专业性强、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助力社会稳步发展。

三、结语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是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高校要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在劳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提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雷世平.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索[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24(06).

[2]任嘉庆,张勇.高校管理服务育人视阈下开展“劳育”探究[J].教育科研,2019(06).

[3]陈旭.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路径探究[J].法制与社会,2020(16).

[4]李旭荣,徐红梅,张国忠,等.“五育”背景下新工科劳育和美育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9).

[5]郭丹丹. 劳育视域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6).

[6]夏素英.构建“大劳育”体系 强化时间创造特性[J].上海教育,2000(6).

[7]方蕾,刘艳晴.“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劳动教育践行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5).

(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策略问题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网络环境下烟草企业营销创新探析
基于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