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技校电工电子课程实施方式的探索和分析

2021-12-22 23:43黄靓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校企合作

黄靓

摘要:从校企合作模式的转换出发,探讨技校电工电子课程的实施方式,提出以点带面、精准科研、立足创新的实施方式,以企业需求点为研究对象,共建校企合作平台,采用“1+1+2”教学模式,保障课程的正常实施和成果转化。

关键词:校企合作;电工电子课程;课程实施

目前,技校校企合作多采用订单式培养,即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这种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是用人企业培养一线生产人才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可增加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

然而,目前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特别是课实践环节,多数集中在工件的安装、装配等环节,甚至有的学校的实践环节还停留在参观、调研模式,失去了校企合作的初衷,而电工电子课程由于专业性特点较强,仅依靠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无法实现实用性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一、目前校企合作的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不明确

针对电工电子课程的学生,经过对与学校签订合作意向的企业单位调研,这些单位多为电子厂,产品多为代加工的玩具或者电器,学校为了应对企业的产品设置了《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和《机电安装与维修》等课程,与其他未参与校企班的班级课程设置类似,仅仅在实践环节的课时数有所增加,未能体现校企合作的优势与特点,充分说明企业对学校的依赖性并不是很高,通过回访已就业的学生也验证了这一点,校企班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和社会招聘的人员从事同样的工作,待遇也没有明显增加。

企业真正需求的是高尖端人才,或者有创新意识的实用性人才,而60%以上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招到合适人才数还不到10%,所以企业的需求是目前学校校企模式改革的重点。

2.校企之间合作粘性不强

学校按照协议设定校企班,课程实施过程缺乏企业相关人员的参与,多数依靠在校教师对进行课程的实教,学校对于企业的发展关注度不高,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无法直接上手,企业还得进一步培训和加强。

3.培养方式过于普遍化

校企合作的模式为订单式培养,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全部统一,难免会埋没学生的创新情绪和思维,学生进入企业后,从事的工作按部就班,无法实现人才质的培养。

4.安全意识普遍不高

校企班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和系统的安全培训,导致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不高,学生就业顶岗实习出现安全问题,是目前企业向学校反应的突出问题。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转化

技校的生源决定了学校的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以技术培养为导向,结合市场需求设置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特点,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职业能力培养,需要虚拟情形和真实意境的共同渗透,所以在课程的设置环节我们设计了校内和校外两个课堂,这其实是校企合作的初衷,校内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让学生身临其中在感受知识浩瀚的同时体验企业文化,校外能够实际从事生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1.校内课堂构建完善的机构体系

校内课程根据项目特点明确岗位需求,模拟企业顶岗实习环节,按照项目规划、实施和验证等环节,明确责任和任务要求,定時汇报项目进展和所遇到的难点,积极与团队对接的企业工程师对接,完善的机构体系是奠定课程实施的基础。

2.根据企业需要设置教学场所

学校以企业对接项目课程设置目标,建设合适的教学场所,包括必要的设备、人员和教材,以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为参考对象,完善课程体系的建立,同时根据企业要求增加必要的岗前培训和安全知识的培训。

3.建立“1+1+2”校企合作新模式

为实现教学目标,电工电子课程建立“1+1+2”校企合作新模式,即“1”个项目,“1”个团队,“2”个结合:学生团队与企业工程师相结合;知识点与项目相结合。

以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然后去企业实习,为了避免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出现的问题,以企业所需高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建立合作平台,把企业的需求以课题项目的方式引进学校,学校和企业根据项目特点组建团队,团队成员包含教师、学生和企业工程师,结合项目需求,把以往校企合作“填鸭式”培养转换学生主动参与,以项目代实习,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动手动脑全面发展。

三、新校企合作模式下电工电子课程的实施

(一)我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的现状

通过对我校历年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调查,同时回访该课程的任课教师,目前该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几个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企业需求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企业需求上看,多侧重于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占据了整个企业人才需求的65%以上,从企业反馈信息上看,认为学生操作能力较强,缺乏必要的创新思维,综合能力一般,学校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从毕业生对该课程内容评价上看,认为授课内容与当前工作关联性一般,由此可见,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企业需求存在偏差,也有偏于学校的培养目标。

2.课程内容偏理论,轻实践

课程设置上,理论教学占70%,实习实践教学占30%,教材内容多注重理论的阐述和逻辑的应用,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方面缺乏必要实施步骤,大多数技工学校技能操作方面的培训依靠实验教师的经验积累,而且大多数教材内容重复性较高和当前技术发展脱节性严重,无法体现技工学校培养特色。

(二)电工电子专业企业岗位能力分析

目前企业能提供给该专业的学生岗位主要从事生产流水线产品的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和保养以及设备现场安装和售后等。

1.企业从人员的分配和合作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时间分配到各个学期,结合学校所学知识从基础的认知到产品的开发,以比较简单项目开始入手,后期根据产品调整和市场需求增加项目难度,培养学生动手和思考能力。

2.定时开展校企合作交流会,针对项目的进度和学生培养的方向进一步沟通,确保项目的正常进程和人才培养的有序性。

3.企业派驻工程师进入学校与学生组成项目开发团队,解惑团队遇到问题,以产、学、严为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和去校外实习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校企合作除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依托岗前培训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置培训课程和内容,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学生能自主定位自身的就业规划。

(三)技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设置标准

1.根据校企合作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电工电子课程实施标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2],突出技术发展,围绕市场需求推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对接当前最新产业,设置必要的考核标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提高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快速融合,以项目代实习,校内和校外双课堂相结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2.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职业能力三个部分组成,理论课方面包含了学生科学人文和素质培养,主要以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包含本专业所要求的技术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工仪表等,根据企业项目需求可选修可编程应用、单片机和电力电子等课程;职业能力能力培养主要结合实际需求设定岗前培训和相关安全知识培训。

3.落实“2.5+0.5”人才培养模式[3],学校课程安排为52周,学生在校至少5个学期(40周),校外顶岗实习12周,每周课时安排不少于32学时。校内实习周内至少每周安排一次集中的实训,同时开展职业技能考核和技能竞赛培训,在校内的第三学期开始对接企业组建团队,实施项目模块化教学。

四、课程实施的价值和意义

1.企业需求与课程有机结合

企业和学校之间从以前的学生为对象转换为以项目为契合点,以项目的整体实施为专业课程设置依据,结合企业文化增加必要的岗前和安全意识的培训,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意识,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升职业技能的整体素质,企业工程师的参与,更容易让学生体验企业的发展。

2.知识点融合促进成果快速转化

以项目代实习,更容易让学生开拓思维,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发现创新点和创新思路,从而实現成果的快速转化,体现团队优势,贴合企业人才需求,同时也是学校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初衷。

3.贴切企业,提升校企合作力度

伴随着工业4.0技术的发展,企业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校企合作的领域已经不局限于以前的订单式培养,项目课题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变为企业的迫切需求,技校作为高技能人才摇篮,设备先进、职业技能突出拥有其他高校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特别是项目中所遇到的一些设备改造和新产品研发,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方面,这些都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团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合作学校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也可以参与学校课程的规划,学校提供合作平台,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龙.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技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科学时代,2014,000(007):1-2.

[2]周育果.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电子电工专业课程设置探索[J].广西教育,2016(26):3.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校企合作
《牛津高中英语》课程实施中的异变研究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