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课中的万花筒

2021-12-23 12:09潘晶晶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7期
关键词:感受观察分析

摘要: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教师不要对作品作过多的评述,更不能带有太浓重的情感色彩,而是应该比较客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和分析,使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

关键词:观察、感受、分析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7-285

“小朋友们,请看看这几幅画。画上都有什么?”老师问,学生回答:“有妈妈和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这些画是谁画的吗?”“想”!“好,那下面就让老师给你介绍一下画家和画面内容吧!”于是老师就开始了她的讲解,刚开始学生还是听的津津有味,但老师讲了几分钟后,有的小朋友就表现出了不耐烦的样子,有的开始做小动作,有的索性在本子上画画了……这是一位美术老师(就是我)在上《妈妈和孩子》这一堂欣赏课时的情景。学生出现了厌听的情况,课堂形式呆板,氛围沉闷,难道就是因为我讲的太多了吗?不讲那么多一年级的学生又不能自我欣赏?那欣赏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呢?一连串的问号在课后感上画着。很巧合的机会,在一次美术教研活动上我聆听了市教坛新秀叶老师上的同一内容后,我感触颇多:

一、学会研究学生特点,找准学生的兴趣点

欣赏评述学习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要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应该是教学设计的思路,教学设计是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服务的。在欣赏评述课中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常常是无太多吸引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多做研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活动。就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所以说兴趣是达到目的的加油站,更是“起跑点”。叶老师的课堂将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她的导入这一环节。她先是带领学生们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她发动全班学生手拿小爱心到黑板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位母亲,并在喜欢的妈妈图片下面粘贴小爱心。就是这么一个小环节,足以说明她的用心良苦。她用唱歌、全班参与贴爱心的方法,吸引了低年级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二、学会搭建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

对美术作品的形式應当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事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而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都可以先让学生课前收集材料,这样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叶老师,她在课前让学生先去预习内容,找出你所喜欢的一幅作品,并去收集一些关于这幅作品的资料,让家长一起帮忙。每个学生都有了资料,那在课堂中交流时,教师只要作一些适当的补充,这样使得课堂充实,学生也能真正体会作者所呈现的作品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传统的教师一人包揽整堂课。所以在欣赏课中,评述是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教师就成了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 、学会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情感

欣赏美术作品始终伴随着欣赏者的情感,教师的讲述会不由自主地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会影响学生甚至左右学生的情感。因此如叶老师刚开始上课时,她把作品都粘贴在黑板上,然后请小朋友把手中的爱心,粘贴在你喜欢的妈妈下面。等小朋友都粘贴好后,发现有一幅作品中的妈妈,爱心是最少的。因为那是一幅黑白版画,人物很抽象,学生不理解画面内容,所以学生选择她的很少。这个时候,叶老师打开了课件,课件中展现的是残酷的战争,硝烟弥漫的战场,轰隆的爆炸声,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图片中,有很多母亲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孩子们,自己的身体就是孩子们的保护伞,一把爱的大伞。看到这里,孩子们明白了这幅不受大家欢迎的“妈妈”是如此的伟大!看到这里,老师再次让学生进行选择此时孩子们纷纷把爱心献给了这位“妈妈”,她的爱心变成了最多。叶老师没对作品进行深刻的评析,而是通过这些真实的图片,展现了作品背景,学生自然而然从中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感受到了此幅作品的真正含义!像叶老师这样不对作品作过多的评述,而是客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和分析,通过启发、讨论引发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

四、学会课堂提问

欣赏美术作品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观察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思维进行的能动、积极的再创造,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补充和丰富作品的内涵。为了激发起学生的联想与思维,要求教师根据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事先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出现“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作者想表现什么?”、“你喜欢这件作品吗?”这几个问题,但这些问题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就太抽象了,所以我们要把这些问题趣味化,儿童化。如:“你想不想认识这位你们不喜欢的妈妈啊?”、“如果你是她的宝宝,你想跟妈妈说什么啊?”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思维,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会欣赏的方法。

五、学会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

常言到:“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学生自己的观赏、分析和讨论,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评价。由于学生经验、认识能力所限,这些看法也许是十分幼稚的、肤浅的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是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就像叶老师上课时,她问一位学生:“你为什么喜欢这位妈妈?”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她比我妈妈瘦,我妈妈很胖。”这样的回答,是跟画面内容无关的,但我们不能否定他的答案,他的答案也告诉我们,他是个观察仔细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尊重他的看法,鼓励他再仔细观察作品,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学生是天真的,他什么时候冒出一个奇怪的问题,或是答复你一个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都是正常的,就看我们怎么去引导和迎合他们。

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教师来说就是赏析。美术作品欣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如何开展好这一系列的审美活动,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上摸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潘晶晶. 小学美术欣赏课中的万花筒[J].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11):75-75.

[1]王洋.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的开发与应用[D]. 河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感受观察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