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的多角度分析

2021-12-24 08:54青海余秀生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1年4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文化

青海 余秀生

【热点背景】

2021 年4 月6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以下简称为白皮书)。白皮书全面回顾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与贫困作斗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波澜壮阔伟大历程,全景式反映中国减贫事业发展成就和世界贡献。

白皮书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崭新历程。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了中国发展,中国减贫进程加快推进。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减贫进入脱贫攻坚历史新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8 年持续奋斗,到2020 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白皮书指出,脱贫攻坚战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

白皮书说,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 年实现《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白皮书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人类减贫探索新的路径、携手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白皮书指出,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激发了贫困群众提升生活品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拉动了庞大的农村消费,为促进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支撑。

2.实施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白皮书指出,在农村实施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扭转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白皮书指出,通过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4.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贯彻和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6.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白皮书指出,作为拥有14 亿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包括贫困问题在内的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通过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白皮书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等群体中特殊困难人员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特殊政策,加大帮扶力度,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水平持续提高,生存权利充分保障,发展机会明显增多。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3.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脱贫攻坚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治理更具活力。村委会(居委会)作用更好发挥,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不断加强。

4.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各级政府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工作原则。

5.我国政府积极履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白皮书指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并重,在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的同时,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不断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地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6.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白皮书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驰而不息、接续奋斗。

7.中国担负大国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把自身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做国际减贫事业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贡献者,与各国携手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白皮书指出,大批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支援贫困地区建设,大批企业家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很多高校毕业生放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回到农村建设家乡。变富变美的农村吸引力不断增强,大批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人才留下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继续贡献力量。

2.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白皮书指出,加强贫困地区传统文化、特色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贫困地区优秀文化繁荣发展。实施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引导和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保护好、发展好当地优秀传统技艺。

3.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白皮书指出,近代以后,在封建腐朽统治和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亿万民众处于贫困甚至赤贫状态。中国人民始终不屈不挠、奋力抗争,始终梦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始终梦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白皮书指出,脱贫攻坚伟大实践锻造形成“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激励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未来继续奋斗。

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白皮书指出,深化贫困地区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创建,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广道德评议会等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贫困地区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白皮书指出,精准扶贫方略,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减贫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白皮书指出,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贫困并非不可战胜。中国减贫的实践表明,与贫困作斗争,最重要的是勇气、远见、责任和担当。只要有坚定意志和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就能够向着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不断迈进。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与人类发展紧密相连,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4.整体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整体意识、全局观念。白皮书指出,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宁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要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宁可牺牲一些当前利益、局部利益,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减贫工作大局;宁可经济增速慢一些,也要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白皮书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向前推进,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占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初步满足。

6.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白皮书指出,中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7.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白皮书指出,贫困的类型和原因千差万别,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中国在减贫实践中,针对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实施“五个一批”政策实现精准扶贫。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白皮书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是顶天立地的真正英雄。只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就一定能够战胜贫困。

【创新训练】

1.大力推进就业扶贫,通过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和扶贫龙头企业吸纳、返乡创业带动、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形式,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本地或外出务工、创业。其经济学依据是( )

①就业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③就业有利于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④促进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机制完善,畅通就业信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中国减贫实践表明,贫困问题本质上是对人民的根本态度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是扶贫减贫的根本动力。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识贫、扶贫、脱贫,减贫才会有不竭动力、明确方向和好的办法。从根本上看,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因为( )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④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白皮书指出,支持贫困地区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加强保护研究、人才培养、展示推广,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贫困地区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既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也延续了文脉、留住了乡愁。这说明( )

①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挂念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把扶贫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2 年,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理念。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时指出,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020 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进行再部署再动员,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扶贫提出的系列重要论述和作出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题分析】大力推进就业扶贫的经济学依据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①②符合题意;③不是经济学依据;④是大力推进就业扶贫的措施,不是依据。故本题选A。

2.【答案】B

【解题分析】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①说法错误;从根本上看,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③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性质,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3.【答案】C

【解题分析】优秀文化促进经济发展,①说法错误;材料体现出文化影响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④入选;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文化对经济有影响,但不能决定经济,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4.【参考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主观符合客观。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扶贫提出的系列论述和作出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是针对我国的扶贫实际提出的,符合我国的实际。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③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④想问题、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全党全国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