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应用型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
——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2021-12-24 12:10姜学伟杨路燕孙瑞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1期
关键词:应用型新疆思政

姜学伟* 黄 卉 杨路燕 孙瑞雪

(新疆工程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23)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我国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因而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环境实施课程思政的政策和方式也要因地而异。

1 边疆民族地区应用型高校引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1.1 本土人才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新时代知识和人才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大量高端人才以及高校毕业生更加倾向于向“北上广”等大城市发展,怎样留住人才越发成为边疆地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应用型高校,我们要转变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从每一节课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因为他们将会是推动家乡发展最坚实的骨干力量。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自创建本科院校以来,该校即确定了立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行业,强化“应用性、区域性”的办学特点,走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的办学之路。办学的63年来,新疆工程学院为社会输送了近7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90%的毕业生扎根天山南北,留在新疆工作,大多数都成为了骨干力量为新疆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1.2 思政元素是铸造工匠精神的基石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精神,还是一种价值理念,更是一种匠心文化[2]。这其中所蕴含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勤劳勇敢、知行合一与追求卓越的精神与我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这种“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应用型高校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典型体现。因此,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高度融合,对于应用型高校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价值。

1.3 人才培养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新的强劲引擎

脱贫攻坚以来,经过8年的连续奋战,我国已经有接近1亿的人口实现了脱贫,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2020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3]。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2020年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35个贫困区县全部摘帽,新疆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相对贫困问题依旧需要我们关注,从新疆的高校中可以发现这一问题。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2021年学校有全日制学生16176人,被认定贫困学生4109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5.4%,贫困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2364人,占贫困总人数的57.53%。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我们需要在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时代就培养他们主动脱贫的思维意识,变压力为动力,只有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以智慧打破贫穷的枷锁,在这个脱贫攻坚和乡村振新的重叠时期,使脱贫攻坚更快、更稳的转向乡村振新。

1.4 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润滑剂

民族团结、民族稳定是关乎祖国统一、边疆巩固、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与外界交流日益频繁国外的思想、文化不断与我国人民进行交融、渗透,人们的思想愈发开放。以新疆为例,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与8个国家接壤,随着“一带一路”的倡导,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不断深入,在经济高速收益发展的同时地区意识形态也越加复杂。因此,在思想意识更加活跃的高校中,应该加强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群体中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命线”的思想[4],真正做到思想教育服务于政治教育而政治教育又反作用于思想教育,为其指明方向,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稳定有着潜移默化地作用。

2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2.1 着力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关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承与载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我国已经全面推广、普及了国家通用语言(简称国语)、文字,但是在边疆民族地区依然存在少数民族学生国语水平不达标的情况,不仅对于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影响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也造成极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关是他们向往的美好生活与教育不平衡之间的直接矛盾,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制定一系列方案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国语水平,这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有助于民族大团结、有助于在学生阶段就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根本上培育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凝聚力,为边疆地区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埋下发芽的种子。

2.2 着力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

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爱国爱疆、担当奉献、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而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今后的工作性质以及岗位特点出发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成为高素质、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要求:一、要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与问题意识,这样在工程实践中才会脱颖而出。二、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意识,任何一个工业零件乃至任何一个大工程都不是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这背后必须有很好地团队来支撑。三、要有大国工匠精神,每一个工程实践人才都要有爱国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样我们的中国制造才能进阶为中国创造最后变成大国制造。

2.3 着力于课堂教学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所有的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5],自此“课程思政”应运而生。

课堂教学是使学生言行发生改变最直观的场所,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四个环节,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文化、国际、国家、历史等角度出发将知识的显性内涵与隐性育人目标相结合,从道德和价值的观念上影响学生,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从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将书本中美好的品质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3 边疆民族地区应用型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

3.1 建设分层次有导向性的大学语文课程

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大一学年对于少数民族中民考民的学生和双语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目的就是尽可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国语水平,让他们“读得出”“看得懂”“写的准”。由于学生都是疆内疆外、南疆北疆不同地区来到新疆工程学院,国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照专业对学生分班势必会造成一刀切的局面。

因此要进行合理分班,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国语水平摸底,将他们按照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班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对不同水平层次的班级要设计有导向性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班级最终所达成的目标要清晰分明,考核标准要根据培养方案分级、分层次进行评价。对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要经常观察、检测,国语水平提高快的学生要有导向性的培养,当水平达到更高层次的班级要及时调整,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分层次有导向性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增强各个层次学生学习国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国语水平,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2 深入推广“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治疆方略,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新疆高校全面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旨在推动高校民族团结培育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爱疆的精神。

以新疆工程学院“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为例,“三进”特指进课堂、进宿舍、进食堂,各级领导以及普通教职工都要积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一周进一次课堂,一周进一次宿舍,半个月进一次食堂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摆脱困境,并不断向学生输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习观,加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爱国爱疆意识以及抵御防范宗教向校园的渗入的意识。“两联”特指教师要联系学生、联系家长,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每个月要与家长通一次电话不断反馈学生的情况,也要通过QQ、微信等软件加强师生的良性互动。寒暑假时期,辅导员、班主任要进行大家访,尤其是南疆偏远地区的学生,教师要走入学生的生活环境才会更加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只有建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才会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交友”特指教师要与学生交朋友,《学记》讲“亲其师,而信其道。”《爱弥儿》书中写道:“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古今中外,当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时他便会从思想上认同这个老师。教师与学生做朋友,可以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触及学生思想深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民族团结的导师,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践行民族团结的大事业。

推进“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可以深入构建学校、家庭和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家园[6]。

3.3 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实际操作能力,并且掌握其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是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该类人才就必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CPE培养模式,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培育应用人才的基石。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课程思政建设有如下作用:

3.3.1 有助于课程思政元素的多样化

传统的课程思政就是在课堂上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只是被迫接受而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千篇一律的课程思政势必造成学生的思想疲劳。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源于课堂教学而又高于课堂教学,它将网络教学平台(中国慕课、雨课堂、智课堂)、实验室平台、虚拟仿真平台、实训实习操作平台相结合,在一门课中形成不同的教育情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

3.3.2 有助于强化课程思政的时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也导致其思政课程的索然无味。对于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是工程实践人才,因而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社会的科技发展趋势,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做到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着眼于的最新的社会动态。建党100周年,新疆工程学院电子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布置作业:利用实验室元件设计对建党百年的祝福,如图学生自发设计了可发光的党徽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字样。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工作,边疆民族地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探索,随着课程思政的建设不断完善,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也将会更好地实现。

猜你喜欢
应用型新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