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爱之名 入“境” 悟“静” 生“敬”

2021-12-25 12:02金晓丽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子书淡泊诸葛亮

金晓丽

教师执教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课时,除了让学生弄懂文本论述的修身治学之道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调淡泊宁静的心态。当下,对学生来说,做到静心笃志、专心向学是一个挑战;对教师来说,借助诸葛亮的这封家书,让学生理解儒家士大夫眼中“静”的含义,并引领学生赋予“静”新的时代意义,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宁静淡泊的种子,更是一个挑战。

“静”在文中是一个核心词,“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对于“静”的价值开发,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此,教者采用“缘境——入情”的教学模式,通过“缘境入情——析文入理——探寻意旨——阐发意义”四个环节,以达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目的。

师: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在《诫子书》中,作者开篇就用“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其子,大家对这一问题怎么看?

【环节分析】欲懂其文,先观其人,此处教师抛出“高标准的道德规范”这一问题,于无痕中为学生推开了“入境”之门。

生:诸葛亮自己就是一个君子,自然也希望他的儿子长大以后成为和他一样的人。

師:你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君子,依据是什么?

生:诸葛亮年轻时隐居南阳,被当时的人称为“卧龙先生”,刘备三顾茅庐才请他出了山,他一定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师:说得不错。当时的诸葛亮虽躬耕陇亩,但自比管仲、乐毅,确实是一个有才干的人。

【环节分析】教师点到为止,不急于赞扬诸葛亮的学习精神,而是给学生思考留白,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认知,自己提出问题。

生:老师,文中说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是诸葛亮自己的精神写照吧?

师:诸葛亮小时候学习就很刻苦,相传诸葛亮跟着“水镜先生”司马徽学习,为计算时间,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诸葛亮想让先生多讲点新知识,就想了一个办法:每天带一些米到学堂,等到快下课的时候,他偷偷地溜到院子里给公鸡喂米,公鸡吃饱点,就不会打鸣下课了。后来先生被他勤学的精神打动,每堂课都会多传授一些知识给他。像“诸葛亮喂鸡求学”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收集一些,感受一下诸葛亮努力学习的精神。

生:老师,诸葛亮是一个刻苦求学的人,也希望他的儿子学习努力,才会为儿子写下这样一封家书吧?

师:是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诫子书》是父亲写给儿子的,进一步说是老父写给幼子的。诸葛亮当时已经54岁,而幼子只有8岁。诸葛亮曾给大哥诸葛瑾写信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在他临终前,写了《诫子书》来劝勉自己的儿子。当拉着小手的大手即将松开,留给儿子的文字也愈加沉重。这份沉甸甸的别样父爱,无痕地融入到这封家书里。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们一定要体会文本带有的这份感情。听着古筝曲,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这封书信,感受一下跨越千年的父子之情。

【环节分析】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引领学生入境后,教师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创设“情语”,为后续的伴乐朗读做了铺垫。

师:再读又有新感悟,诸葛亮告诫儿子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是为人做事的根本。那么,如何才能修身养德,方法是什么?

生:方法是“静”与“俭”。文中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句子。

【环节分析】以读引悟,以思入文,水到渠成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步入析文环节。

师:大家如何理解这里提到的“静”和“俭”?

生:“静”就是安静、淡泊。“俭”就是勤俭,不浪费,节俭。

师:对,“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安静专一的精神状态。一个人只有内心宁静,才能自查自省。“俭以养德”强调的是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作用。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里提到的“静”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作用?

生:“静”很重要,因为“学须静”“才须学”,为学和增长才干都需要静。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我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做什么都要专心致志才能成功。我们身边的学霸大多都是做事专心致志的人。

师:有道理。书信里还说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环节分析】教师接连设计的四个问题,看似随意却环环相扣,不漏痕迹地引领学生析文入理。

生:有志向才能静下心来学习,而学习也需要“静”,也就是宁静、淡泊的心境吧。

师:说得好!那么,反之会如何?

生:反之就会“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生:老师,我补充,反之就会让人急于求成,浮躁、好高骛远。

师:为你们点赞!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诸葛亮的教子之心是非常明确的,“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那么,何为“淡泊”?作为当代的学生,对“淡泊”“宁静”你如何理解?

生:我觉得心无旁骛就是淡泊。

生:能安静地反思自己就是宁静和淡泊吧。

生:我的理解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是淡泊,不受外界干扰就是宁静。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就算不得是内心安静。

【环节分析】联系现实,与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或仍存在的类似问题相联系,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展开类比联想,教师给予点评指导。

师:那么,我们做到“淡泊”“宁静”的表现是什么?

生:学习,刻苦努力地学习。

生:我认为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也算得上淡泊。因为做事不三心二意也是内心宁静的表现。

生:能克制自己不去做不该做的事情,也算一种淡泊。比如玩手机游戏,上瘾了就是一种干扰。要是能克制自己不去浪费时间,也是对“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正确理解。

师:大家说得真好!“淡泊”就是恬淡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受外界诱惑干扰,知道自己的本分和职责是什么,这也是君子的行为操守。作为学生的我们,若能排除杂念干扰,安心专一地学习,静静地思考,安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就是当之无愧的君子!若你为诸葛亮之子女,他亦会为你自豪!

生:老师,我要是有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老爸,我得多牛啊!

师:的确,有这样一个“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的父亲,任谁都会自豪!大家思考一下,这篇《诫子书》诸葛亮只是写给自己儿子的吗?

【环节分析】教师逆向设疑,指向明确,步骤清晰,旨在引领学生结合时代背景,透过文本表象探寻行文意义,注重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培养。

生:表面上看,这就是写给儿子的家书,细读又觉得不完全是。

生:老师,诸葛亮写过一篇《出师表》,很有名,我以前读过,是写给后主刘禅的,表面上看就是给君主的一份奏折,细分析里面有好多治国、治军的道理,对读它的人都很有用。我想,诸葛亮的这封家书也不仅仅是写给自己儿子看的吧。

生:现在我们经常在书房、办公室或某些公共场所的墙壁上,看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类的书法作品,可见,这封书信跨越千年,让我们现代人也体悟着这些文字的内涵。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诸葛亮不仅是父亲,还是官居丞相的人臣,更是胸怀天下之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的《出师表》一出,无数人感动落泪,同样,他的这封家书也是字字珠玑,不仅是对自己儿子的劝诫,也是告诫世人,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远大的抱负。

【环节分析】深入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诸葛亮不仅是关爱孩子的父亲,更是心忧天下的人臣。学生的感受不仅进一步加深,而且上升为一种理智的思考。

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跨越千年的《诫子书》,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再放异彩。感谢先贤留给我们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拥有淡泊的心境与坚定的信念。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用朗朗书声,致敬先贤!

【阐释与点评】 《诫子书》是一篇对历代中国士人品格的形成影响极大的不朽作品,教学设计应以把握书信的内在精神为原则,在教学中要突破两个难题:一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家士大夫眼中“静”的含义,并引领学生赋予“静”新的时代意义;二是如何在教学中创境、拓境,将学生初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加以放大、扩展、开拓、深化,完成由感到悟的过程。在难点的突破上,教师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自然而然地触景生情,体验并把握作者真正的情思。通过“缘境入情——析文入理——探寻意旨——阐发意义”四个环节,让诸葛亮走下神坛,还原普通父亲的身份,以父爱之名,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入亲情之“境”、悟修身之“静”、生衷心之“敬”,不露声色地把个性化阅读贯穿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水到渠成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对于《诫子书》这类经典文本的教学,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领悟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深远意义,在教学安排上必然要依据教学重点有所取舍。教师要钻研课本,找准突破口,如果定位在研究性学习上,可能会出现更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学设计,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 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子书淡泊诸葛亮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淡泊,在风骨之内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诫子书
甘于淡泊,勇于自强
诸葛亮喂鸡求学
淡泊才能明志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吴小旋 淡泊的奥运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