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本土化研究

2021-12-27 20:04陈凯丽杨曦婷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闽南泉州

陈凯丽 杨曦婷

摘要:本文试从泉州地区伊斯兰教的传入为研究出发点,探究其形成的历史发展,进而论证伊斯兰教在泉州的海洋性特征,与汉文化逐步结合下形成的本土化后的闽南化特征以及对其融通性特征进行研究。

关键词:泉州;伊斯兰教;海洋;闽南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特殊精神现象,宗教由于其本身的特征进而衍生出与之相匹配的膜拜神明的行为、仪式、组织以及经义和思想。综观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由外来传入中国的各类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其原有的特性,又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特性,从而有了地域化的明显痕迹。伊斯兰教约在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当时正值中国辉煌的唐代时期,在与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交融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从而得到了在中国传衍和发展。

“伊斯兰”一词来自阿拉伯语“Islam”的音译,是顺从、纯净、和平之意,遵照这种方式信仰真神安拉的人为穆斯林。伊斯兰教传入泉州,和其他宗教的传入类似,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唐代来自阿拉伯、波斯的很多穆斯林商人因為贸易往来到达泉州,并在此定居。“据《世界回教史》记载,唐武后天授年间(690-692)年间,住广州、泉州、扬州的阿拉伯人数以万计了。……泉州在晚唐时商业繁盛,有“市井十洲人”的说法。” 由此可见,泉州与阿拉伯国家贸易的频繁,直到十四世纪,来到泉州的穆斯林数量巨大,影响深远。现泉州东郊灵山上的伊斯兰教圣墓,就是穆斯林先驱来到泉州生活的证明,在其阿拉伯碑文上可见后来的穆斯林信徒们来到此地重修圣墓,宋代年间,居住于泉州的穆斯林开始兴建清真寺、公墓区等信徒所需的场所,把来自于阿拉伯的文化完整地嫁接到了泉州,从这一点看来,他们已做好长居于此的准备。

当异质文化进入主流文化时,通常会遇到的情形是被边缘化孤立存在,显然在泉州的伊斯兰教文化没有遭遇这样的尴尬,当然它在融入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制约而产生变通。伊斯兰教文化在泉州与中国传统汉族文化发生了互动,在持续的交流中吸收了很多汉族文化思想,以此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中国伊斯兰教的信仰、价值和规范。泉州地处福建南部,简称闽南,伊斯兰教在泉州,依靠海洋媒介传入,为闽南人所传承,并在闽南流播,故具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同时,还存在闽南文化植入的特征,与通过相同途径到达泉州的其他宗教一起,构成了泉州信仰融通性的特征。

一、海洋性特征

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因城周栽种刺桐树而史称“刺桐”,在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之时的宋元时期,泉州是名扬天下的“刺桐港”,作为海丝的起点,被马可·波罗称赞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曾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发挥了巨大的优越性,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海上交通的繁盛,不仅促进了经济贸易往来,将中国盛产的丝绸、陶瓷、茶叶运往他国,也将外国的丰富物资带来中国,在这种“万国贸易”中,还进一步加快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于是来自世界的各国文化汇集到这里,泉州成为各种主流宗教信仰的集散地,并落地生根在本地广泛传播。

文化本是生长于精神内核中的社会现象,是民族或国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文化等领域的表达。海洋性文化无疑还与其关键词“海洋”一词有直接联系,其核心价值和根本归属是涉及海洋,而涉海就与其本身具有的交通通道特征有关,也与海洋文明的精神相联系,也与因海而生的动态链接有关。首先,海洋是相对于陆地的地理区域设定,其空间结构决定了交通依赖船运的特点,同时也说明了海上通道的建立是各国文明可以传递的基础。其次,海洋文明本身也具有精神文明共鸣,因海而生的命运共同体,是各个民族所要遵守的规则,也因此而有了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最后,海洋与陆地不同的流动性,决定了它的动态链接特征,文明的流动也随着海洋的动态而产生变化。伊斯兰教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到来,和闽南本地文化交融,成为汉化后穆斯林规范,依赖于海上通道的建立,也因此形成了最初的海洋文明秩序,不同民族的信仰和思想达成共识,落地成形并逐渐发展,也符合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不同文明的链接是动态的过程,不会止于过去,也不会止于未来,这个连接文明的枢纽,随海洋而生,与海洋共荣。

海洋性文化特征是伊斯兰教之所以在泉州传播的基础,存在有以下几点内涵:1.经济发展趋势;2.民众意识形态;3.地方文化特质。这些方面都影响或促成了伊斯兰教文化在泉州的传入和发展。宋元以后,泉州刺桐港对外贸易发达,“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 “天下最”最清楚地展示了泉州当时海外贸易的盛景,当然这种情形的出现与宋代统治阶级大力鼓励海外贸易是分不开的,致使宋代通过海上贸易的数量和范围都超越了历史,“诸蕃国之富盛多宝货者,莫如大食国”。 而“大食”者,即为唐代以来对伊斯兰帝国的称谓,可见在与中国贸易往来的诸多蕃国中,阿拉伯国家占到主要位置。元代以后,泉州的海外贸易比以前更加繁盛,在全国海外贸易中处于领先位置,而也正是由于海外贸易的发达,愈加说明了伊斯兰教之海洋文化特性。这种经由海洋而来的文化类型,最大程度地依托当时经济发展的程度,因为海上贸易繁荣,经济往来频密使得蕃客越来越多地进入泉州,加上元代统治者的有利政策,泉州已经成为蕃客来到中国的首选地。在一来一往的贸易交流中,不少阿拉伯商人选择长期留居于此,并先以客居,后有身份。元代实施的“籍户”制度,给远涉重洋而来的蕃客等外来族群以中国身份,穆斯林群体在当时的地位仅次于贵为统治阶级的蒙古族。这样一来,穆斯林与汉族从过去的单纯贸易到发生了更多交集,其中通婚对于闽南本地传统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的交融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同的信仰、观点、习俗等发生了碰撞,穆斯林必须按照封建社会思想来完成汉化,而汉族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一异质文化,意识形态上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达成和解。

综上,海洋性特征不单限于以海洋为通道而生,也不仅是海洋文明精神的体现,更多地是研究历史对今后的意义,海洋文明的传递,是人类建立命运共同体的途径,亦是未来人类连接的动态纽带。

二、闽南化特征

泉州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地处福建南部,也因历史上占据交通要塞而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成为最具闽南传统文化特色之地,而闽南地方文化是包含了闽南民俗、信仰、方言、艺术等于一体的体系。伊斯兰教从海上丝绸之路在泉州登陆起,就试图在传教过程中调整出与封建社会相适应的生存方式,积极适应中国汉化的思想、文化与制度。当然这个适应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长期留居于泉州的穆斯林与本地的汉族人通婚,使用汉字,取汉族姓名,并逐渐接纳和融入闽南本土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民俗、家族、信仰等。

伊斯兰教的传入是东西方文化在泉州完成了汇集,从各种史书典故、历史遗存可知确切的伊斯兰教本土化后的文化景象,现今泉州所存的有关伊斯兰教的建筑遗迹仍然是其传入泉州形成地方文化特色的有力见证。泉州清净寺明代的“敕諭碑”不仅记载了14世纪泉州地区排斥、欺凌穆斯林,明成祖朱棣颁布命令保护穆斯林及其寺院这一历史事件,还因此使得穆斯林在泉州得以延续,感戴于朝廷的庇佑,跟从汉族文化落地生根下来。今日泉州的回族聚集地区陈埭丁姓家族和白崎郭姓家族(埭、崎均为闽南地区区域标识的名称),其祖先均为海上而来的阿拉伯商人,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与本地人的习俗、思想、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的回族。

伊斯兰文化在泉州的历史已有上千年,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穆斯林深受闽南地方文化的浸润,在很多领域都有被汉化的痕迹。在民俗方面,穆斯林学会了本地汉族人的很多生活饮食习惯,并以闽南人的饮茶为爱好,形成了见客泡茶、访友送茶的一整套茶文化,还特别深究不同种类茶叶的特性及各自的泡法、甚至对茶具的挑选也深谙其中门道。除此之外还跟随闽南本地人在传统节日习俗庆典中的各种习惯与讲究,融为一体。闽南文化中的家族观念也被穆斯林所仿照,特别是在与家族意识相关的族群结构、家谱、宗祠等相关的礼仪习俗中,穆斯林受到汉族很大的影响,如陈埭丁姓家族就有建造宗祠,形制特殊,“构成一个外围南北长42.57米,东西宽21.16米的大‘回’字”。 甚至在信仰方面,泉州的穆斯林在千百年的留居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今日泉州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的有一部分,但是更多的已经完全融入本地文化,跟随闽南人信仰佛教和本地的民间神灵。由于长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泉州穆斯林已经以汉语为主要语言,并在饮食、服饰、居住上与汉人并无二致,并逐步接纳了传统的民俗、节日,与本地汉族人一起成为闽南文化的传承者。

三、融通性特征

伊斯兰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而宋元时期的刺桐港是世界大港,因为交通繁盛促使更多外国人的到来,借助海洋通道媒介,除伊斯兰教外,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等来自于其他国家的宗教信仰在泉州荟萃,各种宗教融汇于这里,泉州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它们,这种多元化宗教特征的形成使得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犹如伊斯兰文化来到泉州与闽南本地文化碰撞,很快在交流中被接受,并实现了本土化成为本地宗教的组成部分。“明代内地初步形成了‘回回民族’,说明伊斯兰教宗教载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标志着伊斯兰教成为了中国人的宗教。” 这种由外部传入到内部接纳的转化是伊斯兰真正入驻中国后的落定,融汇进中华文化的大潮。

回族是伊斯兰教中国化后演化出的新民族,现为中国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其起源与发展亦是伊斯兰教与本土文化结合后的证明,在这个过程中,伊斯兰文化融会贯通,吸收了大量中国本土文化思想,也将汉文化中的儒学思想融进伊斯兰教的宗教哲学中,特别是涉及纲常伦理方面受到儒家思想极大的影响,这种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也加速了伊斯兰教本土化进程,最终成为适应中国社会环境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分支。

结语

伊斯兰教借助海上贸易而来,并落地生根成为中国的宗教信仰之一,正如古代阿拉伯语中伊斯兰的原意“顺从”与“和平”一样,穆斯林经世代演化,逐步与中国汉文化结合,不仅实现了其海洋文化特征的初衷,还将与本土闽南文化的结合落实到实处,并真正融进中国文化,通达四方,形成了中国化的新民族,演绎着新生代伊斯兰教的传奇。

参考文献

[1]姚乐音.伊斯兰教传入泉州后的汉化[J].南方文物,2010(3):124.

[2]陈燕玲.闽南文化概要[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146.

[3]姚乐音.伊斯兰教传入泉州后的汉化[J].南方文物,2010(3):124.

[4]吴幼雄.泉州宗教文化[M].鹭江出版社,1993:225.

[5]马亚军.伊斯兰教本土化的特点-以回族文化为例[J].中国宗教,2015(6):72.

本文为2018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伊斯兰教的音乐表现与生活嬗变研究》(项目批准号FJ2018JDZ02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闽南泉州
你要去泉州吗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
伊斯兰教苏菲派人神和谐关系探究
闽南少年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