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原因探析

2021-12-28 03:47储桃红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21年5期
关键词:租界陈独秀条件

储桃红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上海 200070)

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兼程,百年初心不改,创造了人间的辉煌奇迹。那么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上海诞生呢?这是因为当时上海具备了党诞生的阶级条件、政治条件、思想舆论条件、干部条件、地域条件,党在上海诞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和工人阶级的集中地,为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上海开埠是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上海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开埠后很快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经济发达的城市,成为近代中国工业的发祥地。1841年到1912年,上海新开办的工厂数量达到了全国新办工厂数量的28%,到1919年工厂增至1759个,资本增至5亿元,已经成为工业产业集中地。相应地,上海也是全国工人人数最多的城市,而且集中程度很高,成为产业工人的聚集地。1919年,上海各行业工人共计51余万人,占上海总人口的30%以上,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面对资本家的压迫,上海工人群体的觉醒相当早,强烈地要求改变自身地位。从1874年开始,上海工人的自发反抗运动就已经不断出现。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纷纷罢工,声援学生,正式宣告登上政治舞台。1920年11月,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党的早期组织自觉融入工人阶级,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推动着工人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二、上海开埠以来“一市三治四界”的特殊政治格局,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近代上海大部分时间里是在“一市三治四界”的特殊政治格局中演变发展的。所谓“一市”,指一个大城市上海;所谓“三治”即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三个区域,分属不同城市管理机构、司法体系、警察局、公共交通系统,甚至连黄包车的牌照都不一样;所谓“四界”,指两租界各为一区域,华界又分为南市与闸北两个区域,中间隔着两个租界,基本上各自为政。独特的政治格局使租界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使上海处于北洋军阀政府、南京政府等中国权力控制和洋人权力控制的边缘地带,而且租界对革命和进步思想的包容度比较高。这样,在华界与公共租界、华界与法租界、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之间,事实上存在几道行政控制的缝隙,这些缝隙成为可以利用的政治空间。陈独秀在1921年前后,两次被法租界以“宣传过激主义”为由拘捕,但最后经过多方努力,分别被罚了100块和400块大洋了事。出来后,他也没有被严密监控,照旧组织参加革命活动。在租界里,上海社会华洋杂处、五方杂处,生活着各国侨民。1920年的上海有数量可观的俄侨,他们主要生活在法租界,这为苏俄和共产国际代表在上海的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无形中起到了掩护作用。1920年5月,维经斯基在上海设立了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领导东亚的革命运动,促成了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和一大在上海召开。建党先驱们们敏锐地抓住了上海特殊的管理体制和相对宽松安全的环境,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革命运动,这一道道的缝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三、上海发达的出版印刷业、媒体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舆论条件

1920年前后的上海,新闻出版业发达,为各种新学说、新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舆论出版自由。根据相关统计,1912年至1926年,上海出版的图书占全国七成。1911年至1920年,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总计出书2657种,其中占首位的类别是社会科学类,达到801种。1922年至1930年,上海累计新出版的报纸杂志占到了全国累计新出版总量的三分之一;于是,大量的学者、知识分子得以在上海的书报上探讨真理,照亮信仰,上海也逐渐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1899年,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中,首次提到了“马克思”的中文译名。1915年,袁世凯的复辟和北洋军阀的统治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毅然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上海媒体首发了这条新闻。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1920年年初,陈独秀自北京返回上海,《新青年》编辑部也迁至上海,《新青年》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后来被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同时,李汉俊在《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了大量宣传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李达从1918年秋到1920年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三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1920年8月,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20年8月15日,陈独秀、李汉俊在上海创办了《劳动界》周刊,受到工人的热烈欢迎。1920年11月7日,中共上海发起组又创办了秘密理论刊物《共产党》。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上海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了报纸、杂志、书籍等共300多种。报刊报纸的发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革命思想得到碰撞和升华,革命火种得以播种,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舆论条件。

四、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聚集在上海,为党的诞生提供了干部条件

上海腹地开阔,信息便捷,海派氛围浓厚,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聚集于此,逐渐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探寻新路的核心阵地。20世纪初的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在中国召开或设立机构的首选地往往也是上海。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种信息的集散之地,是个有活力的开放城市,能够接纳这些知识分子。当时有50多个国家的10多万外侨生活在上海,爱因斯坦、萧伯纳等名人先后访问过上海。发达的交通、便捷的银行、畅通的通信,新思想、新思潮迅速传播,使得共产国际将上海视为东方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日本明治维新后,政治风气比较开明,马克思主义等一些革命观点得到较早传播。受益于地缘便利,一批知识分子由上海出发去日本留学取经,陈望道、陈独秀、鲁迅等无不在日本感受到了革命的浓厚风气。除日本外,从1920年12月起,上海成为很多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的起航地,他们远涉重洋,留学报国。这些留学生里面就包括陈延年、陈乔年、王若飞等革命先烈,还有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党的优秀领导者。“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南面陈独秀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长居上海,上海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革命阵地。陈独秀寓所也是《新青年》编辑部,周围聚集了李汉俊、俞秀松等一大批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他们相互交流、撰文立说、筹谋建党,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建党前,毛泽东先后3次来到上海,为他个人成长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19年3月和12月,毛泽东先后为两批湖南籍留法勤工俭学青年人送行。1920年,毛泽东在上海停留了两个月,结识了陈独秀,在和这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交流讨论中,使毛泽东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完成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上述这些显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干部条件。

五、上海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城市个性,为党的诞生提供了地域条件

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处在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间。早在19世纪50年代,上海就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形成内河(苏州河)、长江、沿海和远洋四大航运系统。除了水陆交通发达外,近代上海的公路、铁路、轮船、新闻、邮电等交通、资讯行业的相继兴起,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距离,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联系,也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认识视野。移民城市的多样性和兼容性,让全世界的异质文化在上海得以竞争、发展、交融。上海所处的长江三角洲是近代中国经济最繁荣富庶的地区,地域深广,拥有众多的城镇和人口,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开放,交通便利,人员往来频繁,政治相对包容,使得许多在其他地方不能存在的思想观念、不可能容纳的群体,都可以在上海存在。上海像城市血管一样密布的小弄堂、小阁楼、石库门,掩护了当时处于白色恐怖中的共产党组织和革命工作,为弱小的党早期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近代以来的城市个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地域条件。

综上所述,1921年前后的上海几乎具备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要条件: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是阶级条件,中外势力的多头统治形成的政治缝隙是政治条件,发达的出版印刷业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思想舆论条件,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聚集上海是干部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城市个性是地域条件,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再加上建党先驱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猜你喜欢
租界陈独秀条件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