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英语诗歌教学
——以“The Geography Lesson”为例

2021-12-28 15:05唐文洁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深度诗歌

◎ 唐文洁

一、英语诗歌的深度学习

郭华提出,深度学习是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一系列参与和体验式活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评判学习内容与过程,能够综合地运用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深度学习的“深度”不是修饰学习的难度,而是明确学习的方式。王蔷提出了英语学科的深度学习的六个特征:①活动与体验;②联想与结构;③本质与变式;④迁移与创作;⑤价值与评判;⑥内化与交流。[1]

英语诗歌是语言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理解文化、发展思维的载体。诗歌具有音美、形美、意美的特点,是调动文学兴趣,提升文学素养,丰富文学体验的特殊阅读文体。

诗歌的深度学习,不能窄化为诗歌知识和语言语法的学习,只问“What is written?”,而是要走入文字背后的世界,坐在作者的身边问他“Why do you write in this way?”,回到自己的桌前,提笔体验“How can I craft my own poem?”。

诗歌的深度学习的挑战在于——诗歌学习,自始至终贯穿的是感性的认识,其中点缀穿插着理性分析,其目的是通过诗歌常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对文化内涵的探究。对于诗歌的学习评价也不是简单的知识问答,而是倾听学生的感悟,捕捉学生在迁移写作中闪现出的点点灵光。

二、英语诗歌深度学习的活动设计

英语诗歌深度学习的活动设计需要结合诗歌的文体特色,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融合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特点。不同的诗歌,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其学习的目的和任务难度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在诗歌的情境中,进行体验、联想、迁移、创作、评判与交流。本文以沪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Cultural Focus板块的第二课时The Geography Lesson为例进行分析。

诗歌分为六个诗节,前三个诗节述说了一名地理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去远方旅行的梦想;中间第二到第四个诗节穿插交代他的现实生活,他的居住条件简陋而且在学期中途病逝;最后两个诗节是他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完成了老师的梦想,来到他曾经提到的世外桃源,却感伤于不能再次和老师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诗歌里,可以感受到这位地理教师身上那种平凡的伟大,以及师生对生活共同的热爱。他们用不同形式在追逐梦想,学生在老师精神的传承中走向诗和远方。生命也许会褪色,但是理想不会消亡。对于该篇诗歌,活动设计分成以下四个部分。

(一)自主阅读,体验诗歌的意境

在这首诗歌的预习活动中,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这些问题为课堂学习中的赏析和研讨打下了基础。

How to comprehend the phrase “in his mind’s eye” and the verb “burn”?

What is most important message conveyed in the poem?

Why didn’t the teacher leave school?

If a good teacher stops pursuing freedom, is he still a role model?

Why did the student follow the teacher’s dream?

What is it that the teacher has taught his student to love?

在自主阅读的时候,任课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关注教材里的多模态信息,如表格、图片、粗体文字、符号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教材中单元起始页的图片就是诗里的远方,有“never-ending road to far-away places, green leaves, sunset burning on the distant horizon”;相比之下,诗歌页面里呈现更多的是无奈的现实生活——图片的主体是地球仪和纸笔,旁边零星散落着一些小图标,有海洋里的鲸鱼,沙滩上的棕榈树,天空中的热气球等。这名地理教师用放大镜去看地球仪上的细节,用纸笔写下内心的向往,不禁让人联想到诗歌里说的“I couldn’t understand why he never left, and shook oあ the school’s tight hold”。

(二)诵读诗歌,体会美妙的韵律

诗歌是文字和韵律产生的“化学反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机会体验用不同强度的声音和语速,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地朗读或背诵诗歌,体会区别;除了亲身尝试,学生还可以多听课文录音或其他同学的诵读,以听众的身份,体会诗歌的乐曲韵律之美。这和深度学习的“体验”特征紧密相关。在听不同版本的诵读时,可以在课本上记录韵律的起伏,比较后选择最能表达情绪的朗诵方法进行诗歌诵读,这是学习策略,也是一种学习成果的记录。

在The Geography Lesson中,有两种押韵方式,分别是押头韵和押韵脚。相比比较熟悉的韵脚(sea, be ; see, tree; cold, hold; returned,burned; away, day和blue, knew),学生可能不是很熟悉头韵 (alliteration)。头韵指的是一句话里至少有两个相靠近的单词以同样的字母开头。诗歌里的“Sweet-smelling jasmine growing on the walls”(sweet, smelling)和“ Where it was never dull or cold”(where, was)就是典型的例子。除此以外,音韵美的创造还依赖于独特的结构,比如His name forgotten,he faded away通过非谓语和正常谓语的混用,达成了前后单词数一致的并列结构,创造了音韵美。任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诵读后尝试替换其他词语,并体会不同的诵读效果,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韵律创作的良苦用心。

(三)理解诗歌,赏析灵动的语言

赏析活动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辨认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分析其价值;能评判作者的思想观点,评判同伴对诗歌产生的思想观点,也评判自己对诗歌产生的思想观点。这样的评判活动和深度学习的“价值与判断”密切相关。

优秀诗歌的灵魂是真善美的统一。鉴赏的入口就是语言之美(aesthetic perspective),主题之善(ethical perspective)以及内容之真(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1.语言之美

诗歌The Geography Lesson中的burn很好地诠释了诗歌中的语言之美。全诗出现了三次burn,分别是憧憬的美景(in his mind’s eye he could see... green leaves burning on an orange tree),错过的美景(never got to... where green leaves of the orange trees burned)和作者经历的美景(I travel to where the green leaves burn)。任课教师可以分两步引导学生对这个词语进行赏析,首先让学生阐述这里的修辞手法和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后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这里所用的“通感”是把触觉和视觉进行了联通。burn是树叶颜色变化的动词,由绿色变成黄色,也是温度变化的词语,由寒凉到烫热,这样的变化,带来生命热情之感。诗歌通过文字,调动了读者的感官享受。接着,任课教师再请学生从语法角度来分析不同burn的动词形式。第一次的burn用的是非谓语V-ing形式,强调的是客观世界的常态,第二次的burn用的是谓语动词过去时,是特定的行为的完成,第三次的burn用的是一般现在时,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评价,也是地理教师的生命态度在作者身上的延续。

诗歌的语言之美还体现在意象(image)创建出的意境。例如,任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诗歌里的意象(warm blue sea, sweet-smelling jasmine, glass-clear ocean)并讨论作者在这些意象上寄托的情感。这些词语都是美好世界的象征,这里读到的是景——温暖芳香的世界,其实描绘的是情——对自由美好的向往。要欣赏诗歌的意境,学生需要理解作者寄情于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赏析语言还要能够敏感地找到一些特殊的语言。任课教师可以再设置寻找委婉语(euphemism)的任务,并要求学生思考使用委婉语的原因。这里作者用fade away来表达“死亡”这一沉重的主体。相比die或者pass away,fade away是颜色渐渐变暗,亮度渐渐变弱,声音渐渐变轻,这个词组的选用,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不舍和尊重。

2.主题之善

主题之善是诗歌所弘扬的人文主义精神。比如这首诗歌里的主题之善是上文提到的地理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任课教师的作用是通过一些问题,和学生进行交流,一起发掘诗歌里的goodness,比如“How do you comprehend‘lesson’in the title?”。这里的题目The Geography Lesson也是一种修辞——双关语(pun)。Lesson是一节地理课,也是老师给学生带来的人生启示。这里任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诗歌有另一种修辞手法——对比。在学生找到诗歌里的对比形容词warm(sea)和dulland cold(house)后,任课教师可以继续追问:“What are the rich meanings of the adjective‘ dull’?”。Dull是个含义极其丰富的形容词,综合了暗淡的颜色、沉闷的氛围、无生气的生命等含义。

有了前面问题的铺垫,学生会对这位地理教师的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比如老师的故事鼓励了学生,告诉他们在任何糟糕的现实条件中,人人都有权利去追求梦想等。

3.内容之真

内容之真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强调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真,是解构语境后,抽丝剥茧保留下来的真谛。诗歌的育人价值体现在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形成的和话题相关的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当然,对于尚处在青春年华、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也许有些诗歌的内容很难和目前的人生产生关联,但是诗歌理解上的留白恰恰也是学习的价值之一,告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关注人生,体验人生,用自己以后的人生经验为诗歌做个人注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还是可以从诗歌灵动的语言出发,寻找作者的思绪,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诗歌对心灵的触动,比如The Geography Lesson带来的是对师生关系、教育形式、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反思。任课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比较开放的任务,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组织学生讨论“What is the most impressive part in the poem? Why did it touch you most?Can you find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em and your life? Do you still have some puzzlement about this poem?”之类。

(四)创作诗歌,用诗歌的语言表达思想

对学生英语诗歌学习成果的评价手段之一就是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能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诗歌的创作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能力要求。现在不少学生把自己隔离于生活之外,诗歌的创作带领他们重新回归生活,要求他们静心观察生活,悉心捕捉瞬间感受,精心选用语言和意象表达想法。

以下的一个诗节为学生在学习诗歌后的作品。该作品曾经过小组多次讨论修改后定稿。

The Piano Lesson

We tried to touch every note flying in the room.

We closed our eyes when hearing a piano sing.

But in our mind’s eye we could see.

A little angel hiding in the piano who kicked nonstop the string.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创造了诗歌的韵律(头韵tried to touch,尾韵sing string),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touch every note)和拟人的修辞手法(a piano sing),创造了可爱的音乐小精灵的意象 (a little angel),学会了正确使用词组“in our mind’s eye”。最重要的是塑造了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场景,表达了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兴趣。

三、英语诗歌教学的建议

(一)学习活动的设计

1.学习活动的类型

诗歌的深度学习一般以鉴赏为主线,采取整体阅读的策略。大致分为诵读诗歌、理解诗歌、鉴赏诗歌和创作诗歌这四个活动类型。所有的学习活动围绕“诵读、理解、鉴赏和创作”这四个关键动词展开。

2.学习活动设计的要点

诗歌学习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自主生成,比如能够明确诗歌学习特点并且自主地安排诗歌的预习和复习;能够利用图表等形式对所学的诗歌常识进行整理归纳;能够利用信息图谱、问题链等形式进行自我启发完成诗歌学习任务;获得了诗歌结构化的知识,愿意自学其他诗歌并和老师、同伴探讨所学内容等。

同时,诗歌教学应该和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单元内容之间产生关联,比如学生能发现诗歌内容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或者能发现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这些逻辑关系等。

(二)学习评价的重点

教师在诵读、理解、鉴赏和创作等诗歌学习活动中要加强过程性评价,研究深度学习的观察点,不断优化诗歌教学设计的指向性和有效性。主要的观察点如下。

1.诵读

(1)学生在自己初次诵读时,注意到了诗歌反复出现的韵律。

(2)学生在理解后再次诵读时,能通过重音、语调、节奏、停顿来体现自己对诗歌的重点信息的理解;也愿意在合适的部分,加入肢体语言,更加有效地传递诗歌表达的信息。

(3)学生在学习完成后,愿意额外投入时间再次朗读或者背诵部分甚至全篇诗歌。

2.理解

(1)学生在理解内容时,能运用一些诗歌特有的方法,比如变调复读、展开想象、挖掘象征、捕捉情绪等。

(2)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特别关注了题目,能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短语总结诗歌的内容。

(3)学生在遇到理解词汇或文化障碍的时候,能找到解决的途径,比如查阅词典、相关背景资料或者寻求同伴的帮助。

3.鉴赏

(1)学生在欣赏诗歌时,注意到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文学手法,并能分析其作用。

(2)学生在分析诗歌写作意图时,明确说出作者表达的感受如烦恼、好奇、高兴、失望、或后悔等不同的情绪,并且能引用诗歌的语言证实自己的观点。

(3)学生在反思诗歌特色时,会反复研究感兴趣的语言,并且结合语言特色或者自身经历探索感兴趣的原因。

4.创作

(1)学生在创作准备阶段,会联系到单元教学里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技能,用教师课堂引入的WordWeb或者MindMap等工具为写作做准备工作。

(2)学生在创作进行阶段,主动思考,能用问题链的形式进行自我启发,用结构化的诗歌知识进行创作。

(3)学生在创作反思阶段,反复诵读自己的作品,愿意选择更巧妙的词语进行自我修改,增强诗歌韵律或内涵。并且愿意听从同伴或者教师的意见做进一步的修改。

诗歌教学训练的是阅读的享受能力,即敏感地从文字微妙的变式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诗歌的教学同时给了教师和学生仔细审视生活,用诗意表达想法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也许会感慨完整地学习一首诗歌是如此复杂的一个过程,但是他们会渐渐感悟到诗歌的价值。诗歌把生活带入文字,又用文字升华了生活。诗歌的深度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是核心素养的重点所在。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深度诗歌
诗歌不除外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诗歌岛·八面来风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浅谈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班级管理中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