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视域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探究

2021-12-29 03:42李艳彩王桃桃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科教导师学术

李艳彩,王桃桃,林 珩

(闽南师范大学 化工化学与环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0 引言

研究生教育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剧增,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社会需求与研究生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严重,提高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1].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 “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2]2020年9月,《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 “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实行动态调整,差异化配置,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3]这些纲领性政策文件不仅为我国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提供了稳固支撑,还为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性变革指明了路径.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处于“由大至强”的转型期. 基于此,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既是新形势下“双一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1 科教融合的内涵界定

洪堡认为,大学要兼具传授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作用,他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为现代大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4]. 19世纪末,吉尔曼将洪堡的办学理念美国化,他创建的研究型大学被认为是美国真正意义上大学时代的开始[5]. 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博耶提出的“教学学术理论体系”衍生出“科教融合”这一概念. 国内理论界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最早提出科教融合概念,可追溯至2010年龚克提出大学文化应有“科教融合”之特色[6]. 通过梳理文献,笔者认为,科教融合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学中引入科研元素,实现研究性教学、探索式学习的教学理念.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 立德树人与科研育人

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科研育人是培养卓越高层次创新人才最有效的途径. 导师与研究生是科研团队中联系最为紧密、学术互动最多的“共生”伙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播思想、传承真理,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引领学生遵守学术规范、打牢道德底线,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精神、激发责任担当.

1.2 课堂教学与科研思维

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高水平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专业、前沿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科研理论成果,可以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依托、双向驱动,活跃研究生的科学思维,调动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研究性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7].

1.3 实验教学与科研方法

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实验方法的凝练、实验技能的提升和科研思维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的实验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感知衔接的“知行合一”. 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科研方法,促使教学与科研互补互动、互惠共生[8],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实验技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科学创新的精神,使其实践操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1.4 人才培养与科教融合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沃土. 创新源于实践,要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真实的科研环境,使其在科学研究中提出质疑、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激发其创新活力. 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最为鲜明的特征,科研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工作,研究生教育蕴含着科教融合理念.

2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地方高校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但笔者认为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尚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成果轻育人”的倾向,使得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职能无法发挥.

2.1 重科研轻教学,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地方高校为提高社会声望,迫切需要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来证明其科研水平. 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考核,更多地将精力置于科学研究,无暇思考教学的优化. 同时,一些教师对研究生培养存在片面认识,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成果无法反哺教学实践,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全面提升. 教学与科研的严重分离,使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专业素养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2.2 重成果轻育人,缺乏健全的考评机制

导师不仅要负责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还对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9]. 近年来,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重要标志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主要表现在论文创新性不足、整体结构混乱、实验论据不充分这三个方面. 实验多侧重研究方法的模仿、技术细节的改进和对前人劳动成果的重复,学生对原理、机理缺乏深入了解,研究生培养状况堪忧. 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以研究生的各类科研成果和比赛获奖等作为评价指标,功利化的取向致使学生的科研素养下降,架空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高校对学位论文的考核较为宽松,缺乏严肃的学术氛围和淘汰制度,学生因容易过关而放松努力,学位论文质量不断下降.

3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的主要途径

3.1 全方位立德树人,夯实提质增效基础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地方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的引领,筑牢思想政治建设主阵地. 全面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常态化推进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建设和导师聘用机制建设,构建新时代研究生“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混合式多维思政理论教育体系,全方位落实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实效.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的引擎作用. 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以教师的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影响并鼓舞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原创性工作,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完善学术人格,提升其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

构建导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机制. 导师与辅导员要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切实避免思政教育的低效重复或推诿扯皮. 导师和辅导员应当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准则.

3.2 全过程精细管理,突破提质增效瓶颈

要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与考核制度,多维度考评教学的规范性、实效性、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等实绩.

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认知偏差,避免教师因精力投入不够而“敷衍式”教学. 课程设置要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衔接与融合,挖掘并充实各类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资源,科学设置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诉求,避免“因人设课”或“因课设人”[10].

课程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单一目标”督导的方式无法真实地反映出教学实绩. 地方高校要创新课程考核方式,探索构建多维度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考评引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控等手段,激励学院与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管理,全面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

3.3 全方面科教融合,启动提质增效引擎

创新能力培养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11]. 为此,要构建教研互补互动、科教融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举措共促研究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教学驱动科研,构建学术新生态. 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入本学科发展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帮助学生搭建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其初步树立科研思维.

科研反哺教学,构建学习新状态. 激励教师重视方法指导和前沿引领,引导学生建立以科研为本的学习方式,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PBL+”“PBL+CBL”“PBL+Seminar”等多元教学模式,实现“科研课题+学科课程”有机融合,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

科教融合发展,构建学术新常态. 在“教学-科研-学习”的过程中,以原始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加强学生的系统科研训练,加强科研资源同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将科研平台变为育人平台,把科研活动作为育人载体,使师生在科学研究领域进行互动式学术探究,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4 全流程质量监控,巩固提质增效成效

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因此,要加强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实验进展、中期考核、论文撰写、专家评议和答辩等关键环节的过程性评价.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力、科研实验力、独立创新和论文撰写等综合素养.

加强对导师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和责任意识等的多元化、多维度考核,建立质量为上的导师遴选制度,要避免为解决导师紧缺问题而搞突击提拔.

构建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控体系,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第一,严把论文开题关. 导师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论题,及时纠正不符合开题条件的论文,避免学生偏离正确的轨道. 第二,严把论文评审关. 加强对论文实验数据、实验进展、论文结构及撰写等方面的中期检查,探索并建立学位论文校级共享“盲审”或“双盲审”机制. 第三,严把论文出口关. 建立专家评审反馈意见公开和监督制度,规范论文评审及论文答辩. 建立公平公正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学术回归初心.

猜你喜欢
科教导师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V eraW a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