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惰性的沉迷与优雅的破碎中寻找绝美

2021-12-29 03:42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蒂诺罗马意大利

孙 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 100020)

1 永恒的罗马和阴影中的罗马人

狂欢艳舞的男男女女当中主人公杰普缓缓步出人群,“我注定是多愁善感的,我注定是一个作家,我注定是杰普·甘巴德拉. ”杰普缓缓地点上一根烟如此说道. 在众人的麻木当中,也许只有寻找到一个多愁善感的、因年龄而需要去思考死亡的主人公,才能去发现当代生活的本质. 《绝美之城》中的杰普作为向导,带领观众去探寻、窥视并领略当代罗马社会的荒淫无度和虚伪溃烂. 罗马意味着什么,罗马走向何方,是索伦蒂诺始终悬置在影片所有场景之上的感叹. 杰普不仅仅是向导,他本身就是罗马当代生活的缩影,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杰普就是罗马. 杰普是一位年少成名的作家,24岁那年就凭借一部中篇小说《人体器官》享誉意大利乃至欧洲文坛. 在之后的40多年当中他再也没有创作一部小说,而是以花花公子的生活挥霍自己的才华和时光,沉溺于过量的、无休止的聚会狂欢之中. 20多岁的时候杰普从那不勒斯来到了罗马,凭借自己的才华跃进上流社会,很早就成了他年轻时所期望的“社交名流之王”. 但杰普毕竟是“多愁善感”的罗马知识分子,在步入老年的时候他毫无头绪地陷入了身份危机和价值危机当中. 他能言会道、言辞犀利、愤世嫉俗又四通八达,但在65岁之后决定不再多做任何自己无法认同的事,他决定要解决困扰自己四十多年的问题: 寻找绝美. 导演借绝美的概念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个形而上的答案,更多的是为了反衬当代人的精神上的空洞、凋零乃至困惑. 罗马往日的辉煌和现在生活在罗马的人们的空虚和无度,成了电影的核心矛盾之一.

索伦蒂诺的视角化身为杰普,用一种悲观的态度去表现当代城市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文化的巨大的幻灭,采用了极为复杂雕琢的影像风格来描绘罗马城和罗马人,从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统一. 开场的两场戏是用极为经典的对比手法来烘托出罗马的两个世界的共生. 影片第一个镜头鸣放礼炮处理的极有创造力,镜头从炮口位置后退,同时在鸣放时刻突然采用了升格镜头,第一幕就奠定了全片梦幻与现实融通变奏的节奏基调. 在罗马的帕欧拉喷泉,老汉用池水洗漱,老妪坐在公园椅子上,手里拿着报纸写着罗马最著名的足球明星托蒂,背后是复兴时期(意大利统一运动)的英雄雕像. 街头人迹稀少,到处都是空荡荡的. 摄影机镜头左右飞翔,迎着朝阳游曳在壮丽的建筑和隐秘的小花园当中. 帕欧拉喷泉的建筑内一群着装现代的女郎在吟唱格里高利圣咏的优美旋律. 拿着手机谈生意的人步出大巴车,一群亚洲游客在罗马当地导游的带领下诚心领略着罗马的华丽壮美. 一位游客拿相机拍摄俯瞰的整个罗马城,突然心脏病发作晕倒在地,人们围过来救他,远处的歌咏没有停歇. 人迹稀少和美轮美奂的建筑在电影当中反复出现,在主人公白天和夜晚巡游在罗马大街小巷的时候更是如此,一种浓郁的被抛弃和被遗忘的情绪,结合繁华的绚烂的美完成了奇怪的组合. 当地人每日生活的习以为常和不以为然,和亚洲游客的虔诚膜拜乃至晕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罗马城就像一本厚重的书,不断地书写新的篇章,旧的篇章又随处可见,老读者不屑一顾,新读者趋之若鹜. 紧接着一场戏就是楼顶的狂欢派对,杰普的65岁生日宴会. 随着相貌奇怪的女人一声刺耳的怪叫,人群簇拥之下纵情歌舞. 现代社会放纵的狂野滥交,毫无顾忌的声色犬马,伴随着节奏感极强的电子音乐立刻呈现处了罗马人的当代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索伦蒂诺对这场奢靡放荡的宴会加入了极为“费里尼”的元素作为一种“不和谐”的调配,如墨西哥马里亚奇乐队演奏混入人群,以及玻璃房中的脱衣舞女在突然切换的极为轻快柔和旋律中呼呼舞动,几乎像动物一样被人观赏,另一个丑陋的女人并无前因后果的高喊“我的手机丢了”. 这些镜头分散地穿插在狂野喧闹的歌舞狂欢之中,作为视觉和听觉信息超量过载的某种喘息调和其中,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张力极强的压迫感的同时又加入了不适感. 值得一提的是,杰普的杂志主编侏儒达蒂娜在这场戏当中有着惊人的作用. 当莺歌燕舞的女郎们相互簇拥起舞的时刻,镜头从裸露的大腿丛林当中找到空隙当中的达蒂娜. 当天色渐明、曲终人散之际,达蒂娜酒醒,闯入了刚才高挑的脱衣女郎的玻璃房当中. 这两次达蒂娜的出现,都是利用了侏儒和其他人的体型的巨大落差,配合当代生活当中的物欲和性欲制造出了某种扭曲的荒诞感,这种视觉奇观足以令观众拍手称奇. 不仅如此,宴会当中的美与丑的相貌妆容伴随着电子乐的强力节奏快速地交替涌现,粗俗的语言和狂放的躯干目不暇接,贴面式的近景充满了各种表情,配合不时的呻吟,给观众用一种感官过载的方式,完全饱和地展示了罗马上流社会的纸迷金醉. 这种类似于巴洛克式的影像风格最典型的美学特征就是用视觉上的或感官上的诱惑式的语言,配合极为壮观的场面,让观众完全沉浸在一种美学欣赏的休克当中. 而罗马作为两千多年的历史遗迹遍布之地,随之完成了自我的走向商品化和功能化的蜕变. 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高潮也由此提前到来: 达蒂娜歪歪斜斜的站立在一片狼藉的屋顶,背景是虚化的行将黎明的罗马城,马蒂尼酒的巨大霓虹灯管商标随着摇臂镜头的移动缓缓升起. 这两场戏表现的两个世界,一方面是在白天充满好奇甚至是具有窥阴癖的游客,带着寻找的心境去欣赏罗马城市建筑的视觉美景,另一方面是在夜晚生活在罗马的人在现代建筑的屋顶上恣意狂欢. 人们不禁要问: 当代的罗马人是否还值得永恒之城的美?

2 惰性的沉迷与优雅的残破

杰普直到65岁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他已经没有时间去浪费在自己不认同的事上了. 他生活圈中的人清楚地体现了如他所说的“残破的生活”: 杰普曾经是一个作家,40年不务正业沉迷于灯红酒绿; 初恋女友的现任丈夫同杰普诉说衷情依依不舍,却在妻子离世后迅速另结新欢; 上了年龄的脱衣舞女伴还在卖力的工作来为治疗自己的重病买单; 郁郁不得志的剧作家朋友来到罗马40年依然在无助的追求艺术,又陷入了不值得的感情困扰当中; 口若悬河的玩具商人到处吹捧夫妻和睦,却见缝插针,四处风流; 左派女知识分子夸夸其谈国家大义和社会责任,却掩盖自己学术的虚伪、家庭的失责和婚姻的破裂. 索伦蒂诺的人物设置渗透着他对现代性的责难和对上流文化圈自命不凡、自甘堕落的嗟叹. 从复兴运动英雄加里波第、加富尔的雕塑,到65岁挥霍自己的时光和才华的杰普,寻找了40年艺术之路的剧作家老友最终放弃离开,脱衣舞女伴最终病逝,再到好友的儿子因无法忍受世间的荒谬和无意义而自杀,杰普困惑茫然,求助于教廷. 不愿为世人解惑,只爱研究做菜的主教却在数次接触中让杰普明白了他和这群上流社会追求肤浅的人没有区别,教廷如T台走秀一般的宗教仪式表演让杰普冷眼旁观. 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杰普几乎心灰意冷,无力追问绝美在何处,他请求在卡拉卡拉浴场表演让长颈鹿消失的魔术师把自己变消失. 对年轻、容貌的痴迷正是意大利90年代之后贝卢斯科尼式的文化风尚,而年轻和容貌在生命中注定的短暂和流逝在罗马的永恒式的美面前更加的脆弱和不值一提. 意大利以一种其引以为傲的丰富内涵和格调在优雅的下降,人们宁愿去逃避这一事实而去追求毫无意义的繁华和虚荣,靠着毒品、性和夸夸其谈提供慰济. 伟大艺术成了他们口中借来肆意炫耀卖弄的装饰,人人都在张口闭口谈论莎士比亚、普鲁斯特、福楼拜、尼可罗·阿曼尼提和皮兰德娄,不求甚解地把他们当成文化标签来消费,却无人关心真实的社会. 整个意大利的社会问题似乎完全远离了意大利的上流社会人群,债务问题、移民问题、犯罪问题、南北差异似乎完全隔绝在这群讨论文学、艺术的名流群体的泡泡之外. 真正的罗马人放弃自己的责任,不愿直面对城市之美的照料义务. 杰普甚至声称“罗马最好的人是游客”. 尽管索伦蒂诺有所否认,但这种缺席和隔绝正是他所埋下的对整个罗马的视听注脚: 正是因为谈论政治的缺席,因为共同价值的破灭,罗马的文化在衰败,在堕落,在腐蚀,变得亵渎神圣、粗鄙和空心. 在恢弘灿烂的罗马所承载的历史面前,居住于此的当代罗马人是如此的浅薄和卑微,逃避主义是贯穿在所有人物当中的隐含态度,可能只有维奥拉的儿子安德烈在追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杰普花花公子的态度,取悦女人的轻浮态度,依靠美容术延缓衰老的事实,使他本身就投射着罗马优雅的衰败. 让他于他的朋友们唯一的差别可能也只在于一种感知上的自我觉察和诚恳. 杰普当然也在寻找,但他却轻易的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浮皮潦草的犬儒主义观点去劝解安德烈,去藐视他人,或许这正是杰普的一种自我防御的机制: 逼着自己去解构所有的崇高和深远.

然而索伦蒂诺并未将电影以一种忧郁的感伤当中结束. 半截入土的老修女玛丽亚以一句“根最重要”让杰普幡然醒悟. 在罗马的晚霞中,老修女的经纪人把她当成明星一样经营,似乎要让她成为另一个像红衣大主教一样被讽刺的对象. 但索伦蒂诺将电影中罕有的本真赋予了玛丽亚修女. 她能叫出每一个火烈鸟的教名,鸟群静静地停在杰普家的阳台上,又豁然离去. 如同神迹一般的场景令杰普若有所悟. 老修女玛丽亚拖着衰老的躯体艰难地攀爬圣阶,而杰普去接受杂志的任务俯瞰“科斯塔·康科迪亚”号沉船,再次回忆起了四十多年前在这片海域遇到的初恋女子艾莉莎,最终平静的接受了“美已逝去”,“为人所必然的困窘”和“小说只是戏法”的事实. 一切讽刺的、解构的、虚无的都被消解掉了. 杰普终于又开始写作了. 所有的破碎最后都沉寂于破碎.

3 怀旧的感伤与回归的期望

“怀旧有什么错?这是对未来不抱希望的人唯一的消遣. ”杰普的朋友罗曼诺在剧场中说到. 怀旧是《绝美之城》最核心的主题. 所有的反现代性最终归于了对年轻时代,对更早的传统的诀别式的珍视. 索伦蒂诺对华丽的衰败有着执着的敏感性,他利用丰满绚烂的巴洛克式的影像风格去描绘充斥巴洛克美学风格的罗马. 杰普就是观众的向导. 索伦蒂诺镜头中的杰普始终在行走,游荡中窥视,杰普闲庭信步中带着敏感的触觉去观察花园中嬉戏打闹的孩子,醉酒在大街上喧哗的食客,替人遛狗的外来劳工,在餐厅带着黑色面罩沉默不语的阿拉伯太太,杰普在感受现代意大利的多元生活. 他游荡在罗马的大街小巷,穿梭于古老和现代之中. 这种行走镜头并非是有明确的视角指向,杰普在视角中是自由的,他可以突然迎面出现,也可以在画面中横向移动,并非如泰伦斯·马力克一般将视角锁定在主人公背后,借主人公去看. 索伦蒂诺的行走镜头是松散的,重要的并不是让观众去感受杰普所感受到的见闻,而是要将杰普的感受放置在环境中形成带有作者性的审视. 《绝美之城》对艺术美学的展示精彩绝伦,索伦蒂诺利用各种滑轨、斯坦尼康和摇臂将古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到反宗教改革运动时期,再到复兴时期的古典建筑拍摄的富丽堂皇. 由于罗马的特殊性,历史遗迹和城市完全交融为一体,索伦蒂诺展示的罗马正是怀旧思潮最适合的载体. 影片对罗马建筑的表达极为宏大和壮丽. 太阳光和烛光投射进宫殿和雕像上的镜头都经过了对光影的精心雕琢,这些伟大的建筑似乎是一点一点被剥开供人观赏. 到处都是明信片取景地的城市广场喷泉,遍布市区的古建筑设施和雕塑,包括杰普的高级公寓窗台之外的宏伟的罗马斗兽场. 他们似乎具有生命力一般,都和杰普一样,作为同一个群体毫无希望的陷入对过往光辉的不舍当中,不得不接受的是这样的事实,曾经的罗马再也回不来了.

对艺术美学的怀旧集中体现为对当代艺术的否定性的看法上. 渡槽公园的古罗马阿皮亚水渠下,经典油画般的取景,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巴恩斯的诗歌“我的心在高地”响起,吉普赛女艺术家赤身裸体、声嘶力竭地撞向拱柱,进行着滑稽、空洞的行为艺术表演. 这种场景和行为的撕裂感比之前所提到的罗马的两个世界更加直观和强烈. 索伦蒂诺借杰普之口,在之后的访谈中对吉普赛行为艺术家咄咄逼人的追问,正是导演对当代艺术空洞卖弄,回避本质,逃避真实情感的辛辣讽刺. 随后的小女孩在悲伤中用身体在巨大的画布上作画的场景,后现代主义艺术当中“人在何处”的缺陷暴露无遗.

影片中的怀旧还体现在对现代科技的无视的态度上. 与《甜蜜的生活》当中的马切罗不同,杰普从未出现在汽车或其他现代交通工具当中; 手持摄像机镁光灯的媒体同样也从未在《绝美之城》中出现; 当与自己的粉丝富家女缠绵之后,杰普选择在富家女试图拿起笔记本电脑向他展示脸书页面的时候决然离去; 同样,手机完全缺席了杰普的生活. 如果说费里尼去表现的还是意大利战后黄金时代的资本主义腾飞之下的荒诞,那索伦蒂诺则完全将经济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变化统统弃之如无物. 时代的“进步性”在索伦蒂诺看来不仅是可疑的,甚至是肤浅的、不值一提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索伦蒂诺对罗马的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和巴洛克美学毫不吝啬的赞叹和崇敬. 杰普和女伴执手夜游马耳他宫和美第奇宫,在古典雕塑和绘画面前流连忘返. 杰普对绝美的回忆,正是对青春时光的怀旧. 他的初恋情人艾莉莎40年前在海滩的礁石群中向他袒露玉体,年轻的杰普在黑暗中被灯塔的光芒勾勒出明暗交替的脸庞,那一刻艾莉莎的形象仿佛古希腊柯尼多斯的阿弗洛狄蒂的雕像一般纯真、端庄、美丽. 杰普心中的绝美是关于过往的,古典的,在此刻显露无遗.

《绝美之城》在2013年上映后,在意大利和国际影坛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意大利国内评论界不惜笔墨的攻击电影是对费里尼的拙劣模仿,是取悦国际观众的对罗马的肤浅卖弄. 文化届尤其是对索伦蒂诺摒弃现代性拥抱传统的倾向颇有非议. 索伦蒂诺拍摄《绝美之城》的时代是意大利政治上相对稳定的贝卢斯科尼执政时代. 92年的米兰“净手行动”揭开了意大利第一共和国早已全身流脓的伤疤,庇护政治、裙带主义,南北问题、政商勾结和犯罪问题击垮了执政战后意大利40多年的天主教民主党和社会党,同时冷战的结束使得意大利共产党为首的左派政治势力几近消亡,几乎所有的传统政治势力纷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政坛“新”势力意大利富翁、媒体大佬贝卢斯科尼成功地摆脱了净手运动的指控,开始凭借民粹主义和右翼思潮登上意大利的政治舞台长达二十年. 贝卢斯科尼时代整个意大利娱乐产业用逃避主义和低俗下作的娱乐方式麻醉大众,深刻地参与营造了这种无物的文化. 电影当中的罗曼诺和杰普均来自那不勒斯,他们用那不勒斯口音在卡拉卡拉浴场告别,或许是同为那不勒斯人的导演索伦蒂诺对故乡的纯真和罗马的腐朽暗含的对比. 包括之前来自米兰的富家女对罗马人的嘲讽,或许可以探知意大利深入骨髓的南北问题. 整个电影所弥漫的怀旧气息和对过往的迷恋实际上就是对当代意大利人无法形成共同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指向的反应. 罗马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它的意义一直以来都超越了意大利的国家概念. 罗马一直是欧洲的古都,地中海之心,它的宏大和永恒不得不让之后的定居者都生活在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中和难以逃离的历史阴影下,甚至自甘堕落地走向虚无. 索伦蒂诺在2008年拍摄的非常风格化的《大牌明星》中就刻画了意大利政坛常青树安德雷奥蒂. 在片中意大利政坛犹如黑帮,充满了权钱交易和残酷的派系斗争. 《绝美之城》中杰普的神秘邻居深居简出,穿着讲究默默不语,只有在作为黑帮首领突然被捕的时候才开口嘲弄杰普等一干文人骚客“无所事事”,大喊“是他维持着国家运转”. 索伦蒂诺对意大利当代政治的态度可见一斑,他对意大利无崇高性和无凝聚力的政治现状充满了鄙夷. 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核心,诞生了影响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是19世纪中叶再造统一国家的复兴运动之地. 这也许是为什么《绝美之城》转向传统的原因: 只有在面对历史传统的时候,在接受这些辉煌终将消逝的时候,当代罗马人才能够去获取寻找绝美的能力,抛弃肤浅而拥抱崇高.

杰普对人生时光的留恋和怀念是本片的落脚点. 居伊·德波认为,时间在新资本主义下已经被发展成了一种消费品. 从农业时期依据农牧劳作的时间轮回到现代社会的工作日、休息日,从而发展出假日的概念,以及白天黑夜的生活分野. 影片中的罗马上流社会的特征就是有闲阶层挥霍时间,他们似乎永远在假日中. 杰普从不被白天黑夜所束缚,他用肆意挥霍时间来逃避有效率的运用时间. 可最终杰普还是不得不得出结论: 生命就是关于时间的. 在所有的城市游历中,有三场戏杰普流下了热泪. 除了得知初恋女友病故的消息时痛哭之外,一场是在埃特鲁利亚国家博物馆的一个人的肖像展当中,当面对艺术家四十年每天的自拍,杰普看到了时光在一个男孩脸上雕刻的所有痕迹,人近晚年的他不得不感同身受,怀念自己的青春,怀念被自己挥霍的人生. 另一场是在好友维奥拉儿子安德烈的葬礼上. 杰普在之前刚刚卖弄人情干练的经验给女伴拉蒙娜讲解如何在葬礼上完成社交王者的风范,却在葬礼现场无法自控崩溃在泪水中. 杰普不是在哭安德烈,而是安德烈如此年轻却对生命意义的不妥协和自己的放任自流让他无法面对自我的良知. 电影在刚开场引用了塞林纳的《长夜行》的诗句为开场,“旅行是有用的: 它激发你的想象力. 其他的一切都是失望和麻烦. 我们的旅程完全是想象的,这也是它的力量所在”. 结尾则用了完全契合诗中内容的行舟台伯河的长镜头作为旅行的终点,堪称本片的华彩篇章. 杰普直到直面死亡,终于平静地接受了绝美的不可得,而“只有化为碎片的美去抚慰人以无常和微妙、真实和虚假的结合,一切的浮华之上就是生而为人的困窘”. 美就在此.

猜你喜欢
蒂诺罗马意大利
意大利面“变魔术”
千万别当罗马士兵
小罗马
奥运精神的最好诠释
阳光房
意大利
前人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