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花开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

2021-12-29 22:25
科学咨询 2021年26期
关键词:语文课德育思想

胡 宇

(重庆市永川中学校 重庆永川 402160)

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空洞说教不如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德育之花开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课前预习,受熏陶

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图书报刊、网络查询等途径搜集整理作品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事迹介绍等资料。这些资料对我们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如《藤野先生》一文,是鲁迅回忆日本求学时的一段经历,了解鲁迅,不能不了解他的这一段历程。他从“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写文章拯救中国人的灵魂,无不充满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又如《背影》和《春》的作者朱自清,晚年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学生的思想就会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洗礼,对他油然而生敬意。

二、课堂教学,润物无声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是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寓思想教育于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寻文线悟道线,润物于无声之处。

(一)品内容,入情感

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质兼美,它们又蕴涵许多做人的道理,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

如学习《背影》,教师可从感情入手,让学生思考“文章写父子惜别为什么只在买橘子这样的小事上大做文章?”了解作者写此文的背景和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子奔丧,父亲变卖典质。在这样的困境中父亲把成年的儿子仍当小孩似的百般照顾,连乘车需要吃水果这样的小事,都考虑到了,这事虽小却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的爱和动人的情意。淋漓尽致地描写父亲为“我”买橘子穿铁道爬月台艰难往来的“背影”,使父对子的热爱之情和子对父的思念感激之情得到了最集中最充分的揭示和抒写;继而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游子吟》唤起学生对父母的亲子之情的共鸣,在情感的共鸣中激发学生对父母长辈的敬爱尊重之情,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激发学生为理想发奋学习尽快成才。

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感受到光明的重要,同时也懂得应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珍惜身边的友谊。

在语文教学中,体验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让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推动下学习、探求、增智益志、净化心灵。

(二)析人物,学榜样

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塑造的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如同现实中生活着的人,其中包括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家、诗人、科学家、爱国主义者等伟大形象,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熏陶着学生思想。不同的人物体现了不同的思想内涵,不同的典型形象,使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升华,与美好的情操、高尚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以文中出现的英雄模范及其他优秀人物的良好品德行为,思想情操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文中作者幼时无书无师以及成年后“趋百里之外”求师,克服学习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最终学有所成。说明学习要勤奋、专一的道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想法,以便让同学们以宋濂为榜样,勤奋刻苦,让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到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还在坚持创作,还在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呼喊,学生被他的精神完全感动了,我们语文老师就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再加点拨启发,让学生听《命运交响曲》,展开想象,想象贝多芬是如何在耳聋的情况下,战胜疾病,战胜困难,他的这种精神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学习的楷模。

(三)赏名句,悟人生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现在语文课本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犹如鲜花绽放在书本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学习《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

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三、课后延伸,启迪深

对学生思想的启迪、教育并不是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应当随着课堂教学的延伸而升华,可采取阅读有关著作,写读后感,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认识,加深思想教育。

如学完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感受到了雨果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课后让学生给雨果爷爷写一封信,加深对这种情感的领悟,学习雨果的精神,使学生受到更深的启迪。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画图!

猜你喜欢
语文课德育思想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