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趣味性探究
——以适当引入古典诗词、报刊新闻等为例

2021-12-29 22:25贾雷雷
科学咨询 2021年26期
关键词:报刊古典诗词

贾雷雷

(重庆市求精中学校 重庆 400042)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和思想能力不断得到开发和提高,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从而不断提高地理素养。各个学校的图书馆提供大量的古典诗词、报刊新闻资料,如《唐诗》《宋词》《元曲》《参考消息》《文摘周报》等。这些资料具有经典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在教学中适度适时运用古典诗词报刊新闻等,拓展课程宽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趣味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可以更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1]。以下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古典诗词报刊新闻等配合提高地理课堂趣味性的几点体会。

一、适时引入古典诗词、报刊新闻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增加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力

适时运用古典诗词报刊新闻等可让学生自觉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进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增加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力,尤其是地理和语文两个学科之间[2]。

例如,在学习到月相时,引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提到“月落时间是”“夜半”。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后月亮刚刚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满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道出了黄河的流向,又揭示了地球自转所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 揭示了潮汐与月相变化的关系和河流径流量变化与季节的关系。

(二)拓宽知识面,增加趣味性

地理趣闻是报刊乐于刊载的题材,恰当地结合到教学中,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世界洋流分布”时,补充讲解,二战时,地中海海域是德、意军队的控制区,而进出地中海的咽喉要道——直布罗陀海峡却在英军控制之中。为了控制德军潜艇出入地中海,英军用雷达、声纳设备监控直不罗陀海峡,控制德军潜艇出入地中海,但监测站并未发现德国潜艇,而德军潜艇却自由出入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英国舰艇在地中海时遭德国潜艇的攻击。英军迷惑不解。德国到底用了什么绝招呢?二战时,德国将物理海洋学应用于战场,使英军莫测高深。德军从物理海洋学得知,直布罗陀海峡的海水在上、下层的流向不同,上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下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流速为2~4节。德、意潜艇充分利用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的特点,在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发动机,利用密度流自由地进出地中海。

在学习到季风气候的时候,引入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

地理趣闻的引入使学生乐于上地理课,他们盼望教师给他们带来奇闻逸事,浓厚的兴趣会变成巨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地理素养也会逐渐提高的。

二、适时引入古典诗词、报刊新闻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提供准确数据,理解课堂知识

有些地理知识比较抽象笼统,报刊杂志能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

例如:讲到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时,适时引入发表在《中国经济时报》中的一段短文:“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的一项预测表明,在目前使用速度下,全球的石油最多还能用39年,天然气为60年,煤为221年。”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用一点少一点的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的理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节约水电气资源,形成倡导节约,反对浪费的生活素养。

(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些报刊新闻牵涉到一定的地理学专业知识,可以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世界的重大自然、社会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这也是培养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俄罗斯”时,补充讲解了有关乌克兰时局问题,指导学生通过新闻资料和阅读报刊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出乌克兰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做充分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世界的重大热点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在学习到气候的时候,引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3]。

三、为寓德育于教育提供生动具体的事例

古典诗词报刊新闻等的许多介绍我国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及祖国建设成就的资料,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学生感觉可信,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4]。

例如,在讲到长江水能的开发,正在建设之中的三峡工程时,补充介绍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水电站,其年均发电量为85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5 000万吨原煤,具有发电、环境净化、治水防洪、供水灌溉、开发航运效益等等。三峡工程确实是“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宏伟壮举。

在学习到中国各民族平等,和谐的大家庭时,引入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阴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在阴山西北植被以草地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生活着被称为“胡”的少数民族。阴山东南部即汉族的主要聚居区,以种植业为主,也是古代所称的“中原”。“不教胡马度阴山”即遏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现在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仅仅抱成一团,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共同努力奋进。

四、结束语

总之,古典诗词报刊新闻等对地理素养培养在多方面,但也需适时适度。否则会主次颠倒,有暄宾夺主之感。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资料并与地理知识有机联系,才能使引入的古典诗词报刊新闻等恰到好处,才能紧紧吸引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猜你喜欢
报刊古典诗词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百强报刊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怎样读古典诗词?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诗词之页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