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阅读冲击下传统阅读的优势与发展初步研究

2021-12-30 14:34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17期
关键词:纸质书籍数字化

田 红

(贵州大学 图书馆,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IT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阅读像洪水一般涌入大众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持智能终端作为阅读设备。“低头族”是对这一现象的精辟定义。

与此同时,传统阅读,也就是纸质阅读的占比却在不断萎缩。甚至有看法认为,传统阅读会逐渐被数字阅读取代甚至有消失的可能。大量数据和事实似乎印证了这一说法。

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上升了8.0个百分点,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65.03期(份)和6.07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与2013年相比,期刊和电子书的阅读量均有所提升,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8年,国内有20余家报刊停办,期刊也面临同样处境,心灵类期刊风向标《读者》步履维艰,因为订阅者发现众多专栏和自媒体公众号能提供相似甚至雷同的内容,而且还是免费的。

上述事实似乎印证了传统阅读在没落。那么数字化阅读为何会对传统阅读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

1 数字化阅读的优势及其对传统阅读的影响

传统阅读可以简单理解为纸质阅读,数字化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数字化设备进行阅读的行为。

数字化阅读和传统阅读是伴生关系,在IT技术大面积普及之前是没有数字化阅读和传统阅读概念区分的。所谓数字化阅读是在数字技术改变阅读形态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来的概念。传统阅读虽然可以理解为纸质阅读,但不能把两者画上等号,其内容载体一般为但不限于纸质,数字化阅读的载体则取传统载体代之为各类的数字化设备,既有专业的阅读设备如Kindle,也有多功能数字设备如手机、平板等。

数字化阅读能迅速崛起并蚕食传统阅读的领域与其本身优势是分不开的。①设备便于携带,扩充性强,可任意存储却不会导致重量与体积的变化,这是传统阅读材料做不到的。②数字化阅读具有联网(机)拓展能力。用户可以联网实时下载,或联机拓展内容。传统阅读的扩展性为零,无可比性。③数字化阅读价格低于传统阅读,还有许多免费材料。

这几个优势在降低了阅读成本的同时提升了阅读的便利性,也是数字化阅读冲击传统阅读的优势所在。这么看,数字化阅读似乎真的会取代传统阅读。

然而现实似乎并不支持这个观点。生活中,传统书店依然立在街头和商业中心,公共图书馆坐满了沉浸阅读的人们,大学图书馆灯火通明,许多人家依然陈设有书房和书柜。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传统阅读有着数字化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

2 数字化阅读的劣势与缺陷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数字化阅读的优势却被人性打败,优势变成劣势甚至在许多情况里难以与传统阅读竞争[1]。

2.1 阅读的人文内涵与体验欠缺

传统阅读离不开书籍。书籍能给我们这样一种体验:我们面对书籍时,恰似面对一群品位、个性迥异的朋友,要从中选择一位投缘的朋友做一次深刻而无声的互动[2]。

1513年12月10日,尼可罗·马基雅维利(1469—1527,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思想家、政治家)写了一封信。现在这封信已经成为经典之作,信中他这样写道:“当夜幕降临,回到家,我会走进自己的图书馆。在门口,我脱掉白天穿的沾满泥土的衣裳,再换上一身新行头,就像我要以佛罗伦萨特使身份去拜见王室一样。装扮妥当后,我就走进古代伟人们的古董陈列厅。他们友好地接待我,而我则从他们那儿汲取到滋养生命的养分。没有虚伪的羞赧,我同他们交谈,并询问他们行动背后的原因,而他们是如此富有人文精神,会一一为我解答。在4个小时里,我幸福地沉浸在他们的陪伴中,忘记所有的烦恼,也不再害怕贫穷甚至死亡。在这段时间里,我感到自己都完全变成了他们[3]。”

中国文学中类似的文字也俯首可得。古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今有闻一多先生的“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地袭来”。这是对深度阅读体验的经典描写,激励了阅读的代代传承。

传统阅读除了形式上的真实感外,天然具有的文化分量使读者体会到阅读的氛围与趣味。有言道“纸质书比电子书更有味道。”此味既是书之味,更是文化之味。即使数字化阅读已经普遍,爱书人的家中还要设一间书房和一立书柜,在静谧的时光中享受阅读的宁静。

数字化内容易于储存、编辑和调阅,但冲淡了阅读的价值感。受材质和功能所限,阅读者只能按照系统设定享受有限的阅读体验,甚至会有被机器操控的挫败感。至于纸张的质感更不是数字化阅读所能提供的。试想,面对冷硬的数字设备,僵化的设置,人体最巧妙的外设—手被机器限定在或点击或滑动等几个有限的动作中,只能发挥其功能的百分之一二,这难道不是禁锢吗?身体被禁锢,思想能飞多远?

2.2 阅读的获得感与体验深度低于传统阅读

传统阅读的过程从来不是轻松愉悦的,学习研究型阅读尤其如此,但获得的充实和满足感也是最大的。一册在手,边读、边体会、边勾画和批注,会心之处还可以掩卷而思,反复玩味,或抚书沉思,或执笔摘录,在脑海中变幻出无穷的思绪,并逐步进入“深思考”的入定状态。在阅读中学习并构建认知体系是人类宝贵的能力之一,痛并充实是对这一过程深刻的表达。

试想,当你读到快意处欲抚书而思,或者在书边写下思想的火花是一件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你与书籍做的深刻而无声的互动。当书籍换成阅读器时,这一切顿时不复存在或者变得生硬而尴尬。固然有些阅读器支持手写添加注释,但并没有笔尖在纸张上行云流水的感觉,且调取不便,导出繁琐,与开卷即得的书籍相比丧失了传统阅读的正式感和仪式感,更无法提供传统阅读的人性化体验与人文内涵以及由此延伸的深度阅读体验。

人的眼睛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适应了自然光的感知器官。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同样内容,眼睛对于以纸质显示内容的接受程度高于屏幕。尽管科技在发展,但显示屏的效果只是尽可能地接近自然光而不可能达到。这个差距决定了我们更喜欢自然光线下的传统阅读,何况纸质读物的清晰度、质感超过屏幕。

从人性来说,传统阅读中人是主动的一方,控制手中书籍。因为天性契合可以做到书人合一,我们只需去阅读;数字化阅读中,人机工程的效果远未达到和谐,我们至今尚在翻越人机工程这一障碍的路。

人文体验的深浅与内涵获得性是一致的。人文体验是一种代入感,也就是观众或读者自身替代作品中人物共情的感觉,“身临其境”就是这个意思。受限于人机工程问题,读者对于数字化阅读内容始终有一种“隔离感”,无法给予传统阅读的获得感和充实感。

2.3 不利于知识系统建立

这是数字化阅读的主要问题,论述之前先阐述一个现象或者定义。

数字化阅读催生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即“碎片化阅读”,是指利用手持设备在零碎时间如通勤、等待期间浏览数字化内容。

“碎片化”既指阅读行为零碎,对阅读环境要求低,可以随时发生,又指阅读的内容“碎”,包罗万象。没有数字化内容就没有“碎片化阅读”;反之“碎片化”阅读又会促进适合的数字化内容创作,二者是共生发展的关系。

目前有鼓吹“碎片化阅读”的趋势,称其可以达到传统阅读的效果。笔者不赞同这种说法是因为阅读的概念被滥用了。

碎片化阅读发生在碎片时间内,就是前后两件事之间的空闲。此时阅读者难以静下心来做好阅读的准备。长篇系统的文字显然不适合此时此景,那么短小、实时性和阅读刺激性强的微博、新闻及朋友圈文章恰恰适应了此类阅读需求。碎片化阅读的内容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碎片化阅读方式对阅读材料的逆向淘汰(选择)所形成的。传统阅读时代的诸如《五角丛书》之类的读本和数字化时代的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过是内容转移到数字化设备上而已。

这类数字化内容针对碎片化时间量身定做,争取在限定的时间内给出所谓的知识碎片,这就决定了无法在一篇文章里详述某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只能进行阉割,配上夸张的标题,做成一道“快餐”让阅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阅读,了解(不是学习)不知道的事情(不是知识),增加聊天的资本,轻易获得成就感。

这是有数量没有质量的浅阅读,让读者误以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好像什么都了解,但却无法拓展和深入。

这种阅读增长的是知识碎片而不是知识系统。碎片再多也是碎片,没有系统的学习构建不起知识系统,更别说建立认知格局了。当我们放下设备之后回想一下得到了什么?似乎一片茫然。来得快,去得更快,与其说这叫“阅读”不如说叫“放松”更贴切。

2.4 损害思维模式

我们知道,传统阅读强调的是反复性、反刍性思考和记忆,在阅读中与作者的思想进行互动,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数字化阅读牺牲了读者深入阅读的习惯,变成信息的解码者,不再强调精神联想。这样的阅读会对思维整体性和严谨性带来伤害,导致大脑的思考功能退化。

随着“碎片化阅读”过度发展,阅读者会越来越喜欢沉浸在被动式的“知识”填充状态,以获得视觉和精神愉悦,而对知识的吸收、解构、构建认知体系的过程在吸收阶段就被打断了。这种“阅读”吸收的是知识的碎片,没有经过思考是无法形成有深度、批判性、理性化的知识体系的,这导致以后阅读稍有深度和成体系的内容就会觉得困难和难以理解。换句话说,你越依赖“碎片化”阅读,你的认知体系被动性就越强,难以建立起属于你的思维体系。

因此,所谓的“碎片化阅读”其实是把时间凌迟成碎片,美其名曰“碎片化学习”来欺骗和掩盖自己无法再专注的事实[4]。

相信许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刷了巨量的数字化内容后,能留下记忆的有多少?能获得传统阅读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吗?

3 传统阅读的坚守与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数字化阅读以其便利性和实时性对传统阅读的造成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但传统阅读的人文体验以及对认知构建和思维训练仍然是有优势的,这是其在数字化时代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1 传统阅读的坚守

传统阅读的优势领域一定是内容对阅读的要求与传统阅读具备的特性高度契合,或者说数字化阅读固有特性无法满足阅读要求的领域。

教育行业、经典作品出版以及专业与科研领域是传统阅读的优势领域。教育的目的在于思维与认知体系构建、品格与价值观塑造;经典作品契合社会文化与价值观,本身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生命周期,对读者的价值观与人格完善有重要作用;科研活动则是高强度的思维活动,需要阅读的连贯性和便利性。这些要求与传统阅读的特性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却是数字化内容拥有较少甚至是没有的特性。

教育、经典与专业领域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内容相对稳定,更新频率低。经典作品内容已经锁定,教育领域的内容更新幅度不会太大,只有科研与专业领域更新稍快,但仍较为稳定。

尽管有上述优势,传统阅读材料的品位与品质也应随着阅读审美的改变而改变,以应对数字化阅读的竞争。

3.2 传统阅读的创新

传统阅读的创新涉及内容与载体,内容在3.1中已经论述,剩下的就是内容载体的创新,也就是多样化。

无论是数字化或是传统阅读,阅读行为只涉及内容和载体。载体是传统阅读的一个创新方向。

前文所述,传统阅读包含纸质阅读但不限于纸质阅读(皮革、树皮、草叶以及竹简等),最终选定纸质不过是造纸技术发展加上综合权衡的结果罢了。当阅读需要时,这些材质自然可以回归阅读领域作为载体使用。这种回归不是重新占领阅读领域,而是作为阅读趣味载体的回归,是传统阅读对缺乏阅读趣味的数字化阅读的胜利。

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历史类读物的仿皮质书,古籍的线装版甚至竹简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再者,相比数字化内容被限定在屏幕之内,实体书籍可以有更多的设计风格与造型,比如卡通风格的漫画书,小清新少女风格的读物,造型上可以有扇形、锥形等。

加强阅读推广,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书有关的典故与成语,并设置有关书籍演变的趣味活动如“韦编三绝”,通过活动探讨书籍的文化传承,在阅读中触摸文化,加深对书籍和历史的感知。

4 结论

通过探讨可以看出,传统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谁取代谁”的关系,而是像水果和正餐不能替代一样,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二者会并存。他们是朋友,而非敌人,各有各的优势,传统阅读帮助我们构建认知体系,塑造价值观,数字化阅读则帮我们开拓视野增加知识面。我们要做的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尽管数字化阅读正在迅速地重新构建我们对阅读的理解,但是它真正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阅读的方式,而不是观念[1]。

猜你喜欢
纸质书籍数字化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