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品课题建设为抓手 创科研品质提升新样态
——例谈《“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1-12-30 18:16孙文生
科学咨询 2021年37期
关键词:子课题物候探秘

孙文生

(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南徐小学 江苏镇江 212000)

我校于2016年9月申报了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2017年2月获批立项并被列为省第四批精品课题培育对象。为使培育对象真正成为精品课题,我校坚持精品课题建设标准努力提升研究品质。

一、把握重点,进行课题研究方案的再论证

课题批准立项后,学校及时组织开题论证会。邀请市、区科研专家与课题组核心成员一起,对课题的整体设计做进一步的可行性论证,借助集体的智慧和专家的学识,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研究任务、落实具体分工、安排好研究进度,实质性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的再审视

1.突出现实性审视“选题的背景”

我校申报本课题,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基于独特的地域资源。镇江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两条黄金水道的十字路口,适宜的气候、山水相连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种。据统计,镇江有700多种植物和90多种鱼类、100多种鸟类、20多种其他野生动物等动物种类。此外,占地40公顷的“跑马山”公园与我校园融为一体,成为我校天然的“后花园”。公园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我校独特的教育资源。综上所述,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我校进行“物候现象”研究的自然条件。

(2)基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当今儿童的生存现状十分令人堪忧,所有的时间被成人支配,所有的活动被成人安排,儿童的生存空间被挤得越来越狭窄。春暖花开、燕子归来、月明星稀等自然现象在他们身边悄然发生,但他们却全然不知或无暇顾及。这是教育的倒退,也是对童性的粗暴肆虐。为改变这一现状,我校将按照“顺乎儿童天性,发展儿童个性”的办学主张,以“有趣的物候现象”为基点,整合多种学习资源,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使儿童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找回童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拔节生长。

(3)基于学校内涵提升的需要。回顾我校几十年的办学历程,始终秉承“求真”的校训,这是对教育本义的坚守与响应。如今,在人本思想的观照下,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应为每一朵生命之花的怒放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儿童是校园的主体,缺乏“儿童韵味”的校园是没有生机的校园,缺乏“童心”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智慧的教师。因此,我校把“儿童韵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物候现象”是指大自然中,那些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本课题为儿童与自然之间架起了对话桥梁,是我校打造“童心文化”的具体抓手。

(4)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应具备两项专业:首先是认识儿童、发展儿童的能力,其次才是学科素养。实际工作中,教师常常注重学科素养的培训而忽略“第一专业”的修炼。这是导致课堂学习僵化呆板,校园生活枯燥无味的症结所在。因此,倡导教师“怀着童心与儿童邂逅,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儿童世界,进而引导儿童、发展儿童,做出十分别致的教育,享受专业发展带来的愉悦。通过本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自觉运用自然界中鲜活的资源,发展儿童个性潜能,提高儿童综合素养。

2.突出创新性审视“选题的研究价值”

(1)本课题以课程建设的方式推进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较为系统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历亲身体验、实践探究,进而全面提升综合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性学习载体的创新。

(2)本课题以综合性较强的“物候现象”为研究对象,而非以单个活动或某一门学科为研究对象,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物候现象”本身具有的跨界性、周期性、规律性,极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创新。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再界定

1.物候探秘:物候是“物候现象”的简称,是指那些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物候探秘是指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对物候现象进行观察、设疑、猜想、验证,并从中获得规律性发现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2.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养的学习过程,是基于学生自身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3.“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课程:是以“物候现象”为研究内容,激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物候知识,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养的课程建构与实施。

(三)“课题研究目标”的再确认

(1)进行课程资源分析的研究,形成课程资源的分析报告;

(2)进行学习载体研究,建成“情趣盎然”的学习平台;

(3)进行课程内容研究,开发“理趣交融”的校本课程;

(4)进行课程实施路径的研究,形成立体式推进的课程建设思路。

(四)“课题研究内容”的再设计

(1)“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平台建设的研究;

(2)“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3)“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课程实施路径的研究;

(4)“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课程学习策略的研究;

(5)“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发展评价的研究。

二、统筹规划,完善课题研究的组织架构

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从任务分解、团队组建、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统筹规划,完善课题研究组织架构,确保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一)顶层设计,构建“金字塔”课题群

课题《“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后,为进一步贯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推进课题建设工作,学校积极探索“金字塔”教科研工作模式,先后多次邀请了市教科所赵联所长,区教科室许国良主任和史慧萍主任亲临学校,就学校主课题《“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的“金字塔”模式的合理构建进行现场指导。一遍又一遍地商议、研讨,群策群力,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了合理的顶层设计,最终架构了学校“金字塔”课题群。

附:“金字塔”课题群

(1)“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平台建设的研究

(2)《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3)《物候现象与多彩生活》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4)《物候现象与生态保护》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5)《物候现象与防灾减灾》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6)物候现象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

(7)“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学生发展评价的研究

(二)双向选择,组建研究团队

1.主持人招标

确立了学校“金字塔”课题群后,2018年年初在区教科室许国良、史慧萍主任的关心和指导下,主课题主持人孙校长面向全体行政召开了子课题主持人招标会,发布了子课题名称、子课题主持人任职条件等相关信息。各行政对照子课题主持人相关标准,结合自身的分管工作和研究意向进行了自主申报。学校主课题组经过评审,确定了各子课题的主持人。

2.成员自选

每个子课题的主持人确定下来后,学校又积极着手进行子课题成员的双向选择活动。校长亲自主持,教科室王爱萍老师对七个子课题进行解读,并给老师们提出合理的选择建议。老师们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填报了双向选择意向表。

3.统筹协调

子课题主持人和成员的选择表上交后,教科室进行汇总统计,本着“组间研究力量均衡,组内研究能力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调整,完成了各子课题研究团队的组建工作。

学校采用“双向选择,自由组阁”的方式组建研究团队,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增强了研究团队的凝聚力。全校有80%的老师参与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开放、自主、合作、共赢”的研究局面。

(三)加强培训,提升科研素养

(1)子课题分批论证。子课题群团队顺利组建后,学校邀请区教科室专家对子课题的主持人进行了课题实施方案撰写的培训。为形成高质量的课题实施方案,区教科室于2018年4月13日~4月20日期间分三次在南徐小学举办了省精品课题培育对象子课题群开题论证暨教科室主任培训活动。论证会上,围绕“研究目标的准确性、研究内容的适切性、研究过程的可行性”等一系列核心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深入的研讨,课题组成员有疑必问,专家团队答疑解惑。在与专家团队面对面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的老师不仅提升了对本课题的认识,更从专家团队那里,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坚定了研究的信心。

(2)组织学习培训。学校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学习和培训活动。黄春华和王爱萍老师分别参加了省教院在苏州和扬州举办的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题培训;课题主持人参加了在无锡和苏州举行的精品课题培训活动;孙校长带领行政和部分骨干教师近20人到南京红山小学取经;学校主课题组定期组织通识培训,各子课题组围绕研究内容定期开展专题学习与培训。

(3)专家跟进指导。邀请市、区基教、教科、教研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到校就校本课程的开发、互动平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指导;学校教研组围绕学科渗透、资源整合与开发、综合性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等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学校与气象、水利、农科等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到校对师生进行培训,指导课题研究深入推进。

三、立体推进,走实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依托地域资源,建设学习平台

学校充分整合利用地域资源,进行学习平台建设的研究。建成了“一院”“两园”“三廊”“一网”。

“一院”:“物候现象”研究院。研究院里有关于“物候现象”的图书资料、音像资料以及网络设施、设备,便于学生开展研究工作。

“两园”:气象观测园、植物栽培实验园。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科学观测、科学实验的方法,探寻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

“三廊”:“物候探秘”科普长廊、“四季韵歌”文学长廊、“情系自然”艺术长廊。以可视可感的、实体实际的、动态动手的载体,呈现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季节更替、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网”:“物候童趣”专题网页。在校园网上建立“物候童趣”专题学习网页。通过人机对话,实现自主查阅资料、实时互动交流的自助学习功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通过学习平台的建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合作探究、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体验了“思考之趣”、“动手之趣”、“合作之趣”、“创作之趣”。

(二)遵循“儿童立场”,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以“尊重儿童天性观照儿童生活引领儿童成长”为理念,以“物候现象”的研究为内容,边研究边实践,开发了《南徐童韵——与大自然的对话》系列校本课程。

系列一:《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通过对农谚的收集和二十四节气的理解,感知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系列二:《物候现象与文学创作》,通过对有关描写物候现象文学作品的赏析,感受前人的生活智慧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系列三:《物候现象与生态保护》,通过对古今物种种类和数量的比较,分析衰减原因,增强环保意识。

系列四:《物候现象与防灾减灾》,通过案例教学,了解地震、海啸、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来临前的物候现象,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

这套校本课程经层层筛选,在2017年度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中获三等奖。目前,我们根据研究内容将《物候现象与文学创作》更改为《物候现象与多彩生活》扩展了研究内涵与外延,并对其他教材作进一步完善,在内容选择和实施过程中留给师生更多的空间,以便师生在使用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完善。

(三)指向“落地生根”,探索课程实施路径

1.在学科课程中渗透

每门学科中都有与“物候现象”相关的结合点。课题组组织各学科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物候现象”的资源,进行学科与物候关联点的梳理。教学这些内容时,将学生带到自然界中观察、验证,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将一些“物候现象”引进课堂,作为学科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素材。通过研究,目前已形成了“学科课程中物候相关教学内容梳理”汇总表,每个学科都完成了多个物候现象与学科内容整合的教学案例。

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扎根

学校将“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每学期拿出三分之一的课时用于物候探秘专项研究。各年级组期初确定研究主题,制订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活动落到实处。此外,学校还将物候研究融入到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春、秋游,组织孩子走进自然、观察自然,进行物候观察、艺术创作等活动。“气象观测”社团、“物种调研”社团、“地质调研”(水文、土壤)社团,每到季节交替和某种“物候现象”发生时间节点到来之际,都走进大自然采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3.在校园文化节中提升

每年一度的校园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都是孩子热切期盼的盛会。课题组对校园各大节日进行整体策划与设计,融进关注自然的元素使之更具“儿童意味”。读书节——进行“四季韵歌”的创作,激起孩子对自然的无限热爱;艺术节——鼓励孩子选择一种熟悉的“物候现象”,通过拟人化的创作表演阐释自然规律;科技节——解释一种“物候现象”、制作一种植物名牌,都是一次科学实践活动。体育节——学打一套五禽拳,也是对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一种体验。

(四)跟随季节的脚步,实施主题项目化学习

为推进“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的深度开展,课题组以时间为主线,跟随季节的脚步,积极实施“主题项目化学习”。各子课题组根据自身研究内容,结合季节特点,开发开放度高、综合性强的学习项目。

《<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组,以在校园里开辟的“开心农场”为基地,开展“不违农时乐陶陶”劳动体验学习。

《<物候现象与多彩生活>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组,开展“心寄万物,笔记自然”项目学习,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记录大自然的四季变化。

《<物候现象与生态保护>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组,开展“镇江地区物种变迁与保护”项目学习。

《<物候现象与防灾减灾>校本教材实施的研究》课题组,开展“天气预报里的安全防范”项目学习,教会学生从天气预报里预测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五)现场观察,在参与中进行学生发展评价

子课题《“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发展评价的研究》,是渗透到其他子课题组研究中的。此课题组的老师被分成5组,分别走进5个子课题:《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物候现象与多彩生活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物候现象与生态保护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物候现象与防灾减灾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物候现象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他们有的走进课堂听课,进行了详细观察;有的参加了子课题的组织的学生活动,进行了细致观察;有的查看了子课题的过程性资料……课题组的老师们会对“物候探秘”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老师、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评、互评、师生共评。最后,课题组老师写下评价意见,与老师、学生进行诚恳地交流与沟通,促进师生自我反思与评价。

课题组定期开展“评价量表”设计的专题研讨。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课题组设计了多种评价量表。老师们,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量表走进各子课题活动现场进行评价。他们还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表进行修改,以更利于科学地评价。

总结得失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我们将对照精品课题建设标准,学习、理解、消化、吸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在课题研究的具体行动中,向着精品课题建设标准接近、接近、再接近,让精品课题的样态清晰、清晰、再清晰。

猜你喜欢
子课题物候探秘
GEE平台下利用物候特征进行面向对象的水稻种植分布提取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气候增暖对3种典型落叶乔木物候的影响1)
——以长白山区为例
小学数学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
气候变化对民和杏发育期影响分析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研究
小学数学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
《利用全自动录播系统进行校本优质教学课例开发建设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蕨类植物大探秘
探秘解忧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