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线上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2-01-01 00:2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教学

刘 超

(廉江市实验学校 广东·湛江 524400)

线上课堂是一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学模式。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化设备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这种新的教学形式给了学生不同的心理体验。线上课堂具有灵活的教学时间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是传统校园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没有听清或听懂的地方,确保对知识的全面透彻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或语音的形式与教师互动,进行线上的问答和讨论,解决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丰富的线上交互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符合现代青年学生的沟通交流方式,有助于消除学生面对面时的顾虑,使教学过程更顺畅和丰富。

1 线上课堂更加凸显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最富有成效的教育就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认识世界的意识和培养改造世界的能力。线上教育缺少了面对面的监管,没有了课堂纪律、时间、空间的约束,更加考验一个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不仅是被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动者,可以自主选择适合的学习目标。所以,线上教育更需要学生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1 突出主动性

网络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线上课堂突破了传统校园教学的学期制框架,不被传统的教学思维及制度所束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及弹性化的学习设计等优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能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让学习制度更能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与此同时面临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周围的学习环境、娱乐游戏的诱惑、自身意志力等等,这些都对学生正常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无法做到面对面的监管,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得靠自律和主动。所以,线上课堂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并非单纯的教师灌输知识。

1.2 突出能动性

学生的能动性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识加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把外在的知识、信息等等,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形成主体的认知、经验和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很多时候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去进一步深化理解。在实际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与课本知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等多个角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学好这门学科,促进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为我们的物理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高中物理选修3-5《反冲运动、火箭》这一节的教学时,可以先利用现实生活当中的条件来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真正的去理解反冲运动的概念。在正式授课前,以课外作业的形式,指导学生利用家里的物品制作一些模型,同时教师还可以自己制作并拍成视频,给予学生指导。针对三级火箭的工作原理,给学生一些火箭模型制作的教学视频,鼓励学生利用相关原理自行制作“水火箭”等小模型。通过这些小模型的制作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制作小模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3 突出创造性

线上课堂改变了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构建起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而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它表明学生在学习这一特殊的认知—实践活动中,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知的方式和内在意向,具有无限潜力。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突出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主要实现方式就是落实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运用学生自身已具备的相关知识、能力、素养分析解决实际生活场景遇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相辅相成。

2 线上课堂更突出了教师“教”的主导地位

线上课堂是对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全方面考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学习指导等都要紧紧地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而展开,在这一过程中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要由学生来自主完成。一节课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满堂灌的形式。而是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积极地讨论、制定方案措施,最终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和点拨者。

2.1 突出教师的“指导者”地位

2.1.1 学法指导

教师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解惑者、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学法”的指导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做好学法指导,传授学习的方法,强化“五连环”学法指导,即:“预习——听课——复习——纠错——归纳总结”。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平抛运动》为例。

“预习”:教师利用网络推送一款小游戏“愤怒的小鸟”,通过体验小鸟击倒小猪堡垒的过程来体会平抛运动。配合预先设计的导学案,指导学生着重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自主学习:(1)小鸟的运动有何特点?(2)小鸟的运动能否分解?如何分解?(3)分解小鸟的运动后的两个分运动能决定其运动的哪些物理量?两个分运动之间有什么关联?通过这种有物理味道的体验式、感受式的自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自学、思考,为课堂听课做好准备和奠定基础。

“听课”:一节课里学生很难分分秒秒都全神贯注,通过预习环节,明确了自己的听课重点和难点,上课时才能有针对性的听讲,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一旦自己课上有所走神疏忽就容易错过自己的薄弱点,也很难突破难点。

“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课上的知识点只有及时复习巩固,最终才能形成长期的记忆,牢牢掌握。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一些知识点,如果做不到及时复习,学生在极短时间内就会遗忘。学生很容易陷入“学了忘,忘了学,学了又忘”的恶性循环当中。

“纠错”:针对课后练习中错误的题进行纠错并做好错题本。这是学生突破难点,克服易错点的一个有效方法。

“总结归纳”:对于知识要进行总结,总结出一些方法技巧,由一道总结出一类题的解题方法,到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

“五连环”学习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领悟知识,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未来学生的发展取决于其学习能力的强弱,这也是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1.2 兴趣指导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充满好奇和求知的欲望时,他就会主动去探究知识,寻求真理。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累积和理解是最为快速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和自主学习的热情,线上课堂才会有成效。

教师可以结合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去学习物理。知识本身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就必须通过具体的、有趣的方法去吸引学生。比如:在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教学时,可以先利用现实生活的条件来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前指导学生取一片薄纸剪成碎纸屑,放在金属板上,再把一块泡沫塑料板用干净的保鲜袋套住。把塑料板与干净的丝绸摩擦,使其上带负电。用导线将金属板和大地连接,用绝缘的镊子将金属盘放置在塑料板上。金属板下表面在静电感应的作用下带正电,而上表面的负电荷则通过导线导入大地,断开导线与金属板的连接。用绝缘镊子将金属板与塑料板分开。纸屑在静电高压下可看作导体,所以纸屑带上了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即可看到纸屑向上飞散开的现象。

实际的教学证明,通过“天女散花”这样一个简单直观的静电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的感知情景所蕴含的物理概念。更好的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思维,发展科学能力。同时,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锻炼了思维,也提高了自身的实验动手能力,是一种全方面的锻炼。

2.2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由于学生的不成熟,学生能力还不够,学习具有盲目性。所以教师必须组织学生正确地去理解教材,组织学生开展有效地学习,组织学生的各种交流和研究活动,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比如:讲授摇绳发电时,单纯地语言描述无法让学生领会。作为“组织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做实验来验证。例如:准备10-20m的长导线,将两根导线两端的绝缘层剥掉,再缠绕在一起成为并联的关系。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然后两个人沿东西方向分开站立,使导线沿东西方向,开始摇动导线,仔细观察灵敏电流表,看指针是否偏转。分别不断改变摇动时的距离,摇绳的速度和频率,再观察电流表。记录相应的数据,分析数据得到结论。通过“组织者”的帮助,使得这些抽象化的事物变得更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把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2.3 教师还是一个激励者

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努力的过程,肯定和赞赏学生探索精神和主动求知的劲头。把探索的经历视为学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个经历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成熟的想法,这可能是未来某种重大发明的最初创意来源。学生从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中获得力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研究热情,从而更好地进行探究型学习。

线上课堂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教法和新思路。教师要不断探索线上课堂和传统课堂的有机融合方式,取长补短,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成为受学生粉丝热爱的“主播”,就要积极总结线上教学经验、梳理新教法、加强团队协作,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用的经验拓展到线上课堂中,有机融合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