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重维度

2022-01-01 10:50尹禹文
关键词:法治思政思想

尹禹文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6)

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体现了共产党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论述内容和严密的逻辑体系。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在主要任务部分明确指出:“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作为法治建设最新的理论成果,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的育人过程,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既是实现大学生价值观塑造、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提升的最佳路径,也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包含理念、原则和路径三个维度,具体可以从“三因”的总体理念、“三结合”的基本原则、“三进”的实施路径来构建。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总体理念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是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所提出,该理念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总体要求和核心理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立场的深刻总结。依循“三因”的理念,需要立足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深刻剖析“事”与“化”、“时”与“进”、“势”与“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的。

(一)因事而化:遵循教学规律,化解矛盾问题

因事而化就是要遵循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关照学生的思想动态,回应学生的思想关切,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客观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和国外民主法治实践,围绕学生在法治素养提升和法治思维培育过程中的困惑疑难及时准确地回应和解决,尤其给学生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区别,其民主内核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逻辑的较大差异。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并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以私权为核心的民主,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最新成果民法典的颁布和施行,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我国民法典与国外传统民法典精神内核的区别,从立法背景、分编构成、遵循原则等方面我国民法典更加体现中国实际和中国经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入,关系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和政治信仰的树立,讲好“中国故事”、“法治故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论和伟大实践化为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实践,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自信、民族自信和法治自信,吸收习近平法治思想所包含的理论内涵,认同习近平法治思想所蕴含的价值要旨。

(二)因时而进: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发展进路

因时而进就是把握时代发展进路,剖析学生身上的时代烙印,紧跟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应对思政课教学可能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变化,摈弃思政课的旧有观点,在思政课教学的理念、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时刻关注时代发展、把握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点,反应时代规律,因时制宜、应时而动、顺时而进。[1]在时代的进步和变化中,思政课教学体系需要不断更新,体现思想的进步性和时代的发展性,从目前的意识形态和国际形势方面看,伴随中国进入新时代,国家实力明显提升,尤其是取得抗疫的显著成效和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国外势力开始加紧意识形态的渗入,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扰乱。在此背景下,更加需要发挥思政课作为育人主阵地和马克思主义宣传主渠道的关键作用,加强思政课的法治意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融入和贯通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将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让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互动和互构,让学生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培养法治理念、提升法治素质,在树立法治信仰中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因势而新:适应演进常态,推动创新发展

因势而新就是要适应情势的演进变动,不断创新和突破思想理论和教学手段,变革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适应思政课场域交融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网络学习生活的新常态。与因事而化和因时而进不同的是,因事而化更加注重思政课教学应当符合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化解矛盾理念,因时而进更加注重思政课教学适应时代变化的演进过程和逻辑理路,因势而新则更加注重思政教学的创新思维和改革方法。当下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活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也同样重塑着教育教学的样态。尤其是疫情期间,全面推行的“在线教学”、“直播教学”、“录播教学”等教学形式,更是直接影响当下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网络新媒体时代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创新,虚实共在的教育对象、线上线下的教育过程、媒介文化的教育话语、内外交互的教育方法、技术建构的教育载体、缺场在场的教育队伍等方面的变革,都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入更是需要契合情势的演变,结合世界新变局、社会新变革、教学新变化,在内容、手段、方法上都适应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维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和中介创新融入的手段和策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入脑入心。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遵循“法德结合”、“知行结合”、“虚实结合”的“三结合”基本原则。

(一)内容上坚持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

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深刻的法德共治理论,其中“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就精辟地指出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法治思想揭示出“融德于法”的理论意蕴和“法德共治”的实践理路,深刻阐明了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并且指出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来实现刚性的法律约束和柔性的道德手段的融合。[2]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以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着力点,协调推进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法治教育中树立学生的法治信仰、深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道德教育中培养法治价值取向的伦理观,使大学生成为符合德性要求和具备法治品质的良好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包含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共生、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结合、信念信仰的塑造、教育教学规律的遵循等内容,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实现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法治观念形成中牢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坚定信念信仰同时培育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强大的价值辐射功能,在思政课教学中诠释价值传统,反映时代特征,实现价值引领和传导,为大学生提供道德与法律行为选择的价值尺度,使大学生在道德素养和法治品质的双重提升,同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方法上实现知识性讲授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需要把握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思政课教学、学生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学生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法治思想涵盖法治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论和全面依法治国基本观点,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方案,其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塑造学生宏观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以及为学生提供微观层面的法律问题解决方案。知识性讲授的教学方法偏重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通过知识性讲授可以为学生阐释清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核心要义和时代意义,更加偏重教师的主导性和内容的理论性。体验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性教学,可以包含沉浸式体验教学、法治情景剧演绎、模拟法庭实践、法治展馆参观、法庭庭审听审、社会实践调研等环节,有助于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中的实践环节的交融实现法治理念的启发,将知识性的灌输内化为自身的理论,并通过体验式教学外化为行为实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融入过程中实现知识性讲授与体验式教学的结合,可以达到理论性和实践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使学生在掌握宏观和微观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伟大变革和成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性,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从而增加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载体上运用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相结合

思政课教学载体是在教学过程中承载传递信息、为主体所运用或者掌握、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载体运用,是为了使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知识性和价值性内涵更好地入脑入心,达到融入的刚柔并济。思政课教学的载体选择,一方面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情势的变更,一方面在运用时并非是单纯的中介或者技术,需要具备一定的显性教育、隐性渗透、道德养成、政治认同、价值观引导的功能,也就是有一定的导向和养成的作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入载体,需要结合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达到虚实结合,虚拟课堂包含虚拟仿真体验教学、网络平台教学、电子资源教学等以虚拟空间为媒介的教学载体,它的优点在于互动性强、信息承载量较大、更加符合当下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生活模式和思维特点,实现“泛在式学习”,但是也会受到运营成本、技术手段、数字疲劳等约束,实体课堂载体包括课堂话语、课堂活动、校园文化等,相较于虚拟课堂具有组织集中、回应高效、场境效应等优点,比如校园文化载体可以实现群体性文化的融合和思想价值的提升,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中可以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进而反哺思政课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通过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的结合来实现,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因为时间、空间的拓展而得到较大改善,提升学生的思政课教学获得感。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实践指导和树立信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入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政治属性、意识形态性,都体现立德树人和价值观塑造的育人目标,都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价值要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具备内在逻辑性和实现可能性,其融入的路径可以通过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来实施。

(一)进教材需要体现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思政课教材,是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基础,需要把握新时代特点,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现在思政课教材内容之中,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引导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文化,突出教材创新性,完善相应的教材建设机制,优化教材内容,反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最新成果,增强教材内容的针对性,遵循思政教育规律、教学育人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编写有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的教材内容。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新方案”)明确:高校思政课的重心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崇宪法法律维护法律权威,德法兼修,德法并举。目前高校使用的思政课教材主要是2018年版本的中央马工程统编教材,已有教材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新方案指出,2021年秋季将施行新版教材,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将设置为“思想道德与法治”,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入,为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提供了重要依循和保障。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宪法法律等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料,和以教辅资源、读本、网络资源等为重要载体的课外教材,与已有统编教材体系有机结合,可以形成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关系。

(二)进课堂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在“三进”环节中,进课堂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桥梁。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课堂,需要从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着手,以价值引领构建思政教育新语态。比如在教学内容上,针对目前基础课教材中的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内容可以整合为法理篇、法治篇、思维篇和权义篇几大专题,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治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论、全面依法治国基本观点的理论体系,符合法学原理、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道路、法治思维、权利义务的法治观教育体系,依循国家到个人、宏观到微观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文化传播的内在逻辑,法理篇重点在理解社会主义法律本质和作用,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法治篇重在结合现实讲授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思维篇重在让学生理解法治思维的概念和内涵,学习培养法治思维的方式,增进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权义篇重在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增强法治素养,树立法律权威。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讲授式、启发式、情境式、案例式、问题链、BOPPPS等教学方式,同时结合“慕课”、“SPOC”、“直播”等新媒体教学手段,丰富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的教学方法。结合“第二课堂”来增强价值认同感,依托辩论、演讲、模拟法庭、调查研究、网络调研、基地体验等实践教学模式,达到内化与外化的效果。

(三)进头脑需要教师增强教学本领、创新话语体系,实现入耳入脑入心

习近平法治思想进头脑,是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法治思想进头脑,应当使学生通过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论内涵、价值要义等方面的领会,来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点方法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要使习近平法治思想进学生头脑的前提,是教师作为主要施教者自身要增强“学透”、“讲清”、“善教”的教学本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系统阐释、认真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产物,深入学习、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历史底蕴和实践伟力。教师将理论学懂弄通是进头脑的前提保证。但是要让新知识新思想新观点真正为学生所接受,还需要教师创新话语体系,以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思想解读理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将学术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将艰涩的理论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实践语言,将法律专业语言转化为思政语言,将西方法律话语转化为中国化的法治语言。[3]习近平法治思想进头脑的落脚点,是实现学生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情感认同和政治信仰,这就需要教师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历史维度总结法治经验,提炼治理规律,现实维度理性回应学生关切,触及学生灵魂,实践维度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根植大学生心中,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使习近平法治思想及其精神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使学生真学、真知、真懂、真信、真用。

猜你喜欢
法治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