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娇》:脱贫攻坚人物群像的时代书写

2022-01-01 10:50江静雪
关键词:多娇沙鸥群像

江静雪,蔡 颂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扎根泥土,先后创作出《山海情》《一个都不能少》《绿水青山带笑颜》《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花繁叶茂》《金色索玛花》等一批优秀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作品。2021年初,湖南卫视重磅推出的《江山如此多娇》作为其中的精品力作之一,在三湘大地上唱响了一曲“新时代脱贫攻坚人物群像建设美丽乡村”的青春颂歌,被誉为“为精准扶贫画像立传明德”[1]的时代文艺精品。

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只有经过接受者的接受和再创造才能实现”。[2]创作出满足受众审美期待的人物形象,是实现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丰收的极佳路径。《江山如此多娇》聚焦受众审美心理,从“勾勒外壳”、“彰显互动”、“凝聚内核”三大角度层层递进,通过“骨法用笔”的生动意绘、“春风化雨”的巧妙和解、“民胞物与”的共生表达等艺术手法塑造了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断实现自我成长的人物群像缩影。

一、勾勒外壳:“骨法用笔”的生动意绘

“骨法用笔”出自南齐谢赫的“绘画六法”之一,意为“笔致能够表达人物的骨相体貌,显示活生生的力量”。[3]《江山如此多娇》准确把握受众在审美体验初始阶段中所产生的审美愉悦和休闲娱乐的观剧动机,运用“骨法用笔”的创作手法,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外壳刻画,从侧面勾勒出兼具“诗意化”与“烟火气”双重特征的立体式脱贫攻坚人物群像,具体表现为“自然元素的诗意点缀”与“人文色彩的活泼呈现”。

(一)自然元素的诗意点缀

本剧中饱含诗意的自然元素营造了一种舒朗惬意的氛围,从侧面烘托出“诗意化”的人物形象,迎合了受众审美愉悦的观剧动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碗米溪村依山傍水、云雾缭绕、生意盎然,恰如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墨彩图,营造了一种“诗意地栖居”的空灵氛围,带给受众如临仙境的视觉审美体验。与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形成山鸣谷应之效的是人物群像的塑造。

首先,从对扶贫干部的形象刻画来看:碗米溪村书记濮泉生的名字谐音“泉声”,流露出“清泉石上流”的诗意;其皮肤的黝黑之色与泥土的颜色遥相呼应,正隐喻着他“心中有人民、脚下有泥土”的扶贫干部身份,濮泉生被赋予深沉厚重的土元素诗意。另一位扶贫干部沙鸥,本是穿着高跟鞋、涂着大红唇、看着娇滴滴的都市丽人,来到碗米溪村后开始了“T恤牛仔帆布鞋”的农村生活,前后形成巨大反差;其名字易使受众联想到杜甫《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诗句,“沙鸥”也是一种水鸟的名称,即栖息于沙洲的江鸥,江鸥随潮而翔的特征正是对扶贫干部沙鸥力排万难、乘风破浪的创新精神的隐喻,她身上承载着以柔克刚的水元素诗意。

其次,从对村民的形象刻画来看:碗米溪村的“种桑养蚕”第一能手石排山虽然已经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但仍然精神矍铄,人如其名,他承载着“稳如泰山、坚若磐石”的山元素诗意;白百灵(幺姑)正是金牛山上唱歌最动听的“百灵鸟”,她穿着光鲜靓丽的民族服饰、带领“小溪流合唱团”的留守儿童登上省城的大舞台,凭借宛如天籁的歌声拿到了歌唱大赛第一名,这只从大山深处乘风而来的“百灵鸟”颇具随风而翔的风元素诗意。

总之,这些人物形象在诗意化的自然环境衬托下显得格外让人亲近,能够引导受众在如诗如画的影像中放松身心,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洗礼,满足了其轻松愉悦的审美期待。

(二)人文色彩的活泼呈现

丰富多元的人文色彩营造了一种活泼欢快的氛围,从侧面凸显出人物形象的烟火气息,迎合了受众休闲娱乐的观剧动机。碗米溪村热闹非凡的斗牛节、独具特色的土家民居、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引人入胜,带给受众欢快喜悦的视听盛宴。在《江山如此多娇》中,活泼鲜明的人物群像与这些极具烟火气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

一方面,扶贫干部的形象十分接地气:“摩托书记”濮泉生为赢得村民信任,与向登高、石咬金二人“喝血酒拜把子”;“都市丽人”沙鸥入乡随俗,吃金牛山土特产“桃花虫”。这对一心一意干事业的扶贫CP,从身份上看,一个是国家重点培养的选调生,一个是省电视台的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候选人;从外貌上看,一位是轮廓分明的俊男,一位是肤白貌美的丽人。二者微妙的合作伙伴关系引发受众对美好爱情的无限遐想,但本剧并未迎合受众以往的审美经验,采取过分套路化的情节设置,而是选择了“陌生化叙事”。[4]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线始终紧靠脱贫攻坚主题,随着剧情发展在友谊与爱情之间徘徊,在情感上制造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感,使受众产生审美距离,激发受众在观剧时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在这部剧中,二人在工作中流露出惺惺相惜的温暖关怀比俗套的爱情叙事更能打动人心,树立了纯净美好的扶贫干部形象,满足了受众的期待视野。

另一方面,村民的形象亦极具“烟火气”,“电喇叭”与麻迷糊无疑是全剧中最有喜剧特色的活宝CP。“电喇叭”龙冬花是农村中年妇女的典型代表,身材微胖且嗓门极大、性格泼辣又不失淳朴善良;麻迷糊是碗米溪村第一懒汉,破烂T恤、几瓶白酒、“醉拳式”步伐是其日常标配,“等、靠、要”的思想顽疾根深蒂固,易使受众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反应。在濮泉生的暗示下,“电喇叭”带着几个中年妇女为麻迷糊“洗刷灵魂”,以达到惩罚他偷吃扶贫猪仔的目的。在节奏欢快的背景音乐的衬托下,麻迷糊在众多中年妇女的“惩治”下大声求饶、保证再也不“犯懒筋”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从侧面凸显出胆大心细、泼辣有度的“电喇叭”形象以及“懒筋”深入灵魂的麻迷糊形象。

综上,这些充满“烟火气”的人物形象极其灵动活泼,使受众沉浸在欢快喜乐的故事情境中,缓解了快节奏的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具有正向的心理疏导和情绪宣泄功能。

二、彰显互动:“春风化雨”的巧妙和解

春风化雨,即“有如时雨化之者”,意为像及时雨一样启迪人的熏陶和教育。[5]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江山如此多娇》获得“收视”、“口碑”双丰收的重要因素,人物更是受众接受“春风化雨”般思想教育的艺术符号载体。当审美愉悦、休闲娱乐的观剧动机得到满足后,受众开始进入“认同喜爱角色,产生移情反应”的审美体验发展阶段。[6]不同于传统主旋律影视作品中塑造的“高大全”主人公形象,《江山如此多娇》中的脱贫攻坚人物群像,大多是与广大受众相似的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这样的人物形象更能拉进受众与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唤醒其内心深处“心心相印”的审美共鸣。本剧塑造的脱贫攻坚人物群像存在性格上的弱点和不足。这些人物在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和春风化雨般的巧妙和解中实现了自我成长和思想升华,在“新旧和解”与“内外和解”中分别呈现为“传统思想的吐故纳新”与“舟水之情的内外交融”。

(一)传统思想的吐故纳新

传统思想的吐故纳新主要体现为碗米溪村父辈的旧思想与子辈的新思想的和解。“向喜妹与石咬金”、“田惠与麻迷糊”两对有情人遭遇的爱情坎坷本质上透露出传统思想中“父母之命”与现代思想中“婚姻自由”之间的矛盾。通过濮泉生等扶贫干部润物无声的扶贫教育,村民逐渐接纳新思想,这一过程实现了村民形象由墨守成规向勇于改变的新与旧之间的罅隙中跨越。

碗米溪村的村民代表在传统思想的吐故纳新中逐渐完成自我蜕变。青年一代中,喜妹与咬金二人同心合力、协助扶贫干部巧妙化解了“山上山下”的多年矛盾,使“内部分裂”的碗米溪村村民上下齐心、为脱贫攻坚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同时,喜妹之父向友亮与咬金之父石排山也放下芥蒂、握手言和,成为碗米溪村脱贫攻坚的先锋力量。四人均在脱贫攻坚战中实现自我价值:喜妹从普通土家小妹成长为坐拥千万粉丝的新时代“网红”、石咬金与向友亮高票当选为村干部、石排山众望所归担任种桑养蚕基地负责人。而麻迷糊为爱情和尊严励志脱贫的故事正是对“扶贫先扶志”的生动实践:他在惹阿公的刺激和扶贫干部的鞭策下卧薪尝胆,“怒摔酒罐”的行为正是对其决心奋发图强的隐喻,为这位“全村第一懒汉”蜕变为全村第一养蜂大户、实现与固执古板的惹阿公的友善和解、完成与田惠的“爱情梦”埋下伏笔。

总之,两对真心相爱的情侣最终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不仅意味着“婚姻自由”新思想的胜利,更是碗米溪村脱贫攻坚成果的隐喻。于电视艺术的接受者而言,“电视艺术更加贴近生活,具有真实性和参与性的审美效果”。[7]这些取材于平凡生活但勇于战胜磨难的“小人物”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拉进了电视剧人物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唤醒了有着相似经历的受众的审美共鸣,引导受众进入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在为人物的爱情故事而感动、为人物实现蜕变而震撼之后,进一步反省自我、思考人生。

(二)舟水之情的内外交融

《贞观政要》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8]自古以来,官与民之间的关系正如舟与水的关系。在《江山如此多娇》中,扶贫干部(外)与村民(内)在春风化雨般的和解中完成舟水之情的内外交融,仁爱精勤的扶贫干部形象跃然入目。

碗米溪村脱贫攻坚战中的扶贫干部在舟水之情的内外交融中逐渐走向成熟、实现人生理想。扶贫初期,村民出于对扶贫干部不信任而产生“排外”心理。濮泉生为赢得村民信任,与向登高、石咬金喝血酒成为拜把子兄弟,这与传统印象中正襟危坐的书记形象大相径庭;由于沙鸥张贴“以贫为耻”的标语引发了村民不满,他便折中地将“以贫为耻”改成“炫贫为耻”,巧妙地化解了村民与沙鸥之间的矛盾;他为给违规超生但情况特殊的廖匠嘎一家建档立卡而险些被撤职。村民们为感谢濮泉生,按照碗米溪的最高礼节,为他准备了“家人”才能享用的长桌宴,标志着他彻底融入碗米溪的大家庭。另一位扶贫干部沙鸥凭借杰出的专业技能开创“网红经济”,给村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之光,为碗米溪村最终实现脱贫贡献了巨大力量。虽然在此过程中亦产生过不少小摩擦,但均在村民两次送别沙鸥的情景中得到温暖和解:第一次,由于停电,为满足沙鸥“为碗米溪村拍一张美丽夜景”的心愿,村民们自发地在各家各户点亮了篝火,全村第一懒汉麻迷糊也用仅存的打火机为沙鸥点亮了一束光;第二次,沙鸥原本打算不惊扰人任何村民,因此选择在凌晨悄然离去时,村民们却自发地拿起手电筒、排上数里长队为沙鸥照亮“回家”的路。村民“两次送别沙鸥”与“为濮泉生做长桌宴”不仅体现了村民与扶贫干部之间的舟水深情,更从侧面凸显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群众真心相待的扶贫干部形象。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濮泉生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楞头小子逐渐成长为睿智机敏、经验丰富的成熟干部;沙鸥也从一个青涩感性的电视台小记者成长为成熟理性的省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该剧通过丰富的情节描绘,从侧面塑造了超越传统、机智勇敢、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新时代成长型青年扶贫干部形象。他们在价值观导向上呈现出“榜样的力量”,使青年受众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产生移情反应,更易获得受众的接受与崇拜。这为未来现实社会中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具有启发意义。

三、凝聚内核:“民胞物与”的共生表达

张载在《西铭》中写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9]意思是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一切人与物,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是同源并生、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它传达了一种“洋溢着人文关怀、合理地处理个人与社会、内在与外在关系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10]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脱贫攻坚人物群像身上所承载的“民胞物与”的人生观正是对“绿色发展理念”[11]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入浅出的镜像映射,塑造了美善合一的脱贫攻坚人物群像。这对正在观剧的受众而言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易使他们在观剧结束后陷入对自我和社会的沉思与回味,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悟,主要呈现为“生态扶贫的幸福烛照”和“精神扶贫的含蓄升华”。

(一)生态扶贫的幸福烛照

《江山如此多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注入生态扶贫的实践行动里,使整个碗米溪村笼罩在生态扶贫带来累累硕果的喜悦气氛中。本剧描绘了一幅物我交融、和谐共生的繁荣图景,从侧面塑造了具有生态智慧的脱贫攻坚人物群像。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深沉内敛的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扶贫的幸福烛照中大放异彩。碗米溪村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在濮泉生、沙鸥等扶贫干部的科学指导和排山叔等种桑养蚕能手的密切配合下,碗米溪村民集资买下废弃尾矿地,因地制宜、化荒为林,将废弃的尾矿地改为“种桑养蚕”示范基地,为碗米溪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细水长流的生命力。由于碗米溪村的主体经济是较为单一的水稻种植产业、产量并非十分乐观,因此,在沙鸥的坚持和鼓励和排山叔的带头示范下,原本不乐意学习先进水稻种植技巧的村民们开始逐渐接受外来农业专家的悉心指导。其中,“农业专家深入农田、精细入微地指导村民”的情景十分感人,在生态扶贫的实践中巧妙融入了“扶贫必扶智”的“文化扶贫”思想。本剧塑造了以电喇叭等虚心接受先进科技、由“勤”脱贫的村民形象,以濮泉生、沙鸥等灵活运用现代科技和扶贫教育,从而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扶贫干部形象,为碗米溪村成为全县第一个脱贫村奠定根基。

这些拥有生态智慧和超凡毅力的脱贫攻坚人物群像容易获得受众内心深处的认可与赞许。他们身上呈现出厚德载物的崇高品质,这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寻常百姓家”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精神扶贫的含蓄升华

在“扶贫先扶志”的“精神扶贫”生动实践中,村民的内生动力被彻底激发,他们连接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是碗米溪村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决定性力量。《江山如此多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融入了“扶贫先扶志”的“精神扶贫”理念,突出了其团结统一、坚韧不拔的精神内蕴。

在精神扶贫的过程中,脱贫攻坚任务群像将自我价值融入集体价值之中,实现了由个体到共同体的含蓄升华。扶贫干部濮泉生为村民开辟的脱贫致富之路均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他所提出的“种太阳”的梦想正是对愚公精神的当代表达、对扶贫必扶志的生动实践:喜妹文旅公司的发展壮大带来碗米溪“网红经济”的快速繁荣;在排山叔的精心呵护下种桑养蚕基地健康发展;在向登高的带动下四海农机合作社茁壮成长;在全体村民和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碗米溪隧道顺利开通......濮泉生、沙鸥等扶贫干部运用温暖的人文关怀与向喜妹、石咬金等当地村干部进行默契配合,碗米溪村的“内生动力”被彻底激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有着历史遗留矛盾的“山上山下”村民逐渐发展成水乳交融、无坚不摧的共同体,这一变化正是对“精神扶贫”升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高度的含蓄隐喻。

脱贫攻坚人物群像身上所蕴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碗米溪村在脱贫攻坚战中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一一对应。这容易激发受众内心深处对人物形象的敬佩与向往,实现精神升华。同时,本剧并未延续以往主旋律叙事中“大团圆”的固有模式为全剧画上圆满句号,而是在最后设置了“留白”(濮泉生离开碗米溪并鼓励喜妹竞选村主任),即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召唤结构”。[12]这给受众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容易激发脱贫攻坚“主力军”青年受众对故事发展的美好憧憬,以及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建设中来的奋斗热情。

总之,《江山如此多娇》作为一部将青春喜剧色彩与脱贫攻坚主题巧妙融合的电视剧作品,得到了脱贫攻坚“主力军”——青年受众的一致喜爱,它像一束“光”,为此类题材影视作品的未来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参照。①但金无足赤,与《山海情》里拥有古铜色肌肤和晴红色脸颊的西部扶贫干部马得福、《花繁叶茂》中说着极具贵州特色普通话的村主任唐万财相比,《江山如此多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一定的“失真”现象:向喜妹虽然从小生活在穷山沟,但妆容整洁、衣物白净,丝毫不似现实社会中偏远山区不施粉黛、衣着简朴的湘西土家族小妹;沙鸥在参加麻迷糊与田惠婚礼时不顾山路泥泞仍然坚持穿高跟鞋上阵,与现实中朴素的扶贫干部形象大相径庭。这对未来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人物形象创作提供了有力镜鉴。

瑕不掩瑜,总体来说,《江山如此多娇》在塑造“成长型”人物形象时并未对其性格弱点进行遮掩,这部精品力作的魅力正在于此,它以一种包容宽和的态度多维地呈现了人物弧光,形塑了具有饱满的生命色彩与深沉的时代内蕴的脱贫攻坚人物群像,让整部作品弥散出温润人心的文化魅力。

注释:

(1)据《中国艺术报》数据显示,在该剧收视份额中,城域11岁至30岁的年轻观众占比21.4%,为2020年以来年轻观众份额最高及唯一超6%的脱贫攻坚题材剧。数据来源: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10315/index.htm?page=/page_4/202103/t20210314_537420.htm&pagenum=4

猜你喜欢
多娇沙鸥群像
青山遮不住、江山多娇、天降祥瑞
沙鸥数点向青天
江山如此多娇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杨静平面设计作品
心随沙鸥飞何处?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群像
群像扫描
晚清民国人物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