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中的学生情绪认知和管理:认知科学的启示

2022-01-01 21:36姚马可伦应浩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8期
关键词:异族空间频率面孔

姚马可伦 应浩江*

(苏州大学心理学系 江苏·苏州 215123)

0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理论不断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教育已成大势所趋,不同族裔的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国际留学生群体的教育也自然在各层级高等院校中普遍开展,相关的问题必然随之出现。

有研究发现,留学生留学期间的心理压力均较大,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语言障碍、学业以及社交等方面[1]。由于文化背景、习俗、价值观不同,留学生与当地教师之间难以彼此理解,尤其是对于来华的高校留学生。他们不只面临着严重的语言交流问题和生活适应问题,对于异种族面孔的识别困难也会影响学术交流以及跨文化教育的成果。

人类是识别面孔的专家,但我们却并不能对所有种族的面孔都进行快速而又精确的识别[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识别外国人的面孔时感到困难,但识别本种族人面孔时却没有任何压力。这种现象在认知科学中被称作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ORE),其相关效应已被称为群内优势效应 (in-group-advantage)。1969年,该现象首次由Malpass和 Kravitz发现[3],后被广泛应用于各族裔面孔识别的研究中。

如今,针对异族效应的研究成为了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有关异族效应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面孔身份再认和种族分类两方面。以往研究发现,人们对本种族面孔的再认反应更快且准确率更高[4],而对异种族面孔的分类更快[5]。

另一方面,目前学术界对不同种族的情绪面孔加工差异的了解有限。情绪(emotion)是指人类对于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6],是人们对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对于他人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近几十年来,研究者对面孔情绪识别具有“种族文化特异性”,还是“生物普遍性”间存在一定争论[7]。虽然有早期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面孔基本情绪的识别结果是相近的[8],但情绪作为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有不可忽视的文化差异[9]。

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不同族裔的人对于面孔表情有一定的共识性,但是在特定表情的认知层面上存在极大的差异。例如,白人被试识别黑人愤怒面孔比识别白人愤怒面孔的用时更短[10]。此外,有研究发现不同种族在加工面孔时的信息利用方式存在差异。例如在识别面孔时,东方人比西方人更聚焦于低空间频率的信息,即东方人倾向于使用整体信息,而西方人则倾向于使用局部信息[11]。由于不同情绪的面孔包含着不同的空间频率信息,为了探寻情绪面孔异族效应背后的深层机制,亦需将高低空间频率信息的利用产生的影响纳入进一步研究之中。

情绪与记忆、注意和执行控制等一系列认知活动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且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2]。积极向上的情绪有助于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水平,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抱负水平,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困惑、失落、恐惧以及焦虑等消极情绪则可能成为他们学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13]。教师通过识别学生的情绪面孔正确认知他们的内在情绪,并指导学生进行情绪调控,对学生和谐心灵的塑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在跨文化教育中,教师必须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有一定的情绪觉察以及情绪管理能力,而认知科学的相关研究能够对跨文化教育中的学生情绪认知与管理提供启示。本文分别从情绪面孔的异族效应、高低空间频率信息在其中的利用方式以及如何应用于跨文化教育中这三方面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 情绪面孔的异族效应

1.1 情绪面孔的概念

当个体的情绪状态发生改变时,不论是有意识地控制面部肌肉或是无意识地自动呈现,面部表情都会有一定的变化。情绪面孔是一种包含丰富表情的非言语刺激,对情绪面孔的识别有助于我们了解交流对象的情绪或心境状况,如同在人与人的沟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得双方的沟通交流更为流畅高效,以便更快地适应陌生环境。

1.2 不同种族情绪面孔的识别

研究表明,异族效应存在于情绪面孔的表情辨识中[14]。情绪与明显的社会类别(如种族)交织在一起,既影响目标的分类方式,也影响从他们的脸上读出的情绪。Tskhay&Rule的研究发现在没有明显和稳定的物理标记的情况下,情绪可能成为群体分类和认同的主要途径[15]。Crivelli等人则探究了两个土著社会(Trobriand和Mwani)中成年人和儿童的面孔表情对面孔情绪识别的影响。与来自于西班牙的西方控制组不同的是,Trobrianders(32%)和Mwani(38%)并没有将表情和情绪识别联结,充分说明了面孔情绪识别具有种族文化特异性[16]。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受面部情绪、不同种族面部情绪的加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刘凯荣的研究发现表情强度对识别异族面孔有影响,即表情的强度越高,识别本种族和异种族情绪面孔的正确率就越高[17]。

不同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情绪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以中国大学生识别中国本族面孔以及东南亚异族面孔为例,相比于带有负性情绪的异族面孔,被试识别带有正性情绪的异族面孔时的准确率显著降低;而识别带有中性情绪的本种族面孔时的反应时显著低于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18]。张琪等人则通过使用ERP技术,发现个体对负性情绪的异族面孔比本族面孔更敏感,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由于个体认为负性情绪的异族面孔比本族面孔更具有威胁性而导致的结果[19]。

1.3 情绪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理论

对于人们识别情绪面孔时存在群内优势的现象,研究者们纷纷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来解释其产生的原因。Ekman最早提出了他的神经文化理论,认为每种情绪神经系统控制肌肉所展示出的面部表情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这构成了人的“面部情绪系统”,但是当人处于社会之中,文化环境的差异就会使面部情绪的识别产生不同之处。这是因为不同文化环境中,表情展现的规则不同、解码规则亦不同。Elfenbein和Ambady在承认Ekman部分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方言理论[20]。该理论认为个体在进行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时,拥有一套独特的情感系统。它提供了一种机制,潜藏在众所周知的社会现象之下,例如对熟悉事物的吸引力和仇外心理(对外国人或陌生人感到恐惧或厌恶)。这种系统类似于方言,在不同的文化中会对静态面部特征的出现和识别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以上的两种理论中,由于后者更注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个体在情绪理解上的差异,适用性更广,因此当今学界更为认同和支持方言理论的观点,但理论本身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佐证。

2 空间频率信息利用方式的影响

2.1 空间频率的概念

空间频率(Spatial Frequency,SF)由19世纪数学家傅里叶提出理论引申而来,它可以描述视觉系统工作特性的概念,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领域的视觉研究中。所有的视觉信息都可以进行傅里叶变换变为频域信息。研究者也可以通过编辑计算机算法来过滤面孔的空间频率信息,实现实验自变量的精准控制。比如,高空间频率的面孔就会看起来较为清晰;而低空间频率的面孔看起来比较模糊。

2.2 高低空间频率情绪面孔的异族效应

视觉的感知遵循“从粗到精”的加工顺序,其中低空间频率(Low Spatial Frequency,LSF)信息为人们初始的猜测提供知觉对象的粗略表示,并由此指导基于高空间频率(High Spatial Frequency,HSF)信息的对象的精细加工[21]。对于高低空间频率信息的面孔知觉,Ying等人从面孔的吸引力入手,发现多个不好看面孔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空间频率信息驱动的[22]。低空间频率往往突出面孔的全局信息,与整体编码有关;而高空间频率往往突出面孔的局部信息,与局部编码相关。对于不同种族的面孔,Sporer提出了面孔识别的内群/外群模型,认为人们知觉本族面孔时会自动进行深层次的整体编码;而知觉异族面孔时则将其进行自动归类,其他特征只能够进行浅层次的编码[23]。对于情绪面孔的异族效应,Elric等人的研究则显示,人们对有共同行为的群体面孔情绪的概要表征 (Ensemble Coding)比对有差异化行为的群体面孔情绪的概要表征更为准确[24]。

3 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3.1 情绪觉察与情绪认知

情绪觉察(emotional awareness)是情绪智力的成分之一,是情绪智力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觉察可被定义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识别和描述自己以及学生情绪的能力。高情绪觉察能力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容应对各种课堂突发事件,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满意度以及幸福感。情绪觉察能力不足不仅会损害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互动,而且容易导致教师自身产生不合理信念、焦虑和抑郁等消极状态。

由此可见,教师的情绪觉察是考核教师能力的重要基础,应当成为教师情绪智力研究的重要内容[25]。汪海彬等人的研究发现,由情绪认知训练和情绪体验练习构成的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培养职前教师情绪觉察能力的良好方式。在情绪认知训练中通过不断让教师观察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的变化,使教师深化情绪认知;同时也在情绪体验练习中让教师做自己的“情绪周记”,通过认识自己的情绪来累积情绪体验,从而提升教师的情绪觉察能力[26]。

虽然教师在教学时主要是通过言语来教授知识和道理,但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信息时,往往需要借助情绪等非言语线索。但在跨文化教学的情境下,异族效应就有可能会使学生或老师不能够正确识别彼此的情绪,妨碍教学过程。因此加强彼此的情绪觉察和情绪识别能力,用恰当的方式及时消除不正确的情绪认知,可以打通师生间的情感连接,让情绪成为教学中的助力而非阻力。

魏同的一项研究发现,语言能力不足是留学生在留学期间面临的最大困难,但课上难以参与老师、同学的讨论互动也是他们同样要面对的一大挑战[27]。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师生之间体验、表达与认知到的情绪种类和程度不尽相同,这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妨碍课堂中分组训练、交流讨论等必要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分组讨论等课堂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正确认知不同种族的交流对象的情绪,并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组内异族同学的情绪反应。

3.2 情绪管理与情绪调控

情绪管理(Emotion Management)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即个体或群体在了解自己与他人情绪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建立科学的情绪宣泄和调控机制,抵消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保障优良的管理成果[28]。

帮助学生调控情绪的前提是教师自身能够理性地处理自身情绪。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情绪管理培训,矫正教师对情绪的不恰当认知,模拟情绪调节的情境,从而实现教师个性化的自我情绪管理。此外,也需要对教师的情绪提供监测手段以及外部疏导手段。例如,使用教师情绪监测量表、教师之间形成情绪疏导互助关系等[29]。

在跨文化教学的情境中,教师也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情绪管理。文化的差异性可能会使情绪识别出现问题,这使得教师对于异族学生情绪的管理和调控变得更为困难。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强化自身的情绪觉察和情绪识别能力,在充分地了解对方情绪特征的情况下,再对学生给予指导。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看待环境中的情绪刺激,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情绪的促进作用,减弱消极情绪对学习的干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保持愉快舒适的心情,并关注不良情绪的疏导,教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调控自己可能出现的抑郁、暴怒、焦虑等负性情绪。具体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尝试自我调整、宣泄、参与体育锻炼等方式来进行深入调节。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合理的自我情绪管理进行宣传以建立起科学准确的跨文化学生情绪管理方式。

4 总结与展望

在当代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下,价值体系的复杂性、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以及跨族裔面孔情绪识别的差异性对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认知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为跨文化教育中的学生情绪认知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以一个更加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可以通过情绪认知训练、情绪体验练习等方式提高自身对于异族面孔情绪的识别能力、情绪觉察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教师在调控好自身情绪的同时,要对异族学生的情绪状况给予更多的关注,建设宽松、包容、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形成个性化的学生情绪管理方法。

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有关情绪面孔的跨文化情绪面孔异族效应的相关研究还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目前,我们对于高低空间频率的情绪面孔异族效应的了解仍不充分,虽然已有一部分研究显示情绪面孔中存在异族效应,但我们并不完全了解其背后的机制以及空间频率信息的利用方式是否影响情绪识别的异族效应,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此外,现实中我们往往需要面对多张面孔,对面孔信息进行群体加工。例如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个体在进行群体加工时会采用概要表征的方式快速准确地加工群体面孔[30]。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当聚焦于群体情绪面孔加工中的异族效应,深入探究空间频率信息的利用方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猜你喜欢
异族空间频率面孔
本期面孔
文学场域中的异我情结:马来文学族群叙事中的他者建构
基于稀疏贝叶斯的多跳频信号二维波达方向估计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二十一载的异族兄妹
空间频率变化对不同年龄段正常眼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古希腊人与先秦华夏人异族观念之异同
边缘地区异族冲突的复杂结构——围绕1891年“金丹道暴动”的讨论
新标准下正常人眼对比敏感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