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外倾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父母民主教养的调节作用

2022-01-04 02:05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攻击性教养

易 铃 铃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一、问题提出

幼儿的活动性水平(外倾性)是最能预测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气质特征[1]。可能是因为活动水平较高的儿童,会有更多的机会与人接触和交往,这就有可能增加引发人际冲突的概率;与此同时,儿童因为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他们无法很好地做到情绪自控,和同伴交往时难以正确化解人际纠纷和冲突,容易产生一些攻击行为。除了个体的主观原因对攻击行为有重要影响外,外界的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父母的民主教养方式可能会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到性格保护作用、有助于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初步形成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2]。可推测,高外倾性的儿童如果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接受父母民主的教养方式,在与父母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观察父母如何用合理的方式控制情绪、正确的方法解决冲突,会有利于儿童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较好地化解矛盾。基于此,研究对上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基本假设(图1)。

图1 研究的基本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参与研究的是重庆市某幼儿园大班100名幼儿的父母和教师,幼儿对应的年龄段是5-6岁。有9份父母的问卷没有成功收回,淘汰了11份无效的父母问卷,获得有效的父母问卷80份,筛选了相应教师的问卷8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0对;其中男孩40名,女孩40名。

(二)研究工具

1.气质

采用刘文和杨丽珠编制的《儿童气质教师评定问卷》,此问卷适用于儿童气质的调查和诊断,基本反映了5-6岁儿童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特征和特点。此份问卷由幼儿教师负责填写,采用5点评分法,1-5分别代表“从不”到“总是”。该问卷共31个题目,涉及5个维度。选取其中的活动性(外倾性)作为调查维度。该问卷已用于大量的被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父母教养方式

采用杨丽珠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3](表1),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代表“从不”到“总是”,问卷共40题,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该问卷指定的回答对象是孩子双亲,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3,信度较高。

表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3.攻击行为

采用Achenbach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量表适用于年龄在3-9岁的儿童,该量表为3点计分法:1指“无”,2指“有时”,3指“经常”,得分超过常规得分区间,幼儿就被评定具有攻击性行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9。

(三)数据处理

采用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一方面,以幼儿性别作为自变量,幼儿外倾性、父母民主教养方式和幼儿攻击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各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如表2所示。另

表2 不同性别被试各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

一方面,对数据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在外倾性、父母民主教养、攻击行为上主效应显著,表现为男孩的外倾性(p<0.05)显著高于女孩(3.51>3.30);男孩的攻击行为(p<0.001)显著高于女孩(2.36>1.88);男孩的父母民主教养(p<0.05)显著低于女孩(2.78<2.90)。由于幼儿的性别会显著影响其攻击行为,因此在后续的预测分析中,将性别作为额外的控制变量。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幼儿的外倾性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父母的民主教养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

表3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

(二)检验父母民主教养的调节作用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探讨幼儿的外倾性和父母民主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4]。第一层是性别,预测性别因素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第二层是幼儿外倾性和父母教养方式这一调节变量,分别预测外倾性和调节变量对攻击行为的作用;第三层是乘积项,预测外倾性和父母民主教养这一调节变量的交互项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表4)。

表4 父母民主教养在幼儿外倾性与攻击行为间的调节作用

结果表明,幼儿外倾性与父母民主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项可以显著预测幼儿的攻击行为[5]。高外倾性的幼儿有明显的攻击性倾向,父母非民主的教养方式也会间接导致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简单斜率检验结果显示,在非民主的教养方式下,β=0.47,p<0.001,幼儿外倾性能预测攻击行为,幼儿的性格特点会影响其行为方式;在父母民主的教养方式下,β=0.16,p<0.05,幼儿外倾性对攻击行为也有预测作用,但相比前者预测力度要小。综上所述,非民主的 2021年第6期易铃铃: 幼儿外倾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父母民主教养的调节作用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预测显著高于民主的教养方式。计算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外倾性和攻击行为)和调节变量(父母民主的教养方式)的均值,取正负一个标准差的值,绘制简单效果数据分析图(图2)。

图2 父母民主教养方式对外倾性和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

四、讨论

(一)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上述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引发同伴冲突,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因此性别是影响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女性身高和体力的限制,攻击能力远低于男性;还有可能是男女性格的差异;但更有可能与幼儿早期习得的性别刻板印象相关[6],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把勇敢、坚强等词赋予男性,把温柔、贤惠等词语用作对女性的称赞,这种差异很明显的体现在了教养方式的差异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父母更多采用细心温柔的方式教育女儿,用简单直率的方式教育儿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的男生大多独立果断、能够承受压力、不轻言放弃,女生大多善解人意、关心他人[7]。

(二)父母民主教养方式在幼儿外倾性和攻击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

对上述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处于高外倾性的幼儿会显著影响攻击性行为。在关于幼儿气质行为问卷中,对外倾性的评价维度包括“很快注意到教室里的新变化”“对外界的一些变化很敏感”等。因此我们可以预测,当儿童的表现符合上述倾向时,有很大可能在竞争的环境中引发同伴冲突;与此同时,这个阶段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和同伴交往技能都有所欠缺,往往采用暴力的手段解决纠纷冲突[8]。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儿童通过观察模仿父母,形成自己的人际互动认知地图,进而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温良、高质量的教养方式更能促进孩子亲社会行为的习得和人际交往技能的获得。高外倾性的幼儿虽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更多的逾矩行为,增加了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概率,但是如果父母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加以干预,亲自给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孩子遇事如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积极的互动方式。综上所述,父母民主的教养方式可以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幼儿的高外倾性。

(三)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

(1)不同年龄阶段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父母教育态度有所不同,因此采取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比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父母更倾向孩子成长的独立性,他们着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不会溺爱孩子,教会孩子面对生活的信心和挑战困难的勇气,不会让孩子躲在父母背后,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相较年轻父母来说,年龄越大的父母越不会采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而年轻父母迫于工作原因会把孩子交由祖父辈照看,多数采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

(2)不同文化水平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

调查发现,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受他们文化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中处于高中文化水平及以下的父母,多数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处于大专文化水平的大多数父母倾向于溺爱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学历处于大学及以上的大多数父母偏向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现阶段家长的学历和文化水平普遍有所提升,他们接触到了更专业更成熟的育儿知识,也越来越看重孩子的教育,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未来会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选择。

(3)父母对是否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差异

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呈现溺爱型的教养倾向;多数非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心态和教养方式更加民主,他们对多个子女公平对待。大多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不擅长换位思考。主要是因为独生子女父母过度地纵容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父母之所以在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也与父母对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教育心态不一样有关系。

(四)结论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1)男孩比女孩拥有更高的外倾性,故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2)幼儿外倾性和攻击性行为显著正相关;(3)父母民主的教养方式可以平衡幼儿的高外倾性,也可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所以父母民主的教养方式可以调节外倾性与攻击行为间的关系。

五、教育建议

(一)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重视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言行一致,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9]。加强对幼儿教育知识的学习,有效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当今的教育现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开始从专制型向民主型方向转变。本研究结果表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尊重孩子,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形成独立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倾向。

(二)父母合理引导

父母通过言语沟通和心理疏导,以此引导幼儿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为面对冲突[10]。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接触面也在不断扩大,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人和事,他们开始交朋友,与周围的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拥有亲社会行为的孩子会遵守社会规范,遇到冲突和纠纷时,他们更擅长用合理的方式来解决。父母要认识到民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有益,给孩子适度的空间,让孩子学会独立地解决问题。

(三)加强行为训练

首先,父母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进行情感渗透式教育,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与同伴交往,为其以后的社会交往打好基础;其次,给予孩子充足的陪伴时间,有利于孩子安全感与归属感的获得,众所周知,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获得父母足够的爱与陪伴的孩子,心理才会健康发展,攻击性行为也会相应减少;最后,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攻击性行为倾向,父母要沉着冷静,耐心指导,进行赏识教育,让孩子有信心克服困难。

(四)加强家园沟通

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长仅次于家庭,除了父母外,没有谁能比幼儿教师更了解幼儿的成长动态,如果父母因为疏忽大意错过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不妨试试多与教师进行沟通,从教师口中了解孩子的发展近况。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商量对策,对症下药,共同解决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问题。一方面,教师给予家长一些专业的教育建议,帮助纠正孩子的攻击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幼儿表现自我的机会,开展一些活动加强同伴友好相处,以此减少幼儿的攻击行为[11]。家园合作才能共筑幼儿美好明天。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攻击性教养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中小学生人际宽恕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发展研究
——以六年级至初三为例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