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管理配合个体化认知行为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营养状态、 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2022-01-08 09:09殷雪莲吴建亚毛群华翟湘静邹铃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个体化效能饮食

殷雪莲 吴建亚 毛群华 翟湘静 邹铃

江阴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214400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以2型糖尿病最为多见,可占糖尿病总数的95%以上,长期存在的高血糖状态,导致患者眼、肾、心脏、血管及神经等各种组织的慢性损害及功能障碍,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及死亡的重要原因〔1-2〕。相关研究指出〔3〕,调整膳食模式可降低糖尿病的相关风险,应采取个性化干预措施,促进健康膳食习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从而提升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而认知行为干预能帮助患者矫正错误认知〔4〕,提高认知水平,建立健康行为习惯,从而有效管理疾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张天琦等〔5〕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思维导图的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提高糖尿病足患者认知情况,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减轻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降低糖尿病足发生和复发的风险。基于此,本研究将饮食管理联合认知行为护理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中,探究其实际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纳入标准:①无影响营养代谢性疾病,②肝肾等脏器功能无异常病变,③符合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④沟通意识良好,具备良好语言交流能力,⑤知情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②伴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③有糖尿病家族遗传病史的患者,④伴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的患者。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0~75岁,平均(51.63±7.4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17例,高中及中专18例,大专及以上15例;病程2~15年,平均(6.38±2.39)年。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0~75岁,平均(52.93±8.27)岁;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17例,高中及中专16例,大专及以上17例;病程2~15年,平均(6.17±2.4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常规护理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健康宣教、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护理、血糖监测、出院前健康宣教及出院随访等。

1.2.2饮食管理联合个体化认知行为护理 成立饮食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1名主任医师、1名营养师、1名主管护师及5名护士,由主管护师召开会议对糖尿病患者饮食方案进行讨论,制定合理膳食搭配,并对小组成员进行认知行为理念培训,确保所有成员熟练掌握认知行为护理方法技巧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饮食管理联合个体化认知行为护理,具体护理方案如下。(1)饮食管理:①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包括对糖尿病的认知、饮食习惯、饮食禁忌、运动情况及血糖监测等;②根据档案内容制定个性化饮食管理方案,以在科学控制饮食的同时满足日常所需营养为原则,并将管理方案编写成饮食管理手册发放每位患者,根据手册内容对患者进行一对一饮食指导,强调将每日饮食进行记录并反馈给管理小组;③密切关注患者每日反馈信息,分析其膳食搭配是否合理,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患者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2)认知行为护理:①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如原因、诱因、治疗方式及注意事项等,强调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加深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知;②根据健康档案内容对患者进行一对一指导,详细讲解认知行为、饮食及运动等与其自身病情的关系,教导正确的血糖监测方法,指出其当前存在的错误认知与行为,并帮助患者制定管理计划,合理设定期望目标;③引导患者之间通过微信群建立联系,鼓励患者互相探讨日常饮食、运动及血糖水平等情况,对其正确认知与行为予以肯定,指出不足之处,使患者之间形成督促、鼓励的良性循环;④定时在微信群内推送推荐食谱、运动方式及膳食搭配等信息,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选择;⑤密切关注患者管理目标达成情况及心理状态,若目标设定过高进行合理降低,并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缓解其负面情绪;⑥邀请饮食管理表现良好的患者分享亲身体会,如对饮食管理的看法、饮食管理对病情的影响及自身饮食管理心得等,对其管理效果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其他患者向之学习;⑦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取得家属的理解与支持,鼓励其积极参与患者的饮食管理,督促患者进行饮食管理,并定期向管理小组反馈;⑧根据家属反馈结果,对患者进行一对一指导,逐项讲解其饮食及行为会对病情造成的影响,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并帮助其逐步进行纠正。

1.3 观察指标

①通过体重指数(BMI)〔6〕与血糖指标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其中血糖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空腹血糖(FBG)〔8〕及餐后2 h血糖(2 hPBG)〔9〕。②采用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SQL)〔1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共27个条目,包含4个维度,分别为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关系及治疗情况,采用1~5级评分标准,得分越低则说明生活质量越好。③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11〕评估患者自我效能感,量表共10个项目,采用1~4级评分标准,分别代表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及而安全正确,总分40分,得分越高说明自信心越高,即自我效能感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MI、HbA1c、FBG及2 hPB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比较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比较(分,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在我国,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及肥胖人数增多等原因,同样面临着糖尿病患者比例逐渐攀升的问题〔12〕。相关研究指出〔13〕,中国2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9.07%,已经与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肿瘤一样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糖尿病尚缺乏根治性治疗手段,主要通过健康教育、饮食护理、运动护理、血糖监测及药物治疗等方式,以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其中,已有大量研究证实饮食护理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防止或延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4〕。但有研究指出〔15〕,糖尿病患者受对疾病知识及不良风险的认知不足的影响,导致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饮食控制依从性较低,进而影响其治疗效果。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提升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进一步做好患者的饮食康管理工作,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对提升患者的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部分,其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16〕。任娜娜等〔17〕人研究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增强肝癌患者术后自我效能并缓解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预后康复。而饮食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患者在对饮食进行调整的时候,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因而需要采取科学、循序渐进的管理,本研究通过为每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根据患者自身认知水平、营养状态及饮食习惯,制定个体化的健康饮食方案,密切关注患者每日饮食情况,及时给予针对性指导建议,从而对患者日常饮食进行逐步调整与控制;认知行为护理通过集体健康讲座,对糖尿病相关知识进行统一讲解,同时根据健康档案与患者反馈结果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详细指出患者饮食、行为及认知对自身病情造成的影响,并帮助其制定改正计划,指导其循序渐进达成管理目标,使患者意识到疾病并非是不可战胜的,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有效控制疾病,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使患者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并对其饮食管理行为到有效促进作用。王桂芳的研究指出〔18〕,饮食条理干预可明显提升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上均说明,将饮食管理联合个体化认知行为护理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中是切实可行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饮食管理联合个体化认知行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BMI、HbA1c、FBG及2 hPB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患者营养状态明显提升;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到明显提升;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这也与林慧君等〔19〕的研究结果相符,即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方案、饮食运动计划及健康教育等,并与患者共同商定个体化管理计划,能有效降低患者BMI、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综上所述,饮食管理联合个体化认知行为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使其在饮食控制过程中充满信心,积极进行饮食管理,从而促进患者血糖指标降低、营养状态改善,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个体化效能饮食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春节饮食有“三要”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