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职院校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高素质传承人才

2022-01-08 07:29张颖郭佳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期
关键词: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张颖 郭佳琪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成就沉淀的重要标志,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教育中,一方面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加快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改革的步伐,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拓展了更宽的道路。所以,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困境,提出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具体人才培养路径。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传承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1-0043-03

一、前言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与高职院校在当地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教学与传承优势等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解决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中的优势,进一步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素养,结合时代特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创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一种文化资源变成经济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妥善保护和传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其自身的地位和价值。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优势,创新高素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路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现状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后,一些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出台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和保护条例,从中央到省也都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2015年中央美院也与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同举办了“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交流活动”,非遗保护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一些艺术设计院校,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举办了【非遗进清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实验室系列“讲&做”——“拼布绣进课堂”的活动,作为非遗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探索。还有一些艺术设计类院校、社会团体、企业,在文化标识的设计、产品包装设计、旅游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服饰设计等方面参考和利用了某些历史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元素。尽管这些只是非系统的、局部的,但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政治影响,这些都对文化自信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如此,仍然在非物质文化的建设及传承实践和价值取向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非遗传承人培养面临诸多困境。

首先,社会层面缺乏强烈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意识,目前主要是一些传承人艺人、政府部门负责非遗传承人培养,而社会环境并未给予更多关注,尤其是高等院校在非传承人培养中参与面较窄,难以充分发挥其技术、人才以及资源等优势。如扬州漆艺在传承人培养方面面临断层危险,青年人大多觉得漆艺过时,没有较高的传承意愿,还有部分非遗保护机构往往看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数量,对非遗保护以及传承人培养有所忽视。其次,非遗传承人缺乏良好的培养环境。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以及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使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都产生巨大改变,尤其在各种媒介技术广泛应用下,传统非遗项目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等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使很多非遗生存环境被打破,并正逐渐消亡。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目前在我国经过相关部门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中,大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在技艺传承过程中大多以宣传、口传心授等方式为主,不符合新时期提出的文化传承需求[1]。如扬州非遗文化典范扬州漆艺面对商业冲击,目前有意愿学习并传承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因为要掌握漆艺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耗费数年乃至更长时间,这使得更多年轻人宁愿选择打工也不想进入这一行业。对此,急需拓展非遗传承人培养路径,尤其要开拓社会传承、家族传承等渠道,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更长远地传承下去。

三、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一)学术研究优势

高职院校拥有大量学术型科研人才,在实践研究基地中也有一定学术梯度,能在理论层面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2]。非遗文化保护体现出民族性、区域性等特点,对此高职院校可通过引入非遗传承人培养项目进一步完善非遗文化理论研究体系。另外,高职院校有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近年来高职教育不断加快教育改革,并和市场需求相对接,其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在非遗传承人培养过程中,可通过和企业、非遗产业基地等多方合作探索,并拓展人才培养路径。高职院校还可基于非遗项目,邀请企业、行业、专家以及非遗传承人等参与非遗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

(二)保护传承优势

高职院校除了拥有各种专业性人才,其还具备突出的文化资源优势。如高职院校图书馆能够方便、快捷地查阅非遗相关专业著作、文献,根据项目发展历程挖掘各類非遗技艺和文化内涵。高职院校除了可利用图书馆中的各项非遗文献资源,还可通过收藏非遗保护成果调动师生的非遗文化学习兴趣,深入理解非遗知识[3]。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这种新型授课模式为非遗传承人培养提供有效支持,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可结合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水平。

(三)资源、环境优势

非遗文化要实现保护、传承、发展及创新,对人才、场所以及环境都提出一定需求。高职院校以师带徒形式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可充分发挥其在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中的优势,尤其在近年来高职教育不断朝着现代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引入非遗文化传承项目,能使更多年轻人正确认识非遗文化,在深入体验过程中关注在现代文明建设中融入非遗文化[4]。传统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容易受到人才、技术等局限,使传承人培养效率低、数量少,而高职院校有着先进的设备、技术、管理、人才条件,高职院校参与到非遗传承人培养列队,在校园、课堂和教材中引入非遗项目,能更广泛、高效地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非遗传承人才,促进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转变与发展。

四、发挥高职院校优势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素质传承人才的路径

(一)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非遗传承人,就要积极参与到地方非遗项目的人才培养环节,关注打造非遗研究基地,在高职院校环境技术、人才等优势发挥下,拓展非遗传承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并合理设置非遗传承人培养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实现深度融合。比如高职院校可结合非遗项目建立非遗工作坊、非遗研究所等基地,并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专题讲座、非遗大讲堂、非遗文化进校园以及参观非遗项目活动等,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非遗传承氛围,使校园文化更加活跃,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拓宽传承人才培养路径,使非遗传承人培养和高职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双方共赢[5]。

(二)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非遗传承人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有关课程体系,提升非遗传承人教育教学水平。目前教育部门虽没有出台非遗相关学科,但高职院校在开办非遗专业过程中,可和非遗项目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整合各项非遗资源与学科内容,比如精心选择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风俗文化、民间工艺技术等,在课程建设中纳入相关非遗基础理论、非遗项目保护以及相关调查方法等[6]。高职院校在开发非遗产品过程中,可鼓励教师及学生参与项目调研,积极申报课题。高职院校还可根据学科条件,在全院的公共选修课程中引入一些非遗概论、民间艺术欣赏、民俗学等课程,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开阔视野,更广泛、深入地了解非遗知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培养非遗传承人的优势和功能。

(三)组织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活动

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高素质的非遗传承人,还要注意合理设置非遗专业,以有效突破非遗文化技艺无人继承的困境。同时,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试点教学,并凸显办学特色。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活态流变性特点,所以“人”是传承的核心,高职院校在培养非遗传承人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动态化、实践性,通过多元化的展示活态文化,不断创新传承模式[7]。如高职院校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组建传承活动小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使各项实践活动有序推进。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可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化建设中,进一步凸显院校特色,如高职院校每年组织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期间,可积极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非遗传统技艺展示、非遗文化教育以及非遗文化知识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参加活动中,并为非遗传承人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还要结合非遗传承人培养需求,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有序拓宽传承人培养路径,在校企合作与共同研究基础上打造传承人培养基地和培育品牌。高职院校要立足人才培养、创新研发、文化研究、技艺传承、推广传播等层面,打造非遗传承人培养体系。比如高职院校为培养扬州漆艺传承人,在现代学徒制理念引领下,使漆艺非遗传承人扎根于高职院校,在此过程中院校和扬州漆器厂建立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共同建立漆画车间、雕漆工作室,定期组织学生到漆器厂参观实习,使其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与掌握传统漆艺制作有关知识,以更高效、高质量地培养漆艺传承人。高职院校除了要深度研究非遗传承人培养方案,还要在传承人培养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传承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职业态度,并在非遗传承人培养过程中建立品牌效应。

(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培养非遗传承人过程中,要立足非遗项目挖掘、传承、保护、推广、发展等层面,和院校区位实际相结合,完善地建立非遗项目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并邀请非遗名师共同参与学科建设与发展,合理组织工作室,编写非遗校本教材,对非遗传承人长期培养经验加以总结与分析。另外,高职院校教师要和非遗传承大师共同利用互联网打造非遗数字化保护数据库,建设微课、精品课程等教育资源,为广泛推广非遗、培养非遗传承人提供学习资源。高职院校在培养非遗传承人过程中,还要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联合网络媒体、报社、地方电视台等加大报道与宣传,使社会广泛认可非遗传承人培养项目,并积极参与,调动社会、市场、政府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的参与热情。

(六)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人培养合理设置专业并科学展开课程教学基础上,可以就近原则引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门展开课堂授课,以进一步凸显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的区域特色和专业优势,同时传承人能够更加方便地往返于院校和居住地,使传承人引入更加稳定。高职院校要为引入的非遗传承人提供合理待遇,做好生活保障,以合同形式明确传承人每月或每学期进行技艺传承的时间、方式等,以满足非遗传承、宣传以及教学需求。不过需要注意,不可过度占用非遗传承人原居住地生活时间,也不可明显打破其原有生存状态。若高职院校必须引入跨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要在年度时间内合理设置服务时限,避免因传承人脱离原生存环境影响核心技艺的传承,或因过度交流使传承人丧失其原非遗审美特色[8]。

五、结语

高职院校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项目,能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渠道,并可创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在更多高质量、高素质非遗传承人培养基础上,促进非遗文化传播、保护与创新。高职院校要自主、自觉参与到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肩负起非遗文化发展与抢救的重任。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中,除了高职院校还要调动其他社会主体参与,以形成长效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促使非遗传承人培养和现代教育体系融于一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万剑.基于非遗活态传承的现代学徒制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4(6):26-30.

[2]王巨山,张盼盼.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对参与院校的影响:基于90所院校的调查分析[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20(00):207-222.

[3]付玉霞,赵君玉,石蕴伟.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模式探析:以王丽云剪纸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J].文化产业,2020(36):102-103.

[4]夏育成.职业院校非遗传承课程体系构建及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21):16-17.

[5]王美,陈兴贵.“后申遗时代”创新非遗传承人管理机制的路径与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6):64-73.

[6]王丹,李玉雄,邹萍.广西壮族铜鼓非遗文化國家级传承人调查研究:以东兰县长江镇兰阳村铜鼓非遗传承人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0(12):29-30.

[7]于林林.非遗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互融路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2):1-4,9.

[8]管珏.剪纸传承基地: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传播力研究,2019,3(31):167-168.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Tough Nut to Crack
为什么他们这么会唱?别闹!音乐细胞需要遗传的!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