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导向教学的要点

2022-01-08 07:29钱枫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理论

钱枫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问题意识,从教材、学生和现实三方面入手,坚持问题导向教学,努力把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问题逻辑体系;善于提炼、解答困扰学生的思想问题;直面现实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最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做脚踏实地的奋斗者。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意识;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1-0058-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但现实教学效果与思政课教学目标之间有较大鸿沟,为了跨越鸿沟就需要搭建桥梁。教师强烈的问题意识、正确的问题导向教学,就是一座很好的桥梁。“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1]问题是由人脑中的已知构成的指向未知的疑问。问题越多,问题的质量越高,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张力就越大,教学过程的探索性和趣味性就越强,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抓住教材中的理论问题,困惑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现实热点、焦点问题。

一、讲透教材阐明的理论问题

党中央和教育部高度重视思政理论课教材编写工作,所用教材均为全国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材内容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最新理论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广大青年大学生是思维活跃、可塑性较强的群体,思政课教师要把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问题逻辑体系。

(一)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深刻把握教材理论体系

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学习,必须从阅读马列经典著作开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件、大会决议等,也需要认真学习。先有经典马列著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文件决议,才有最终的教材。虽然以上著作、理论、文件和教材都来源于实践,但它们都呈现出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思政课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社会历史实际,才能全面深刻把握教材理论体系。思政课教师自己必须先熟读、精通“四史”,在授课时能够熟练运用历史事件,解读理论从哪里来,理论又是如何指导实践的,实践的经验教训又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理论的,以全面深刻把握教材理论体系。

(二)建立问题逻辑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教学

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为什么”,教师的解答不令人信服,在学生看来就是教师对理论的不自信。只要有一个问题解答不透彻,教材理论所有的“是什么”都将遭到质疑。教师把教材内容烂熟于心远远不够,备教材时教师首先要说服自己,建立问题逻辑体系。“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一问就问倒了,那就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2]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教学还必须抓住学生实际。教材内容与高职生的现实生活距离甚远,比较抽象,缺乏生动性,有点“高不可攀”。例如在“树立远大理想”与高职生未来职业之间,教师授课时需要搭建问题台阶,拉近教材理论和学生实际之间的距离。如果教师缺乏问题意识,理论功底不深,对授课对象了解不深,也就不可能对理论和学生的提问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问题导向,教师从“已知”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亚里士多德说: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越多。苏格拉底说: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高职思政课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基于所教高职生的实际知识量与知识有序地进行。整个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教材涉及的核心问题逐层细分为问题体系,把大的难的问题化解为小的容易的问题,把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再把这些问题同学生的问题有效对接,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思政课是在为自己答疑解惑,是有用的金课,才会真心喜爱思政课。

高职思政课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缺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门课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整体,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把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问题逻辑体系时要自觉补充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高职思政课教师还要立足本校学生实际,善于发现、提炼高职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用合适的问题逻辑体系讲好教材理论。

二、疏通困扰学生的思想问题

有的高职思政课教师不喜甚至厌烦学生提问,更别说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了。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师认为学生道德品行差或者知识面太窄;没有学生提问,教师则认为学生只会吃喝购物,不懂得思考问题。这样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缺乏真情实感,流于泛泛讲讲理论,既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没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情怀。高职思政课教师同样应聚焦学生关注和疑惑的问题,善于以彻底的理论解答学生思想之惑,以磅礴的真理力量引领学生的崇高信仰。

(一)发现、提炼学生的思想困惑

高职生由于受自身的人生阅历和思想觉悟水平的限制,经常深陷于日常琐事的烦恼,不能潜心长时间阅读理论经典,只能做到碎片化阅读,只能看到事物发展的表面现象,易于吸收接纳网络世界的新奇言论和思想。学生对于自身日常生活中的迷惘与困惑,对于未来的无力无助感,难以发现自身与周围世界问题的根源,找不到突破口。高职思政课教师应认识到,生活即教育,远在天边不如近在身边,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必然是思政课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多渠道采集学生的问题,在真实有效的交流过程中,师生平等、坦诚以待,思政教师才能发现、提炼高职学生潜在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建立学生问题库。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好问卷,课前菜单选择式调查,也可以开放式调查,让学生直接写出自己的思想困惑。课前搜集到的问题大量而庞杂,思政教师关注的并不是所有问题,而是有意义的问题。因此,对于课前搜集到的学生问题,教师必须做好提炼工作。有的问题是心理问题,有的是情感问题,这些可以和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或辅导员做好对接工作。有的问题表面不是思政课的问题,但深入挖掘发现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政课必须解答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不然自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即使发现了学生的思想困惑也没有能力去解疑释惑。

(二)解答、反馈学生的思想困惑

知识分子的悲悯和教育者的仁爱之心,让教师对高职学生无条件宽容和接纳;思政教师的责任担当要求思政教师做学生的知心人,努力做到“见问则喜”。高职思政课教师发现、提炼困扰学生的问题后,必须及时反馈、解答学生的问题。在师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也许教师的解答并不能被学生全盘接受,也许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全部解答,但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真切的关爱,对于“搭救”学生心灵的不懈努力,学生更愿意把心中的困惑倾诉、求助于思政教师。在解疑释惑中,学生不断向真理邁进,锻炼了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解答学生的问题中不断反思,促进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

思政课教师问题式教学还必须做好课后随堂反馈工作。教师充分备教材、备学生,整理出教学问题逻辑体系,但每个专业、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学生的问题点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教师的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全覆盖。教师解答后学生的吸收掌握有较大差异,所以课后随堂反馈调查十分重要。一届又一届学生,身处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每一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问题的对接都是不同学生的思想困惑与思政课内容新的碰撞。学生的思想困惑,有的是学生变但问题、困惑始终不变;有的则是学生变而问题、困惑也跟着变。学生问题库也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以提高思政课问题式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吸引力。

三、解读现实热点、焦点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1993年9月,邓小平在同邓垦谈话时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格局急剧深刻变化。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许多硬骨头,社会急剧变革转型。国际国内局势十分复杂。身在校园里的学生同样能够接触到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给他们带来众多思想困扰。

(一)困扰学生的思想问题源自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进入高职阶段,学生同样会思考人生价值意义、社会公平正义、国家制度模式等深层次问题,只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被老师发现、知道而已。思政课就是替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勇气和热情。人们的意识源自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到了高职阶段,父母、老师的影响力已经远低于小学、中学时代。当思政课传授、引领的理想信念和“三观”与高职学生已有的不一致时,思政课教师就面临一场意识形态争夺战。自由、扁平化的、“异彩纷呈”的网络世界对高职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网络世界存在许多不负责任、歪曲事实的言论,大多是人们真实世界遇到的问题在虚拟世界的宣泄。这对青年学生是一种伤害。

比如前文提到高职生的疑问:高职生将来就是做产业工人,现实与远大理想之间差距太大反而使学生对教材内容不信服。这就是现实社会的尖锐问题在高职生身上的显现,广大高职生急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一个社会对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只剩下好工作、高收入,把人等同于商品明码标价,收入高,人生就有价值就成功,人被异化。人们许多的不幸福和痛苦大多源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作祟。党和国家及时发现了这些深刻社会问题,在全社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每个人都了不起!”,强调“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二)思政课教师解答现实中热点、焦点问题责无旁贷

当下我国已进入改革深水区,各类深层矛盾和棘手问题逐渐显现。同时,世界格局进入前所未有的变革期,“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考验着党和国家的应对能力。思政课必须直面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尖锐问题,思政课教师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责无旁贷。青年学生求知欲强,“00后”已经是网络土著,互联网伴随其成长,借助互联网寻找答案已成为习惯。许多网络发声者并没有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也不甚了解,对中国国情没有全面深刻的把握,对复杂国际局势更是不能准确预判,网络发声者无论是不能还是不愿,这些灰色甚至黑色地带,各类原生态信息以及多样化的价值观层出不穷,让学生既感到新奇又无从选择。如果有的高职学生偏听偏信,周围正确引导者甚少,跟风随大流者却很多,那将后患无穷。

思政理论课教师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习,关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关注、研究世界格局、国际局势变化。“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些都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且必须跟学生乃至全体中国人民讲清楚、讲透彻的问题。社会实际瞬息万变、纷繁复杂,但有其必然规律。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多宣传正能量的人物和事迹,反面案例也不用闪烁其词、避而不谈,要勇于直面焦点问题,用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思政教师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真懂、真信理论。现实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尖锐问题恰恰是与思政理论课内容高度匹配的问题,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且必须解答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武器,是世界观、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同样要把握教材理论问题、学生困惑的问题和现实热点焦点问题这三个要点,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做脚踏实地的奋斗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理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