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探究

2022-01-08 07:29宋彩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育人

宋彩波

[摘           要]  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从课程规划、课程理念、教师能力、课程资源四个方面探讨了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问题,在分析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措施。

[關    键   词]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1-0073-0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理念,拉开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序幕,随后高职院校也陆续加入课程思政改革的队伍中来。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高校设置的各学科、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战略高度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课程育人格局,使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始终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际上就是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通过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育人目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科学的理念尚未得到很好的落实,课程思政在实践层面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改革现状分析

(一)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各自为政,效果有待检验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率先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各个课程团队基于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挖掘各自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尝试在育才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各门课程学科体系和内容的差异,各门课程间缺乏有效沟通,存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尴尬局面。课程思政建设未能从专业发展出发基于岗位能力和课程特性进行统筹规划,各专业课程各自为政,思政育人效果难以差强人意。我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教师个人探索阶段,学校层面尚未建立保障机制,相关考核评价激励措施尚未出台;课程思政还处于课题研究阶段,尚未深入课堂,其教学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检验。

(二)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不强,对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透彻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的责任不只是教书,更要教学生做人。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重技轻德现象严重,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实训,忽视课程的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任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严重背离了课程育人的本源。

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后,多数教师对该理念一知半解、理解不够透彻,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中进行思政教育,大致分为两类情况:一是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专业课教师只是结合自己对思政教育元素的把握,把思政教育元素机械嵌入课程教学内容中,这种对思政教育蜻蜓点水式的渗透没有为学生提供“悟道”的机会。二是专业课教师对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素质)目标的达成思考不多,在教学中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时机、深度难以把握,甚至个别教师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使得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落实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建构专业课程。

(三)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不强,课程思政停留在表面

从课程论角度分析,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情分析能力;二是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与开发能力;三是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四是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能力。

当前专业课教学中,各院校虽有统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层面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但是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各自为政、互不交流的现象,即便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在设立课程思政目标时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备课时囿于自身专业素养、现有教材和已有教学经历,缺少开放视野,缺乏与思政课教师探讨课程思政的主动性。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仍处于思政元素强行植入课程阶段,还不能与学科知识体系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流于表面。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评价模式尚未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开展而做出相应的改变。总体来说,多数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强,从目标设计、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到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

(四)专业课课程思政资源缺乏,亟待开发系统资源

专业课课程思政要想落到实处,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资源做支撑。然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为了满足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在编写时侧重岗位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化,缺少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精神等方面内容的渗透;侧重项目案例文字呈现与解读,缺少实践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大了课程思政开发的难度,影响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与此同时,课程思政要想取得实效,亟须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资源,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提供实施参考。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学前教育学思政资源较少,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思路、集思广益,开发符合本院学生认知发展的课程思政案例。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多元化的教学平台、丰富的视听资源都将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保驾护航,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现有的教学资源库无法满足课程思政改革的需求,亟待进一步更新。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要素

(一)厘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德育目标

以大学生核心素养为框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就业岗位需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发展角度融入思政元素,强化德育目标。厘清学前教育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将总体德育目标进行横向分解,结合学前教育学的课程性质,修订现有《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和《学前教育学教学实施方案》的课程目标,从幼儿教师职业理念、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幼儿教师文化素养等方面强化课程德育目标,从顶层设计加强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

(二)基于专业课学科性质,准确挖掘学前教育学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应基于学科性质开展。我们首先要分析课程差异,依据每门专业课独特的学科属性准确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运用其蕴含的丰富的育人资源。学前教育学课程属于人文社会学科,要重点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等。基于授课要点,明确每个授课要点所涉及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初步确定预期成效,以实现课程思政的初衷和目的。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三大支柱课程之一,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涉及的不是一门课的教法改革,而是整个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中的一个子问题。必须从专业建設的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第一,学校领导要敢于担当、创新工作方法,将专业课课程思政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各级党政领导为一线教师讲党课、讲政治,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第二,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常态化机制,“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两条腿走路,构建领导、管理、运行、激励、监督评价五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机制。第三,学校层面应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主抓试点课程建设,开展课程思政课题研究,稳步推进课程建设。

(二)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不是一句空话,要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理念,首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学等专业课课程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育才先育人的基本观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未来的幼儿教育储备力量固然重要,但是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是第一要务。每一门专业课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就体现在这些追求中。专业课课程思政即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目标的设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融合起来。

首先,在目标建立方面,学校层面应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课程思政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以往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基础上,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广大专业课教师在课程目标设置时有据可依。在设计专业课课程三维目标时,必须清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在培育专业人才中的作用同等重要。在此基础上,更要重视课程德育目标的设计,如此才能让专业课程在完善学生专业知识和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回归育人本源,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同一门专业课教师应加强业务沟通与交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共同探讨专业课程德育目标的设定。

其次,在课程内容设计与开发方面,专业课教师要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与思政课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从全人培养的角度分析本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比如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人文底蕴等。结合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学科内容,进一步细化思政教育元素,强化原有课程内容体系中的隐性思政资源,让思政教育看得见,让思政教育“长”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内化为指导其行动的指南。

再次,在课程思政组织与实施方面,为了提升课程思政改革实效,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互联网+”背景下,多种教学平台的使用、多元化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在课程思政组织与实施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借助云班课、学习通、学银在线、智慧职教等平台能够为教师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采用线上、线下学习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将课程中隐性的思政教育元素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感染力,优化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最终效果。

此外,在课程思政评价方面,按照泰勒原理,目标既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又是课程实施的归宿,若想要课程思政理念落地生根,必然要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制度,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都成为评价主体,以三维目标为依据,采用档案袋评价法重点收集记录学生的思想变化历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过程性评价监测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转变,最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除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效果如何,亟须从专业课和思政课两个视角进行全方位评价,为进一步改进课程设计提供依据。

(三)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让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在课堂这个主阵地,教师的思政素养、育人本领直接关系着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能否成功,直接影响着专业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中的地位。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一专多能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第一,提高高职教师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还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学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第二,引导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明确教书育人的使命,在做“经师”的基础上争做“人师”,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深刻理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第三,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搭建多元化的培训平台,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将课程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应抓住课程思政改革的契机,鼓励教师建立“课程思政工作室”,整合教师资源,组建多学科背景的课程教学团队,借助教师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来保障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

(四)开发课程思政配套资源,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改革的开展离不开配套资源的支持。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载体,开发课程思政教材是第一要务。邀请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学生代表等组建教材开发组,对校本教材展开二次深度挖掘,为专业课思政教育提供文本支持。除了教材,以课题形式开展课程思政课改案例研究,建立一批优质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案例,为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样板。此外,基于思政教育的理论特性,要想让课程思政活起来,还需要开发一系列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为课程思政改革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3]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32-34.

[4]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84-87.

[5]古力铭.基于大数据道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变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61-63.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