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03名居民饮食结构分析

2022-01-10 03:17赵燕芳叶梦瑶白慧婧王燕芳孙建琴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1年6期
关键词:消费率主食膳食

赵燕芳,叶梦瑶,白慧婧,王燕芳,孙建琴

1.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上海200040;2.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北京100191

为了掌握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上海市疾控中心于2012-2017年开展了“上海市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1]。监测结果显示,上海市居民膳食能量和产能营养素摄入满足日常需求;但仍存在膳食结构欠合理的问题。油盐摄入量高于推荐标准,畜禽肉类摄入过多,谷薯类、蔬果类、大豆类和奶类摄入不足。本研究通过分析线上调查收集的膳食数据,描述了上海居民的食物消费现状与特点,进一步了解了上海居民的饮食习惯和偏好,希望能为优化上海居民的膳食结构提供依据;并期望有助于公共卫生部门营养相关疾病的防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调查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共招募18~74 岁(45.5±14.1 岁)上海常住居民103 名(18~40岁48 人,男女比例1: 1.1;41~60 岁33 人,男女比例1: 1.4;61 岁及以上22 人,男女比例1: 1.4)。被调查者拥有智能手机并能够熟练使用微信、拍照等功能,无特殊饮食要求或限制,非孕期或哺乳期妇女,非节食、减重及素食者,非集体食堂就餐为主的人员,同一家庭无他人参加,研究期间无外地出差计划,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通过微信小程序收集7 d 食物名称及照片,期间发生未录入情况者,则在7 d 周期后延长调查时间,补录相应餐次食品信息。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与上海居民膳食习惯,将获得的食物资料归为3 大一级分类(主食、菜肴、饮品),35 个二级分类(食物组)。常见家常菜如咕咾肉、酸菜鱼等菜肴所用食材统一以食谱为标准进行统计(食谱均参照《新编百姓家常菜3 600 例》[2]);本研究目的是了解居民的膳食结构,因此仅统计主料,不统计酱油、味精、油、盐、糖等调味品;图文完全不符时以文字为准,图文相近但文字不准确时以图片为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建立数据库录入信息,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型变量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否则采用相应的非参数统计检验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次及占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不满足条件者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日常膳食的食物种类及其频次 主食摄入频次前3位分别为米(饭)、粉糊/粥类及面/粉条类,三者总计达54.7%;菜肴种摄入频次最高的为蔬菜类(36.7%),畜肉类及其制品(15.5%)和水产类(11.6%)次之;餐时最常见的饮品为汤类(57.8%)。见表1。对食物种类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居民平均每周摄入(34.83±8.55)种食物。谷类包括小麦面粉、大米和杂粮,消费率分别为100%、97.1%、91.3%;薯类的消费率为91.3%,杂粮中燕麦的食用频率最高,其次是赤小豆和薏米。蔬菜中深色、浅色和菌藻类蔬菜的消费率分别为100%、98.1%、86.4%,深色蔬菜中青菜、番茄和胡萝卜最受欢迎,菌藻类中黑木耳、香菇和海带食用频率最高。动物性食品中畜禽肉类及其制品的消费率为100%,水产类、蛋类、和奶类的消费率分别为96.1%、96.1%、68.0%。大豆及其制品的消费率为98.1%,其中以豆腐和豆干为主。坚果和水果的消费率分别为51.5%和52.4%,种类较少,食用频率较低。各类食物中消费率最高的5 种食物见图1。

表1 居民日常人均摄食频次(次/周)、占比(%)及其食物消费率(%)

图1 各类食物中食用频次最高的5 种食物

2.2 不同性别与年龄层间食物选择及食用频率差异 在食物选择上,两性食用频次最高的前3 种主食、汤品及前5 种菜肴的种类均相同;而不同年龄层间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61 岁及以上人群食用馒头类(=0.029)和粥类主食(=0.01)的频率均高于18~40 岁人群,而饼类和馄饨/饺子中并无类似结果(=0.298;0.188);而其食用畜肉的频次则低于18~40 岁人群(=0.001)及41~60 岁人群(=0.007)。其他食物中,女性食用坚果类的频率高于男性(=0.002);其余食物组在两性及各年龄层间食用频次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和表3。

表2 不同性别间部分食物人均摄入频次(次/周)及占比(%)

表3 不同年龄间部分食物人均摄入频次(次/周)及占比(%)

3 讨论

通过对103 名上海居民的饮食数据分析,发现主食以稻米类为主,选择多样化。在主食的选择上符合南方以稻米类为主要主食的膳食习惯,但摄食频次相较以往调查有所下降[3];粥类的占比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这与老年人咀嚼功能及消化吸收能力下降的生理特点相符。早餐的选择趋向于便携食品(如包子、面包、点心类等),这可能与上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菜肴中蔬菜类食用频次居首,动物性食物次之。蔬菜类人均食用频次为14.89 次/周,相当于每天有2.10 餐有蔬菜类的摄入,但尚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餐餐有蔬菜”的推荐频次[4]。动物性食物人均食用频次为7.17 次/周,其中以畜肉类最高(42.4%),水产类次之(31.7%),蛋类最少(11.9%)。与1992-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相比[5],上海居民的蛋类食用频次低于中国居民平均水平,而畜禽肉类的食用频次(12.79 次/周)高于平均水平,水产类食用频次是中国居民平均水平的近两倍,提示上海地区居民对水产类食物或有所偏好,这一现象在老年人群中更加显著。大量研究表明,新鲜蔬菜[6-7]及水产类食物[8-9]能有效降低肥胖[10]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建议减少畜禽肉类的摄入频次。早餐饮品以乳类制品为主,正餐则以汤类为主。咸味汤类(92.1%)为主,甜汤较少且多见于早餐(64.8%)。乳制品人均摄入频次为1.75 次/周,相当于人均每4 d 饮用1 次乳制品,且多集中于早餐时饮用(91.4%),其他饮品餐时摄入的频次均较低(少于1 次/周)。

本调查的主要优势是基于云平台技术,有别于传统的营养调查方式,节省了大量现场调查的人力以及时间,实时上传使资料更加真实可靠;操作简便易行,受访者的依从性良好。另外,本调查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不是随机抽样,且样本量较小,所以不能代表上海居民饮食消费的总体水平;研究对象年龄跨度较大,并且上海是个老龄化较严重的城市,所以在以后的调查中应增加老年样本的比例;仅记录了食用频次,并未对摄入量进行记录;一周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某些食物具有时令性,尚不能反应全年的饮食情况。

猜你喜欢
消费率主食膳食
聪明吃主食
5种主食里的“营养冠军”
晚餐该不该吃主食?
膳食纤维对母猪肠道的作用
最优消费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速滑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补充措施
膳食纤维不是越粗越好
浅谈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现状
宝贝爱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