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策略研究

2022-01-12 01:28陈锦航刘新征
运动精品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体教体育教师青少年

陈锦航 刘 艺 刘新征

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策略研究

陈锦航 刘 艺 刘新征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青少年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全世界关注,其健康关系到国家未来、民族希望。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对“体教融合”政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研究。梳理了目前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系统性的优化思路:继续坚持党管体育原则,强化党对体教融合工作的全面领导;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完善体育教师的选拔和激励机制,提高师资力量;强化“家—校—社”联动机制。

体教融合;青少年;体育活动

全球都在关注当前的生活方式以及青少年未来的健康和幸福。青少年的体力活动、肌肉健康水平正在下降[1]。由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唯分数论、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的普及导致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已有研究表明:全球81%的青少年(11-17岁)缺乏体育活动[2-3]。考虑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增加身体活动改善其健康水平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4-5]。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该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社会等对青少年的体育活动的关注度[6]。随着“体教融合”政策的不断推进,学生进行身体活动的时间也逐渐增多,这为青少年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解决青少年因体育活动的不足而导致其身心健康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锻炼开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提高体育锻炼质量,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育人价值。

1 体教融合概述

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体教融合成为了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体教融合”模式具体是指教育和体育相互融合,即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7]。体育是新时代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体教融合的本质是使体育回归本源,即回归教育。

体教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质量,促进青少年体育训练、提高教师教练员队伍水平等,落实素质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

2 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主要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家长和学生思想意识存在偏差。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学科教育上,体育教育无用论甚嚣尘上。随之而来的是学校大量压缩体育课的时间,体育课成为了其他学科冲刺期末考试的不二之选。二是体教融合基础较为薄弱。我国在建国初期,体育体制借鉴了苏联的举国体制,即集中力量办大事。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原先的举国体制已不再适合目前的体育发展规律了,因此提出了体教融合发展路径。但由于其实行时间较短,出现师资队伍还无法支撑当下的体教融合体制、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政策推广与公众接受需要一定时间、家—校—社协同不足等问题。

2.1 教育和体育融合效果不理想

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体育工作体制照搬苏联体制,即举国体制,体育资源大多用于竞技体育领域中,而应用于青少年健康领域的资源非常稀少。全国建立了大量的体工队,主要目的是为国争光。其次,体育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德育、体育、美育虽然已经提出多年,但一直没能付诸实施。近20年来,国内许多人认为高考就是终身考。但高考中没有体育成绩的占比,因而青少年体育课在高中常常被其他学科占用。最后,在竞技体育中,金牌战略使体育远离学校,体育系统过于注重专业体育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为了取得运动成绩,学生文化课学习时间严重受限,导致体校学生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就业难等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体育系统都独立于教育系统,自成体系、独立运行,进而导致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没有形成制度清晰、路径明确的有效融合。

2.2 体育价值认识不足,主体内生动力缺失

首先,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师资力量、活动经费、场地设施以及各级学校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对“健康第一”的理念的理解过于片面化,对体育对青少年体质促进及人格培养的价值认识不清[8]。

其次,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严重不足,其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滑,其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身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9]。此外,受家庭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青少年无法获得合格的体育教练、设施等,这意味着青少年体育活动得不到专业教师及设施的保障。

再次,父母是传授子女运动技能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子女进行体育锻炼的第一所学校。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双方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其孩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将是其他孩子的5倍以上[10]。相反,父母都不参与体育活动,其孩子不积极参与运动的程度是其他孩子的6倍以上[11]。因此,父母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能提高孩子对体育运动兴趣。但由于长期的文化影响,大多数家长更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成绩,而忽视体育锻炼对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价值。

最后,大多数青少年并没有意识到体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忽视体育活动对自身身心健康长远的影响,从而缺乏运动的动力。

2.3 资源的供给不足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体育场地、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调查数据显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了2.2平方米[12]。尽管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0.05平方米相比,我国体育场地已取得了巨大突破。然而,发达国家体育人均场地面积是我国的8倍。因此,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不足严重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

一方面,由于学校体育活动场所无法满足青少年活动所需,而相应的体育活动仍延续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内容,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从而无法发挥以“体”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师素养不高,缺乏学习动力,高素质专业的体育教师更是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农村,不少学校体育课都是由其他任课老师兼职。

2.4 家庭、学校、社区多元协同不足

家庭、学校、社区是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和训练的三个主要场域[13]。其中,家庭是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的第一场域,青少年最初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以及体育习惯的培养都与家庭体育活动密切相关;学校是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的第二场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及运动技能的习得主要通过学校体育;社区是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的第三场域,社区体育设施的完备性、便利性与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14]。

当前,学校教育模式出现了问题,校—家—社尚未达成共识。一方面,学校的各类活动均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升学率作为学校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使得有体育天赋的青少年得不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鼓励和支持,从而抹杀了其运动天赋。

在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方面,我国十分常重视家—校—社联合发展,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难以搭建起各部门各自优势、协同合作的桥梁。主要表现在“校、社”管理体制结构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职权不清、资源浪费等问题[15]。

3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建议

自《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政策下达以来,中国学校体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落实该政策,进而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16]。为尽快推进“体教融合”政策落地见效,当前工作的重点是继续坚持党对体育和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打好体育与教育相互促进的组合拳。

3.1 继续坚持党管体育原则,强化党对体教融合工作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全面落实党对体教融合制度体系相关实施细则,是实现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

第一,确保党对体教融合工作的全面领导,打造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体育特色学校。第二,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为发展目标,拟定青少年体育活动发展的目标。第三,青少年具有精力旺盛、冒险精神等特征,在运动项目选择上,应根据其兴趣、身心特征等进行选择。第四,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体育教师负责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主要负责确保体育活动时长和质量,鼓励并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

3.2 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营造青少年体育活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思想观念上,大力宣传体育人文精神、教育价值及体育锻炼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以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理念,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家庭方面,小学早期阶段是儿童养成体育锻炼最好的时机,积极的体育健康教育体验也易在该时期形成,因此,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体育活动中,使其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为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奠定基础。在竞技体育方面,去除商业化问题,培养为国争光意识,积极推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功案例,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舆论氛围。在学校体育方面,“体教融合”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扩宽体育教师交流渠道,确保学校体育课顺利进行。

3.3 完善体育教师的选拔和激励机制,提高体育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

搭建与国家战略方针相适应的体育教师培养体制机制,将培育和利用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质量。一是选拔专业的体育教师进入校园教学,因为专业的体育教师熟悉各年龄段学生的运动生理、心理需要,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二是各学校需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进一步扩大体育教师的编制,明确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及发展空间等,提升体育教师地位及待遇,定期进行体育教师培训,组织国内外学习交流。三是做好优秀运动员退役衔接安排工作。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进行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训练质量,为我国优秀运动员延长职业寿命,继续发挥专业技能提供新的思路。

3.4 加强“家—校—社”联动机制

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发展,应当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家、校、社”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校园、社区、家庭体育教育活动的关联性,并切实调动其发展的内驱动力。首先,需要认真研究和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政策文件。其次,各类学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方针的实施细则,体育与教育部门实施监督工作,调动有限资源,解决青少年校内体育活动参与不足、校外体育活动开展乏力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政策文件,确保优秀运动员晋升渠道,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达到真正的体教融合。

4 结语

“体教融合”政策切实改变了学校体育多年来得不到重视的现状。为学校体育注入新的活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新发展阶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体教融合”青少年健康服务模式,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使命。

[1]Sandercock GRH, Cohen DD. Temporal trends in muscular fitness of English 10-year-olds 1998-2014: An allometric approach. J Sci Med Sport,2019,22(2):201-205.

[2]Bull FC, Al-Ansari SS, Biddle S, et 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Br J Sports Med,2020,54(24):1451-1462.

[3]Marker AM, Steele RG, Noser AE.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ealth psychol,2018,37(10):893-903.

[4]Chigogora S, Pearce A, Law C, et al, Could greater physical activity reduce population prevalence and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 policy simulation epidemiology,2020,31(1):115-125.

[5]Cillekens B, Lang M, van Mechelen W, et al. How does occup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influence health? An umbrella review of 23 health outcomes across 158 observational studies. Br J Sports Med, 2020,54(24):1474-1481.

[6]张孝禄,梁勤超,高鹏飞.深化体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主体话语权及利益博弈[J].体育与科学,2022,43(1):53-60.

[7]王晓燕.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11):20-22.

[8]杨国庆.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1):1-6.

[9]毛振明,夏青,钱娅艳.论体教融合的问题缘起与目标指向[J].体育学研究,2020,34(5):7-12.

[10]杨三军,刘波.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实践路径与保障机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3):366-371.

[11]周凰,邓伲姣,马卉君,等.体教融合理念下学校体育内涵式发展实践困境与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1(12):91-97.

[12]蒋艳.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发展政策的改革逻辑与实践指向[J].南京社会科学,2020(12):59-63.

[13]孔庆波,熊禄全.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共生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1):38-42.

[14]许弘,李先雄.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困境与思考[J].体育学刊,2021,28(2):7-12.

[15]李启迪,李朦,邵伟德.我国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价值阐析、问题检视与实践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135-144.

[16]马德浩.从割裂走向融合:论我国学校、社区、家庭体育的协同治理[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3):46-54.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CHEN Jinhang, etal.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China)

陈锦航(1996—),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刘新征(1965—),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篮球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体教体育教师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