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与边衅

2022-01-14 10:34陈小燕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1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林则徐战争

陈小燕

我们通常将国家之间在边境问题上的争端统称为边衅,国与国之间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武装争斗称为战争。边衅问题升级为战争,是国家冲突尖锐化的结果,是其中一方侵略野心的最终体现。本文所指的边衅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初期,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指挥的抵抗战争。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称之为“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最终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新篇章,历史把林则徐推到时代的风口浪尖。

一、林则徐与边衅

(一)中英边衅的导火索

发生在虎门销烟前的“边衅”导火索是1839年6月20日发生的林维喜事件。林则徐要求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但是义律以领事裁判权为由,要求私自开审凶手。8月12日,义律在英船上开庭,对5名凶手轻判罚金和监禁后便送回英国监狱服刑,事后才通知中国官方。林则徐震怒,下令封锁澳门,勒令义律交出凶手,为了维持澳葡政府的中立,还于9月1日巡阅澳门。从九龙海战开始的7次战役可以看出林则徐对待边衅采取的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虽然不足以对抗英军侵略,但在鸦片战争初期,起到一定震慑作用。

(二)中英贸易断绝前,林则徐不惧边衅,坚持“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处理与英军的冲突

1.九龙海战

义律妄图侵占澳门与中国对抗的阴谋失败后,决心以九龙巡防水师查禁接济为题挑起冲突,摆脱尖沙咀英船食物用水难的窘境。1839年9月6日,双方激战两个半小时。林则徐认为义律“办事认真”“不肯食言”,抗拒具结“并非出自真心”。拒不交凶虽然是“实出情理之外”的狂悖妄为,但“断非该国王令其如此”。他下令驱逐英商出澳后,曾估计“惟倔强之性未尝稍受折磨,此番控驭周防,尚不免稍需时日”,对义律的悔悟仍抱有信心。

2.穿鼻之战

1839年11月3日,士密率领“窝拉疑”号和“海阿新”号窜抵穿鼻洋海面,向关天培递送英国海军总司令致钦差大臣林则徐的信件,要求林则徐收回谕令,放弃攻击英船,并要求关天培将师船立即驶回沙角。双方师船激战一时许,中国水师官兵多有负伤,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经过“穿鼻之战”后,林则徐认为英国侵略者“居心叵测,反复靡常”,识破了英军玩弄假和平、真战争的伎俩,认为义律等人“无非持其船坚炮利,以悍其贪”。

3.官涌海战

1839年11月7日,林则徐得知英国侵略者窥伺官涌的消息。连日来,他和邓廷桢、关天培一起研究对策,英船6次进攻官涌山均宣告失败。11月14日和16日,林则徐接连收到官涌山反击战胜利的捷报,兴奋异常。林则徐认为:“贸易一事,该国之国计民生皆系于此,断不肯决然舍去。”他奉行“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继续维持双边局势,但对恢复中英贸易仍抱有希望。

(三)中英贸易断绝后,边衅日趋白热化,林则徐积极开展朴素的海上游击,进一步打击了英军士气

中英贸易断绝后,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工作日趋表面化,中英在广东的武力对抗转入新阶段。

1.长沙湾之战

中英断绝贸易后,沿海出现了一些亡命之徒,勾结奸商,接济英船,走私鸦片。林则徐决定派出水勇,攻击焚烧汉奸船只,彻底断绝英国侵略者的接济来路。直到1840年发生了长沙湾夜袭战,3月2日晚,马辰亲自到广州向林则徐禀报长沙湾夜袭战况。林则徐十分高兴,认为“此次烧毁办艇,甚为痛快,不独寒奸之心,亦已落顽夷之胆矣”,并嘱马辰明晨详细向怡良面禀。

2.磨刀洋之战

经过长沙湾被袭的教训,英船“祗在外洋往来游弋,此东彼西,总无定处”。林则徐明白,夜袭火攻虽因其防备甚周,不易下手,但这也说明英船“最畏焚烧”,所以仍当“以所畏者设法制之”。他饬令沿海兵勇注意捕捉时机,积极开展朴素的海上游击。1840年6月8日,兵勇400余名,暗伏磨刀洋岛屿。他们出其不意,占住上风,合力火攻聚泊在磨刀外洋的英船。

6月21日,英国侵华远征军海军司令官伯麦从“威里士厘”号上发出公告:“现奉英女王陛下政府命令,本司令特此公告:从本月28日起,对广州入口所有河道港口一律进行封锁。”英国蓄谋已久的鸦片战争终于爆发了。

二、林则徐与鸦片战争

外商传播英国进犯中国的消息,林则徐提出“以守为战”的方针,即避敌之长,不与英军海上正面交锋,从而实现有效防守。

(一)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领导的两次抵抗战争——关闸和矾石洋之战

1840年8月21日,凌晨四鼓,林则徐在虎门接到香山县令吴恩树专差送来关闸开战、急求发兵接济的禀报。他从来人口中得悉關闸开战失利情形,明白“看此事势,大非了局,不得不多集重兵”。关闸之战的失利,大出林则徐意料。8月31日,出洋水师在冷水角瞭见英军火轮船一只驶入龙鼓海面,水师追至矾石洋上,与英舰遭遇,英舰在此次海战中“受创不轻”。林则徐认为“抵系小挫其锋,尚未大获胜仗”。

关闸和矾石洋之战,是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广东战场上的两次主要战斗。林则徐领导的清政府官兵,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在广东战场抗击了凶暴的英军。如果全国沿海守边的主官都能有林则徐的胆识和才能,中国军队怎么会在定海的战场上惨败呢?

(二)林则徐被革去两广总督羁滞广州时,仍积极建言献策,维持广东抗战局势

1840年10月,林则徐被革去两广总督之职,职务暂且交由怡良接管。琦善到任后撤去了海防兵丁,遣散了林则徐招募的数千兵勇,当有人向他报告敌情时,更是骂道:“我不似林总督,以天朝大吏,终日刺探外洋情事。”琦善与义律议和的结果是草签了《穿鼻草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作为其泊舟寄居之地。清道光帝得知领土失守后,严厉批斥议和,突然又倾向主战,林则徐、邓廷桢又被请出来“协办夷务”。

英軍发动进攻,攻破了虎门,林则徐写了一份2000余字的防御粤省计划,提出6条战守措施,全面阐述了战与守的关系和抗英战略。林则徐怀着满腔的救国热忱,又一次遭到冷遇,直到接到清道光帝的谕旨,赏四品卿衔前赴浙江效力。

三、战争与边衅

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认这是一场战争,更倾向于这是一场边衅,官文书也把英国人看作“丑类”“匪类”“强盗”“贼寇”。这表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对英殖民的性质认识不清,更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清道光帝认为“边衅一开,兵结莫释”,唯有将林则徐治罪,才能平息事端。但是林则徐不因抗敌会“启衅”受到难以设想的打击,而放弃为民族争命的责任,他是中华民族的坚强脊梁。林则徐虽然也是清朝统治阶级的一员,但在这个历史的转折关头,他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对待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林则徐是最坚定的抵抗派。他抱着根绝鸦片、为民除害的决心来到广东,在禁烟过程中,与英国鸦片贩子及英国政府代表义律展开了有理、有节的斗争。弛禁派曾威胁他不要轻启边衅,林则徐虽然不希望战争,但并不惧怕侵略者的武装挑衅。在虎门销烟后,他曾向外国人庄严宣告:“我们不怕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唯有林则徐领导的7次战役取得胜利,致使英军对广州海岸的进攻失败。短短一年时间,林则徐与广州将士们不惧英军挑衅,用最朴实无华的游击战争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主权和国家领土完整,取得对夷寇的小小胜利。

结合当时历史条件来看,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这是因为整个清王朝的统治已腐朽不堪,林则徐对此无能为力。但是,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林则徐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正气,他自信但不盲目自大,在禁烟的同时,积极加强广东的防御力量,如充实广东水师、购置船炮、添建炮台、部署虎门防务等。林则徐对待侵略者“坚垒固军”“以守为战”,对待主和派“严厉斥责”“绝不迁就妥协”。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员,被罢黜后“虽身为冷官,犹不忘王事”,他仍积极建言献策,筹备战事,所作所为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四、结语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的一段屈辱历史,晚清帝国自我孤立,闭目塞听,直接导致与时代脱节,与世界脱轨。林则徐虽站在历史的潮头,却无法力挽狂澜。回望历史,警醒世人,作为东方大国,应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洞察国际关系变幻,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四方来客。积极提升综合国力,壮大自身实力,才能彻底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在新时代开启强国富民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杨国桢.林则徐大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茅林立.林则徐全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3]啸马.林则徐与民族精神[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林则徐战争
《林则徐》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THE DRUG WAR
林则徐禁烟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他们的战争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