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地区传统产业升级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2-01-23 19:29石玲
商展经济·上半月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协同育人三位一体

摘 要:区域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需要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支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化也需要借助区域产业的具体实践。本文以助力地区传统产业升级为背景,对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调互动进行分析,并结合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对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进行系统的搭建,旨在为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服务能力、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深入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升级;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三位一体

本文索引:石玲.<标题>[J].商展经济,2022(01):-103.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下,高校与产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从传统单一的项目协同向合作育人、技术创新等领域延伸。一定程度上,高校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既是对双方需求的一种满足,同时也是对资源利用高效化的探索。从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方面来看,不仅能够促进高校育人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为企业的发展打造人才资源库,形成高校、企业、学生之间的良性循环。在区域传统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力度,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也能够在协同开展的过程中,有效吸收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探索的成果,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助力。

1 地区传统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调互动

地区传统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协调互动体现在双方的相互作用与相互扶持方面,即在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的目的下,结合产业升级的需求,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引导,通过产业升级实践,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机会,最终将人才培养的成果应用到产业升级中,满足产业升级中创新成果需求和创新人才需求。一定程度上,地方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人才主力军和创新实践新主体,直接影响到产业升级的效果与质量。

一方面,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施的过程中,结合地区传统产业升级的实际需求,包括用人需求、产业创新需求等,调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向,确保实现创新创业人才与区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衔接性与适应性,弥补地区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所存在的短板;另一方面,以校企合作协同模式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基础,以助力地区传统产业升级为平台,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就业保障,形成人才培养、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及人才创新就业发展一体化的模式。校企协同模式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开展,形成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深度互动与育人联动,能够在践行双主体育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进行优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2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2.1 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明确,但具体实践缺乏力度

本课题在调查中发现,在区域传统产业主体总体用人需求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下,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研室均能够明确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明显缺乏力度,导致人才培养的目标难以实现。调查中发现,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研室在围绕校企协同育人等新兴人才培养理念实践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对本校资源的整合进行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的调整,但是由于缺乏可行的参照依据,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上只是以原有模式为基础,进行简单的调整,难以突出教育改革深化的特色。同时,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搭建上缺乏可实施性,影响到教师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2 校企协同育人制度探索力度不断提升,但实践成果相对较少

在我国将创新创业教研室纳入校企协同育人制度的试验阶段以后,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研室也进行了制度实施的深入探索,相关的立项、教改等纷纷提上日程。但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具体效力的体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进行调整,以此来提升人才培养体系具体的适用性。而国家对校企协同育人制度的提出时间相对较短,当前的多数探索只是停留在理论探索方面,相关的实践成果相对不足。一方面,这主要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调整,需要综合发挥学校领导层、各个二级学院、学生及学校合作单位等各个主体的作用,并做好相应的保障,这就需要从理论转向实践探索的准备时间足够充裕,再加上人才培养效果呈现的时间性问题,进一步影响到相关实践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这也与多数高校领导部门本身的改革积极性相关,由于考虑到成本和资金等因素,以及改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导致部分院校领导人参与改革的积極性不足。

2.3 校企联动人才培养趋势明显

创新创业教研室校企协同育人制度的实施,需要以校园教育为基础,进行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延伸,这也需要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研室积极做好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为校企协同育人制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撑。就当前来看,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研室已经形成了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趋势,表现出了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深入探索的发展特色。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研室依托原有的校企合作基础,积极与地域性区域传统产业主体进行人才共育合作的签订,形成人才培养工作上校企联动的合力,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是,从整个校企协同育人制度的实施来看,校企合作只是其中的一环,制度的具体实施仍需要更为全面的探索,这也就要求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研室在此基础上不断对人才培养改革进行深化实践,积极优化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各个要素。

3 地区传统产业升级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与具体策略

3.1 地区传统产业升级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

地区传统产业升级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能够综合发挥出高校、地区传统产业主体以及区域政府的作用,围绕产业升级过程中人才需求,综合调整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与目标,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最大化。本研究认为,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把握核心与重点,打通高校、传统产业主体及政府的关联作用,突出创新创业人才与传统产业升级的衔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从“投入”到“产出”转型,支持并孵化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创新创业项目,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同时也为区域传统产业的升级注入多元与年轻的动力,如图1所示。

3.2 地区传统产业升级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体策略

3.2.1 结合地区传统产业升级,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三位一体”育人是指高校、政府与企业三大主体合作下的育人模式,在该模式中,政府能够协调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育人关系,并充分总结地区传统产业主体的升级发展需求与育人参与能力,充分发挥出企业主体与高校主体的育人作用。在“三位一体”育人机制中,要能够以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基准,以打通高校教师与企业优秀人力资源的合作,推动整个机制的有效执行。首先,各个高校要能够围绕“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实施的需求,将学校教师资源进行优化与协同设置,允许跨院系、跨专业的教师队伍重组,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参与的过程中,以专业名师为核心,进行团队搭建,以此优化对学生参赛的指导能力。

其次,要做好企业技术性人才与专业教师资源的协同设置,鼓励和支持区域传统产业突出技术人才到学校进行兼职,同时允许高校教师参与到各个企业发展的探索中,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作用。此外,在有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的准备中,要组建企业技术人才、专业教师为主体的负责人体系,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性人才与专业教师带队进行合作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的空间体系。

3.2.2 结合区域产业特色,丰富校企协同育人方式

校企协同育人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与质量的提升,不仅要依托于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本身的内容,更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并对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进行不断丰富与完善。高校应当结合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需求,探索具备创新性质的育人方式,确保校企协同育人形式不仅能够与学生群体本身具有适应性,同时还能够通过协同育人形式的优化带动对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作用的优化发挥。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依托地区传统产业,开展岗位创新实训、创新创业活动大赛等方式,通过真实的岗位情景,让学生去亲身感受创新创业的魅力与特色,并在感受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对创新创业知识有更深的认知,并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对创新创业内容的审美。

3.2.3 依托“三创融合”,提高校企育人关联性

“三创融合”是指创意产生、创新实现及创业指导,在校企协同育人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三创融合”的育人路径,促进校企育人的关联性。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不仅在于育人本身的开展途径,更在于如何建立起企业育人与高校育人的关联性,在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校企协同模式来说,其要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校企协同育人,并通过活动参与,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学习一些知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创新创业的开展,给学生讲述相关的产业发展知识,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本身更好地理解,降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抽象性,起到校企协同育人反哺课堂教学的效果,将校企协同育人开辟成“第二课堂”。在对校企协同育人进行相关补充与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与补充,而不能在过度的讲解过程中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3.2.4 建立全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

高校应当将学生的考评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必备项目中,通过在教务系统中引入这一项目,每年规定具体的时间,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教师进行评价,并将学生的评价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一项参考。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的建立上,还需要建立起以合作企业为核心的校外评价,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提升。企业的评价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教师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并且“第三者”的建议相对来说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合作企業评价上,尤其是要邀请一些比较资深的业内学者进行参与,为此,高校可以实施创新创业人才教学的听课和评课制度,既要形成日常性的评价,也要形成定期的评价。

参考文献

李伟静.协同育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人才资源开发,2021(16):56-58.

孙晓华,刘莉.校企协同育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8):156-157.

宋佳.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1(9):102-103.

马青香.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1):97-101.

张琤,李明,高航.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2):17-20.

孙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6):101-106.

黄昌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育人新路径[J].学周刊,2020(23):9-10.

徐建,宋阳.基于校企、校地协同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今日财富,2020(12):138+140.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协同育人三位一体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