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力量: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治理何以全球领先?
——基于《南太平洋海洋治理及其当代影响》一书的思考

2022-02-04 14:13马翠红
南海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岛民太平洋地区岛国

马翠红

梁甲瑞博士近年来致力于研究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治理,成果显著,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于2021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南太平洋海洋治理及其当代影响》一书。作为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海洋强省研究专项的最终成果,《南太平洋海洋治理及其当代影响》是国内首部系统探讨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治理的学术专著,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梁甲瑞博士在该书中系统探讨了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治理的范畴、主体、客体、规范和观念,认为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治理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案,也是一个区域海洋治理成功的案例,有助于国际社会深化对海洋治理的认识,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利用海洋资源等,有利于思考人与海洋和谐共存。

《南太平洋海洋治理及其当代影响》的一个亮点是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2018年,梁甲瑞博士在参加太平洋岛国高层论坛期间,对萨摩亚的萨瓦伊海洋保护区进行了实证调研。调研显示,萨瓦伊海洋保护区不仅有效保护了海洋生态系统,而且产生了诸多经济和社会效益。梁甲瑞博士还在斐济民俗村对一些岛民进行了访谈,以了解太平洋岛民的海洋观念。这些田野调查无疑增加了研究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梁甲瑞博士对田野调查方法的运用顺应了国内学界南太研究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田野调查在太平洋岛国研究中的重要性。曾在萨摩亚援教的曲升教授在谈及太平洋岛国海洋治理时认为,太平洋岛国海洋治理研究,不能仅靠文献分析法,而应与实地考察相配合,甚至以其为主导研究方法。如果缺乏田野调查,我们主观所理解的太平洋岛国文化可能与实际并不相符。山东大学和文臻研究员、聊城大学石莹丽教授等都有在南太岛国长期进行田野调查的经历,为他们各自成果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南太平洋地区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在全球海洋治理日益疲软的大背景下,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治理却有声有色,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南太平洋海洋治理及其当代影响》认为,太平洋岛民独特的海洋观念是南太地区海洋治理之所以全球领先的基础性原因。梁甲瑞博士在《从太平洋岛民海洋治理模式和理念看区域海洋规范的发展及启示》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太平洋岛民的海洋观念。在西方的环境观念中,人类被置于中心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之上,“无限海洋”(Limitless Sea)和“海洋自由”的观念一直是西方的主流思想。太平洋岛民的海洋观念同西方国家有显著的不同。正如梁甲瑞博士所言,同西方征服海洋的观念相比,太平洋岛民视其为海洋之子,同海洋保持着一种亲属关系,秉持海洋即家园的观念。在“海洋即家园”观念的熏陶下,太平洋岛民将海洋孕育的所有生物视为平等的生命体,视为星球公民。海洋养育了太平洋岛民,海浪载着他们的祖先跨越了时空,从未知的地方而来。因此,太平洋岛国在重视和解决海洋环境与资源的问题上,显示出严谨性。他们保护环境的努力体现出了其海洋观念,南太地区组织及其制定的各种海洋规范都以太平洋岛民的海洋观念为基础。太平洋岛民的海洋观念已在国际社会海洋治理观念更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在海洋话语中增强文化多样性。人类只有建立与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秉持和谐的海洋观念,海洋治理才能符合可持续原则。

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各个层面治理带来了严重影响,海洋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未能幸免。海洋是支撑地球生命的关键,但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过度利用海洋,海洋健康正在恶化。尽管国际社会在保护海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现有的行动无法满足海洋治理的需求。安卡·哈斯(Bianca Hass)、玛丽·麦凯(Mary Mackay)认为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范围内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挑战,对全球海洋、环境和社会的破坏可能会影响海洋治理进程,但也为海洋治理变革提供一个平台,提供一个“重置”(reset)的机会。在国际社会聚焦于疫情后经济和社会正常秩序恢复的大背景下,海洋的角色应给予充分重视。一个充满活力的海洋将有助于确保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帮助人类战胜各种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因此,如何保证健康、安全的海洋,是后疫情时代全球海洋治理的永恒课题。国际社会应以新冠疫情为契机,以全球海洋治理面临的各种挑战为切入点,有的放矢,努力思考后疫情时代全球海洋治理应何去何从。

太平洋岛民海洋观念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应重新认识海洋,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观。为了确保海洋所提供的各种生命支持角色的连续性,人与海洋之间需要建立新的关系。海洋在环境健康、经济繁荣和人类福祉中发挥着多维的、相互关联的作用,而这正是海洋治理所面临的挑战。梁甲瑞博士认为,人与自然“二元论”的观念仍然植根于当下的全球海洋治理实践中,使得全球海洋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前,全球海洋治理面临的诸问题源于未处理好人海之间的关系。现代海洋治理模式往往更注重商业化模式,追求短期效果,而忽略了海洋治理的长远目标,而传统海洋治理模式是基于人海和谐的海洋观,在很多海洋治理实践中往往更有效。

新时期中国加快了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步伐,“十四五”规划强调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具体行动。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是中国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虽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但在议题设置、主动创新等领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欲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中国应继续秉持人海和谐的观念,以传统知识保护海洋,尊重世居民物权,推动部落或社区可持续发展。中国在相关海洋治理规范中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确立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和基本原则,其中确立的保护北极政策之一是尊重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和世居民的历史传统。在《“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中,中国也指出尊重沿线国多样化的海洋发展理念。总体而言,中国应在海洋治理规范中增加更多关于尊重世居民传统和权利的表述,切实尊重土著民海洋观念,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打通道路,提供理念指导。

猜你喜欢
岛民太平洋地区岛国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独特魅力
如何加强与太平洋地区的文化交流
台湾当局在南太平洋地区的经营及困境
海岛居民生活环境满意度及迁居意愿研究
——以辽宁省长海县为例
公共外交视角下的澳大利亚新科伦坡计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南太岛国“说不”背后的智慧(观察家)
巴新: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的大洋洲岛国
美国两栖突击车在泰国湾巡逻
千年五战:一个岛国的野心
糊涂岛